- +1
偏爱,翠竹
在深圳生活久了,会发现这座城市有不少地名都跟某种植物有关,比如梅林、桃园、荔林、莲花、笋岗……
这些地名世代相传,经过时间的洗礼,富有美好寓意与文化价值,嵌在城市的记忆里。翠竹,也是如此。
无论是学校、医院、珠宝,还是竹林、美食、烟火,都恰到好处地“浓缩”在这片翠绿之中——这里是老深圳人偏爱的怀旧之地。
六月,热烈灿烂,晴雨交替。
此时的翠竹,正如一杯夏日里的冰美式咖啡,经典、浓烈且清爽。
走,一起去翠竹逛逛~
△翠竹街道在罗湖区中部
图源: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摊开地图,翠竹正坐落于罗湖区的中部,被爱国路、布心路、文锦北路紧紧“圈住”,这里仿佛是连接罗湖各处的“枢纽”。一条翠竹路贯穿其中,串联起熙熙攘攘的人间烟火,见证着起起伏伏的相见离别,繁华便是从翠竹路开始的。
“翠竹” 二字,透着一股清新,令来往的人倍感惬意。
翠竹,是真的有竹。
在繁忙的翠竹路旁,有一个翠竹公园,公园内的一切都跟竹有关,光是竹子的品种就有上百种。
翠竹人,对竹确实是偏爱的。
老一辈的人常念叨,翠竹公园原本叫大头岭公园。生活在这里的人,无论是运动跑步,还是休闲散步,都爱来这里。可以说,这是翠竹人的“精神后花园”。
从山脚到山顶,抬头是片片修竹,低头是摇曳的竹影,行人便在这斑驳竹影之下走过,人影与竹影融合在一起,一切显得那么和谐。
在竹的“掩护”下,翠竹公园生出了小径,颇有些“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意境。
倾泻而下的阳光被竹叶切碎,重新播撒在山间小道上。这一切都在宣告着,属于深圳的盛夏时节已经来临。
#点击沉浸式#
翠竹00:32
芒种已过,竹林里的鸟与蝉开始忙碌起来。婉转悠长的鸣叫声,在清风的伴随下重叠、糅合,如同一曲夏日轻音乐。向竹林更深处漫溯,公园里的猫,枕着夏日“奏鸣曲”,躲在阴凉处酣睡。
对了,翠竹公园在网上还有个雅号:喵喵山。
苏轼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因其坚韧不拔、优雅别致、高风亮节,竹向来便被世人所称颂。
翠竹,青翠竹林,成为了城市连接自然的源点。
在竹中窥见翠竹人“清新脱俗”的一面,是精神上的,亦是现实中的。
翠竹面积不大,但却是一个低调的实力派。这里适合怀旧,也适合奋斗。
“下一站,翠竹。”
深圳市人民医院,便在翠竹。这里是老深圳人口中的“留医部”,因粤港澳居民习惯称住院为“留医”,作为当时深圳唯一拥有住院部的医疗机构,便一直被市民称为“留医部”。
时至今日,留医部附近仍旧繁华不断,公交车站也依旧保留着“留医部”的称呼。对深圳人来说,“留医部”不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是一种精神标记。
除此之外,第一家中外合资的酒店——竹园宾馆,以及“三大”老牌星级酒店之一的雅园宾馆,都在翠竹。
谈及学校,翠竹人立马来了精神。从小学到高中,翠竹学子们基本不用走出翠竹。
深圳中学初中部、深圳市锦田小学、东湖中学、深圳翠北实验小学、翠竹外国语实验学校、翠园中学高中部……走在翠竹的街头,学校随处可见。
不断更新的,是教学楼建筑;不变的,是学生们青春洋溢的面孔,以及关于翠竹的记忆。
“下课去东门买文具吗?”
“课间去翠竹苑打篮球,饿了再来碗推车牛杂”
“天太热了,买一杯西瓜汁再去上课。”
“一起去麦当劳补暑假作业吧。”
……
留给翠竹的,莫非只有回忆?非也。
全国最大、发展水平最高、产业链条最完善的黄金珠宝集聚区——水贝黄金珠宝产业集聚地,也在翠竹。
三十多年前,水贝只是一个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的工业区,历经二十年的发展,这里成为了罗湖一张闪闪发光的时尚名片。
如今,水贝的街头高楼林立,写满了“珠光宝气”。
这让人不禁联想到深圳人最向往的捞金宝地——华强北,同样人来人往、行走匆忙,同样效率十足,也同样充满活力。
如何快速识别老翠竹人?
那便是在留医部出生,住在木头龙,吃威记、肥妹,在华润万家买运动鞋,去翠竹大厦买校服,去翠竹公园散步,过年逛爱国路花市……
这大抵在阐释着——生活终究属于人,文化也是在生活中生长重塑。
翠竹杂糅的文化,让人更确信,深圳是一个多元多样的城市。
让人印象最深的是,在翠竹公园与太宁路之间,有一个移民村——水库新村,高高低低的丘陵地形,让村里布满了纵横交错的道路。幼儿园、篮球场、药店、美食、菜场......村里的生活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俨然是一个完整且独立的生活圈。
与村子隔着一条街的,是喜荟城购物中心,那里又呈现出了另一种繁华场景。
交融交错,多元多样,这很深圳。
图源:ShenzhenLook
眼前的翠竹,高楼与烟火相映相衬,繁忙的工作有条不紊。绿荫之下,张弛有度的生活正在发芽。无比真实。
有人说,在翠竹生活久了,这一街一巷、一树一花,早已如底片般印在脑海中,来过便再也舍不得离开了,会对这片土地产生执念般的偏爱。
由此可见,诗意与念想,就藏在日常生活点滴里。
“要爱生活,而不是生活的意义。”
这,便是翠竹。
这,便是深圳。
信息来源:深圳发布、策划/文案 钟旭辉、摄影 钟汝芳 邱悦 刘嘉雯、设计 张弛、编辑 薛永利 赖鼎睿
统筹整合:罗湖发布
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