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同济学子勇闯南极: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而上海作为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所在地,一直是中国南北极科考的门户城市,见证了一批批科学家顺利出征、凯旋,为极地科研、综合服务、后勤保障、国际交流提供强有力支持。随着中国极地事业的全面发展,上海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也越来越多地参与极地相关的研究,为中国极地事业的深化发展源源不断地输入力量。
在今年4月结束的中国第39次南极考察活动中,就有上海学子的身影。来自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的学生顾元元、曹哲毅在163天的时间中,行程6万余海里,将专业与实践结合,对中山站、泰山站、昆仑站沿线及周边冰盖、冰川进行现场考察观测,采集了宝贵的数据和影像,在浩瀚的极地领略神奇,激荡青春。
海报设计:赫濛
163天6万余海里,颠覆过往极地认知
2022年10月至2023年4月,无疑是两位男孩至今的人生里最难忘的时光,这趟充满了兴奋、惊喜和困难的行程颠覆了他们过往的生活体验和对极地的认知。
来自安徽的顾元元和来自上海的曹哲毅从小都是自然地理学科的爱好者,两人的专业也都与极地研究有关,入选此次南极科考队后,他们无比兴奋,因为“可以真正接触到只在书本上出现的南极”。
经过高原训练和一个多月的筹备工作后,去年深秋,他们登上“雪龙”号,开始了真正的考验。“整个航行比较艰辛,出发第一天就遇到了台风,强烈的气旋持续了72个小时,船上150位船员,其中一半人都处于晕船状态,直到后来经过赤道,海面才慢慢平稳了些”,在曹哲毅的回忆里仍能感受到直面风暴时的紧张气氛。在风浪、眩晕和同伴相互的鼓励中,大约经过25天,科考队抵达了中山站,亲历了“雪龙”号与“雪龙2”号合力“双龙”破冰,完成物资卸运、回运等工作,为中山站度夏及越冬、内陆考察等后续任务奠定了基础。
顾元元和曹哲毅入选的是此次内陆科考队,二人也是这支16人队伍里最年轻的 “Z世代”。据队长姚旭介绍,这也是“我国首次采用一支队伍执行昆仑站、泰山站和格罗夫山3个区域的考察任务,完成了业务化、科研和后勤等多项调查项目,涵盖冰川、气象、测绘、天文、空间物理等学科”。
在昆仑站,两位小伙整整待了18天,是完成测绘作业的主力。顾元元的研究专注于利用测高卫星监测南极的物质平衡,研究冰盖变化与海平面上升的关系,他要完成在雪地里安装并维护SAR卫星角反射器,进行GNSS测量等任务。曹哲毅则潜心于利用遥感影像监测冰流速和冰裂隙,主要使用无人机平台进行数据采集和建模等工作。据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有关负责老师介绍,两人在团队的帮助下,在内陆沿线的冰盖上安装了多条20米深的温度链,完成内陆沿线的物质平衡与全球海平面变化关键参数(垂直温度)的观测,为粒雪密实化模型的温度模拟提供验证,也助力冰盖温度变化趋势的长时间观测。他们在冰盖内陆安装了80米深的金属复合链,为我国主被动微波技术在极地环境下开展科学验证提供保障。
“昆仑站海拔接近4100米,空气含氧量估计只有上海的一半,气温低至零下三四十度,这些是我们预期之外的”,顾元元坦言,“但我们成功地在缺氧的环境中执行并完成了科研任务”。
不停地赶路,不懈地工作,两位小伙也有想家的时候。昆仑站作业期间,他们也遵循了中国南极科考队的传统,每人在一块木板上把姓名、家人和家乡等信息写下来,还附上几句感言。顾元元在自己的木板上标出了南极与家乡泗县的距离,也写下对祖国和家人的祝福,他觉得那是南极行最特别的印记。小顾说:“昆仑站边上也有很多科考前辈的标记,连同整个科考站一起,这是很真实、也很有象征意义的点位,标志有多少中国人来过南极。在这座白雪冰城的最高点,我们俩深切地感受着中国极地科考事业的成就和中国人的力量,心里的激动都溢于言表。”
南极一行,让在崇明岛长大的曹哲毅收获了太多人生初体验。第一次长期离家,第一次离开北半球,第一次亲眼看到冰裂隙……小曹说:“尽管我的专业与极地有关,对冰流速和冰裂隙等也有初步的认知,比如我之前通过遥感影像看到冰裂隙是很细、很小的缝隙,但来到南极后,实地查看才知道它原来是可以和普通人身高相当的缝隙,科考队仔细地记录和标注,都是为了确保下一批队员能安全地避开冰裂隙,这对我而言就是在如此宏伟的事业上,尽了自己小小的力吧。”
顾元元补充说:“在极地看到极光,在银河下跟随天文学的老师欣赏星云、星座……我第一次明白了什么叫‘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我们要做的就是一直向前航行”。
同舟共济,守护美好的绿色家园
今年4月6日,“雪龙”号停靠在上海极地科考码头,两位小伙清楚地记得那时的情形:靠岸时是清晨5点,他们从甲板上看到了熟悉的上海,看到同济大学的师生和自己的家人。“我们很想念这里,当双脚重新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觉得很踏实,在163天后,我们终于回到了我们的祖国”,顾元元谈及抵港瞬间,感慨万千。
他觉得从南极回来后自己看待地球、国家和城市的角度发生了变化,觉得“无比亲切”。他说:“我们在上海生活的时候,可能对幸福已经‘习以为常’,比如享有这样的气候、环境和城市的多样活力……对生活中的种种可能性都觉得是理所当然的事,但当我想到在南极,面对干燥、低氧,以至于呼吸都有困难的情形,就会感觉我们人类生存的土壤是多么宝贵,所以这样的自然环境更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珍惜和守护,所有人都应当提高环保的意识,以感恩的心态来对待每一天”。
直到大学才来到市区生活的曹哲毅也对上海有了更深的认知,通过在同济的生活,他看到了城市资源、教育力量在更大范围的辐射和影响力。小曹说:“同济有很多国际外交流活动,让我们开拓了视野,我们身边还聚集了国内外很多年轻人,这说明上海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性,是一个容得下所有可能性的地方”。
当所有人都为他们了不起的南极行欢呼的同时,两位小伙也真真切切地感悟到“伟大”与“平凡”的对照。顾元元认为在南极科考的经历告诉他,人类在自然力量面前,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取得最终成功的道理,而身为Z世代,他觉得自己这代人应当学会稳重、踏实地做人做事,在自己普通的岗位上做好力所能及的工作,为社会发展贡献正能量。“就像我选择同济大学一样,‘同济天下、崇尚科学、创新引领、追求卓越’这样务实又宏大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也是我个人所向往、所认同的人生理念。我愿选择低调、踏实的态度,去面对未来”。
同济大学长期承担我国极地科学研究重大研究项目,一批批同济人参与了多次南北极科考,持续为我国极地科学研究贡献力量。曹哲毅为他们两人能成为其中的一分子感到自豪,他觉得能够在这项伟业中添砖加瓦,更加坚定信念和理想,让他对投身科研事业以及对未来人生都更有信心,而Z世代也都具有不断收获成长进步的能力,他相信很多年轻人都能为热爱的事业奋斗始终。
这对在南极尝遍酸甜苦辣的同济学子,穿着科考队的制服,在镜头前纯真地笑,透出的不只是年少有为,更是天地男儿的青春样貌。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