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精品栏目】天水宝藏——宝相花形瑞兽花枝镜

2023-06-16 11:0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宝相花形瑞兽花枝镜

这是一面来自大唐盛世的铜镜,铜镜名曰:“宝相花形瑞兽花枝镜”。它造型精巧,装饰华丽。镜面上,鸟在飞腾,蝶在嬉戏,花在盛开,宝相花花瓣组成了一个圆形的镜面,大唐美女娇羞的面容似乎还存留在镜面上,我们想象中的大唐盛世,似乎就是这面铜镜的样子。

这面铜镜收藏于清水县博物馆,宝相花形瑞兽花枝镜,国家一级文物,唐代铸造,直径12厘米。镜面呈八面菱花形,中心的手钮为一只伏卧的怪兽,而分布在周围的四只大雁展翅飞翔,极富动感。

清水县地处关陇古道的北段,汉唐时期,这里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贸易往来相当繁盛。清水县汉唐墓葬异常丰富,出土的铜镜更是千姿百态。今天,这些铜镜虽然失去了实用功能,但它却成为我们了解汉唐文化的一面镜子。

中国古代的铜镜出现于4000年前,最早的铜镜是把青铜磨亮当作镜子,称之为“鉴”。汉代以后,铜镜已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生活用具之一。唐代是中国铜镜制作的鼎盛时期,清水县博物馆馆藏的宝相花形瑞兽花枝镜是唐代铜镜巅峰时期的作品,其优美的造型、瑰丽的纹饰,充分彰显了大唐盛世的繁荣气象。

唐朝时期,国家繁荣昌盛,百姓生活富足。铜镜在经历了上千年的演变后,显示出了一派富丽堂皇的面孔。唐人将中国古代铜镜铸造技艺推向了高峰,唐代铜镜在造型和题材上突破了汉代以来的魔幻色彩,创造出了各种花镜,如葵花镜、菱花镜、花鸟镜、瑞兽镜等。图案除了传统的花草瑞兽等动植物纹饰,还出现了表现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故事纹饰。唐代铜镜的构图多为环绕式和对称式,布局清新明朗, 流畅华丽,自由活泼。高浮雕技法的娴熟运用,使得铜镜镜面看上去生机勃发,栩栩如生。

宝相花形瑞兽花枝镜已经有1400年的历史,可让人称奇的是,这面铜镜至今还光亮如新。透过沉淀了岁月年轮的绿锈,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银白色的铜镜底色。经过了时间的磨砺和侵蚀,铜镜表面的氧化物基本褪净,但镜面依然可以看到斑驳的光影。那么,唐代的铜镜铸造工艺又有着什么样的秘密呢?

抛光技术在铜器中的运用是唐代铜镜走向巅峰的标志,这使得铜镜得以广泛流行,而这类铜镜在合金的配方上是非常科学的。唐代工匠将铅的比重大大加强,一般是以铜、锡、铅合金为原料,铜的可塑性强,锡的伸展性好,这使得唐代铜镜的硬度和光洁度显著增强。

宝相花形瑞兽花枝镜背部中心为一只伏卧的怪兽,瘦劲的立体线圈将背部分为内外两区,内区的四只大雁柔健有力,逐戏于葡萄叶蔓之间,绕中间的兽钮奔驰嬉戏,给人一种扑朔迷离的感觉。外区八角间饰以折枝花和蜂蝶纹,蜜蜂与蝴蝶在花枝间飞舞,画面简洁细腻,华美精致。古人认为,大雁南来北往,顺乎阴阳,婚姻以雁为礼,可以象征男女阴阳和顺、对婚姻忠贞不渝。或许,这面铜镜是主人的定情之物。

【清水县博物馆讲解员 王亚玲】张骞出使西域后带来了一些纹饰,像唐代代表性的葡萄镜,人们认为葡萄镜是一种葡萄形状的镜子,其实它是葡萄纹饰的镜子。那么,葡萄纹也是唐代从西域引进来的西域纹饰。

宝相花形瑞兽花枝镜装饰图案是唐代铜镜最具代表性的纹饰,宝相花又称宝莲花,是吉祥三宝之一,盛行于中国隋唐时期。一般以牡丹、莲花为主体纹饰,显得富丽、珍贵。宝相花形瑞兽花镜完美体现了宝相花的美好寓意。

唐代的铜镜工匠不仅熟练地掌握了铜镜配方,而且以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巧夺天工的手工技艺,制作出了许多美轮美奂的铜镜。在历经了千年之后,唐人留给我们的铜镜依然熠熠生辉,让人叹为观止。

天水市博物馆收藏有一面唐代的海马瑞兽葡萄纹铜镜,这是一件国家一级文物,这面铜镜至今还可以映照出人像。铜镜镜面纹饰繁复, 富丽堂皇,绚丽而又宁静的铜镜表面,有五只姿态各异的海兽攀援在葡萄叶蔓之间,镜上的海兽绕钮奔走。铜镜外区为葡萄纹、灵禽虫鸟,兽在奔腾,禽在飞舞,这种画面是唐代铜镜中最富魅力的图案之一。制镜工匠巧妙的把中国传统的葡萄纹与西方的海马瑞兽纹结合在一起,构成了融汇中外文化而又独具民族风格的装饰,充分表现了大唐帝国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唐朝时期,清水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与唐王朝的关系密切,这也是唐代铜镜流传于清水的重要原因。

一面小小的铜镜,带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艺术享受,虽然铜镜在现代已经不再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它更多的是以艺术品的形式出现。但存留于世的铜镜,它让今天的人们依然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悠远而又辉煌的文明之光。

《天水宝藏》栏目组 供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公益广告 同样精彩

天水人都在看

原标题:《【精品栏目】天水宝藏——宝相花形瑞兽花枝镜》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