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吴博说|吴文化传播推广进基层/社区 ⑥ :走进宝带桥社区
博物馆&社区
近年来,“博物馆+社区”模式成了博物馆界的热点。“博物馆+社区”就是建立博物馆与社区居民直接联系,让博物馆走出去,使深藏于博物馆的文物和文化知识可以在家门口细细品味,推动博物馆公共服务进一步延伸和覆盖。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吴文化博物馆推出了“吴博说”志愿课堂进基层(社区)项目,带着吴博文物知识和吴地文化历史走出博物馆,走进众多社区、企业、学校等基层单位,以开放视角发挥更大的博物馆力量。
江南的芒种时节,梅子黄麦收忙,处处菱歌长,吴文化博物馆的“吴博说”志愿课堂进基层(社区)项目也继续在炎炎夏日走进苏城各地的社区,带领社区居民去领略流传千古的吴风、吴雅、吴颂。6月13日下午,“吴博说”志愿课堂团队来到了“家门口的邻居”——城南街道宝带社区,为家门口的亲邻好友们带来了一场吴地文化知识普及活动。
宝带桥社区位于城南核心,下辖31个居民小组,共有居民住宅877户,常驻人口及暂住人口近两万人,中国四大名桥之一的53拱石拱桥—宝带桥以及澹台湖景区就在辖区内。为了让传统文化以更多样化的形式有效地传播给社区群众,本次讲师团进社区共带来了两项内容:一是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吴博国宝再想象”微展览;二是讲师团志愿者以“吴地文化一万年”为主题展开的公益课程。
1.一场传统和现代交融的社区巡展
为了国宝“被看见”,为了让吴地居民们对自己所生活这片土地上的灿烂文明有更加直观的了解,吴文化博物馆开展了社区巡展活动,将“吴博国宝再想象”的创意设计成果以展板形式展示在社区群众面前,联合青年策展人和青年艺术家对吴博国宝级文物进行了再想象与再创作,传统与现代相融相合,历史爱好者通过志愿者的讲解更能够领略到古文物的魅力,青年群体也被新潮酷炫的创意设计所吸引。走到展板前,众多居民们正围着王年老师交流:“黑色陶罐上的刻划符有什么意义?”“仙人乘槎杯太精美了,有没有文创想去买”…..大家兴致勃勃,对这种全新的公共社会教育模式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2.一次溯源吴地的公益课程
本次走进宝带桥社区,讲师团王年老师围绕着吴文化馆藏的国宝讲述了吴地从原始时期到清代以来的一万年悠久历史。一件陶罐、一把青铜宝剑、一件青花瓷器,讲师团王年老师娓娓道来,让社区居民能够在本次课程中理解到文物背后的不平凡意义。宝带桥社区也表示,他们十分欢迎博物馆带着他们丰富且专业的文物资源和研究成果走到居民所生活的地方,激发起居民对吴文化历史知识学习的兴趣,也会带领更多居民们参与到吴文化博物馆丰富的社教活动中。
志愿课堂进万家,雅俗共赏吴博说。让吴博文物知识和吴地文化历史走出博物馆,走进基层(社区),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是吴文化博物馆实践公众服务理念的延伸。今后,吴文化博物馆将继续与更多社区、企业、学校等基层单位合作,以开放视角发挥更大的博物馆力量,探索一条博物馆与社会各界交融提升的新路径。
“吴博说”志愿课堂是吴文化博物馆全力打造的志愿服务品牌活动,以“保护、传承和弘扬吴文化”为核心。作为博物馆社会教育的一种形式,志愿课堂采用馆内授课和馆外宣讲相结合的模式,充分利用馆藏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开设了一系列带有鲜明吴地文化特色的课程。
现有课程
“吴博说”讲师团成员由多名资深的优秀吴博志愿者选拔组成,力求让身处吴地的居民们更加了解自己所生活的这片土地,更认同、更热爱吴地灿烂文化,发掘越来越多的吴地文化守护者、推广者、传承者。
我们欢迎更多单位参与到吴文化传播推广进基层(社区)——“吴博说”志愿课堂中来,如有意向的基层单位(包括各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等),可咨询指定电话:0512-65285593。
统筹:吴文化博物馆
技术支持:苏州多棱镜网络科技
原标题:《吴博说|吴文化传播推广进基层(社区) ⑥ :走进宝带桥社区》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