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城市漫步·回顾|城市行走的诸种现有形式引发的讨论

澎湃新闻记者 沈健文 综合整理
2018-08-24 17:22
来源:澎湃新闻
市政厅 >
字号

7月25日,澎湃新闻·市政厅主办的“城市漫步·消暑夏聊”邀请到几位上海比较活跃的城市行走活动发起人,一起来聊聊彼此的经历、背景和做城市行走活动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愿景。在场的观众有的来自参加过多次城市行走活动的“粉丝”,有的是刚刚来到上海这座城市、带着新鲜感和好奇心的“外来者”,也有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之余对于探索城市本身拥有一定兴趣的人。

台上坐着的几位来宾,最具“行业”经验的当属来自“稻草人旅行”,人称“狗大人”的葛仲然,他对于城市旅行行业发展的前瞻性眼光和国内消费群体的分析给一部分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引发了不少人的争议和反思。刚刚创办“趣友集”不久的INS可以算是向“产品化”迈进的城市行走活动个人发起者,她目前全心投入到了自己创建的平台当中,除了路线策划会借助朋友的一臂之力,其他事务都要自己一肩扛起。格里董和武林在白天八小时的工作之外,利用业余时间发起带有自己个人特色和烙印的城市行走。

如果我有一位朋友新近来到上海,有长久落脚的打算,能接受和喜欢城市行走这样的形式,也许我会建议ta从购买“稻草人旅行”的城市行走服务开始了解这座城市和当地的人,继而参加像“趣友集”里面由定居于本地的居民制定的更个性化的城市行走路线,最后,结识像武林这样有趣的人,从自身的灵敏触角将对这座城市的探索进行下去,自己也成为一名实践中的城市探索者。

以下是部分参与者对本次活动的反馈,欢迎加入讨论。

7月25日“消暑夏聊”活动现场,台上分享者为INS。本文图片均为 那行零度空间 图

王威廉/企业HR:

7月25日下班后,我匆匆赶往那行零度空间——这个城市漫步者的长期聚会场所——来听城市漫步的消暑夏聊。记得从2017年起,澎湃市政厅每月的城市漫步过后,都会在这个空间做一次活动,回顾漫步并再做一些外延。

这次“消暑夏聊”主要是由四位嘉宾分享和对谈。之前在各类漫步、讲座活动中,对INS、格里董和武林这三位分享者或多或少都有些了解。来自稻草人旅行的狗大人只闻其名,但当晚他分享的内容倒给我提供了观察城市漫步的另一种视角。

INS和格里董都是出生、成长在法租界的上海土著。INS在印度受到citytour的启发,创办了”趣友集“这个城市探索平台。格里董在留学日本后,逐渐激发起了对上海的热爱,工作之余观察城市。

趣友集至今已举办了12次活动,不管每次有多少人报名,INS都会带上她的iPad和团员们一起通过历史地图、历史照片和现实场景相结合的方式走读城市。他们的足迹遍及长宁、虹口、黄浦、徐汇法租界。

据INS透露,趣友集的回购率高达28%。尽管有着如此之高的回购率,但单靠趣友集她暂时还是无法负担生计。已辞去全职工作的INS在打理趣友集之余,还必须通过其他方式去谋生。

常被误认为是设计师的格里董八小时内是上海格子间里的上班一族,八小时外是欢喜白相的上海”爷叔“。他收藏着大量老上海杂货和古旧书籍,甚至还有上海某些消失里弄和道路的门牌号码。这些实物和上海历史掌故、历史文献、历史老地图一起,构成了格里董的”小小上海博物馆“,也形成了格里董的漫游知识体系。他也从一个人走这座城,到为美术馆、高校、还有街区改造设计师提供专业分享和建议。

如果说INS和格里董属于职业和半职业城市漫游者的话,武林的经历和大多数喜欢探索的年轻人很像。

他是土生土长的长宁人。作为一位新媒体运营人员,城市行走只是他众多爱好中的一个。热衷摄影、喜欢观影、爱吃美食、还对徒步情有独钟。那城市行走正好可以把这些爱好都”海纳百川“进来。

武林业余时间运营着一个叫做ShangHigh的新媒体账号,定期分享关于上海的书籍、活动、音乐和电影资讯。除了每年固定的复兴岛活动外,其他城市行走活动都是临时起意发起。六一节,他会组织大家探访美琪大戏院旁的烈火游戏机房,”找寻童年的回忆“。今年上海电影节期间正好有个电影学者在虹口开讲座,那就顺便带大家逛一逛虹口,尝一尝乍浦路上的美食。

与其说武林是一个活动的组织者,不如说他是一个热心的分享者,不管是海外研究机构关于上海的文献和地图,还是稀有的老上海摄影集,武林会毫无保留的将这些资讯分享出来。周末时光,他也乐于组织大家一起去探索城市秘境。

稻草人citywalk负责人狗大人本科学的是会计,因为痴迷旅行,又去读了旅游管理的硕士。他的观点更多地是来自产业视角。稻草人做citywalk的缘起是上海各区县旅游局的需求,把这个微利甚至无利的项目长期坚持做下来除了传承城市文化的考量,稻草人也希望通过较高频的项目和用户保持接触。

和前三位嘉宾日常组织的漫步活动不同,稻草人是在册旅行社,因此提供给用户的是旅行产品,是产品就得有标准。狗大人的团队会精心设计每一条线路,比如某些地标一定要去、某些故事一定要讲,据说法租界citywalk线路已迭代到了4.0版本。

在完成了每条线路的”规定动作“后,稻草人的领队们可以挖掘自己的知识储备带来更多“私货”或“湿货”。在“跑马场秘境”线路中,为了帮助团员们理解邬达克的建筑密码,领队大昕还自己制作了道具。用狗大人的话说,这些不同教育背景和职业背景的兼职领队组成的是“自由人的自由联盟”。

根据狗大人提供的数据,稻草人citywalk(上海地区)每年服务约10000人次。这可能是上海地区参与人数最多、频次最高的城市行走活动。很多人通过稻草人citywalks初识城市行走,第一次知道街边某幢不起眼房子中的万千春秋。在狗大人看来,上海地区的各类城市行走活动都带有追寻身份认同的基因,这和上海城市发展史有关。

如果说稻草人citywalks是入门级漫步活动的话,INS和武林组织的活动对应着两个不同的城市行走发展方向。INS主办的趣友集是个主题漫步内容提供方,就像策划建筑漫步的有方、策划字体漫步的Type Is Beautiful一样。他们为爱好相关主题的用户们提供定制化的线路和服务。

武林、以及其他民间的城市行走活动组织者们大部分的时候不会想像稻草人和INS一样,提前一个月确定下个月的行走计划。兴之所至,率性而为。城市行走只是八小时之外的业余爱好,并不是生活的全部。

尽管现在国内城市行走市场距离欧美发达国家的还有30年的差距(狗大人语),但也许若干年内这个市场就会快速发展。这个现状让我想到了近年愈加火爆的abC艺术书展和Unfold艺术书展,感兴趣的人趋之若鹜,今年第一次举办的Unfold艺术书展,更是不得不限制每个时间段观众在展厅内停留的时间。艺术书展不是小众,和漫步活动一样,这是喜爱独立出版和艺术出版的分众。

“领队讲解-徒步-合影”,这是目前大多数城市行走活动的标准流程。除了这种领队主讲、团员听的单向度模式,是否还有互动性、参与性更高的城市活动?据我所知位于上海杨浦的定海桥互助社发起的地理考古、换二手衣物等活动在这些方面有较多考虑。

城市行走是个包容度极大的话题,从旅游、历史、建筑、地理一直到当地人的生活状态,一座城市的每个角落,不管是绿荫梧桐法租界,还是世外桃源郊野古镇,爱这种城市,就从走这座城开始吧。

从左至右:格里董,狗大人,武林

zzz0130/图书馆员:

昨晚的活动内容对我来说收获颇大。我去年在衡山和集的活动中认识了格里董,不久前你组织的活动中又认识了INS并加入了她的趣友集微信群,武林的ShangHigh公众号我订阅并置顶经常看,而我还经常在喜马拉雅上听稻草人的音频节目,这次活动将这几块都串起来了。

我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且还居住在出生的地方没有挪过窝,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周边有很深的感情。几年前开始有意识地了解周边的方方面面,也开始带着同事和外来的亲戚朋友到周边转并进行讲解。一年前开始知道有一种活动叫城市行走(City walk),便开始有往那个方向靠,设计专门的线路。

昨晚这种活动的组合很好,围绕城市行走这一主题,有专业旅游公司的代表、有靠组织活动赚钱创业的、还有纯凭个人兴趣天马行空与漫步爱好者进行观点碰撞,相互启迪的。狗大人认为,城市行走活动是要能触发参加者对上海这个城市某些方面的关联点。对这一观点我比较认可。

格里董展示自己收藏的“消失的门牌”,右侧为INS

cai/学设计的研究生:

去参与活动之前,我本以为这是有点乌托邦意味的,一群城市爱好者的分享会。结果听了一会,才发现四位演讲者中的两位都已经将城市行走做成了产品。我下意识会有点反感,感觉自己来到了一个产品销售会。但转念一想我为什么会觉得这样的行为是令人反感的?而这件事真的那么令人反感吗?

我想原因有三:

在去之前,我抱有了这是一个爱好者聚会活动的期待。当我感觉到这个活动中的某些部分有点商业宣传时,多年以来积攒在记忆里的被推销经历给了我天生的抗拒感。我潜意识里会觉得一个有追求的活动应该不是商业目的的。

跟旅行社出行在中国依然和“低价”“被购物”“糟糕的体验”挂钩。有条件的游客几乎都会选择国内自驾游的今天,一个城市内收费的“旅行团”是让人觉得质疑的。

一个在城市里走街串巷,而非去著名景点的旅游方式。可能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是感觉别扭的。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可以尝试着回答上面我自己提出的几个问题。

首先,我觉得一个有组织的公司可以比一个人提供更加丰富的行程和更好的服务。据我所理解,这种城市行走的旅行方式更像是一群爱发现的人,把自己觉得值得一看的地点串联起来。于是一群人的准备工作应该是优于一个人的。当然在演讲过程中也有观众质疑团队当中积累的知识储备是否可以完整的传达给每一个导游的质疑。我想这是一个关于创业者本人能力和价值观的问题,我很难对这件事情进行猜测。

事实上,不同于很多靠著名景点支撑起当地旅游业的城市或地区,在国际大都会旅游的特殊之处来自于其城市本身的活力。旅游体验最重要的部分也在于体验其个性化的服务业。而体验城市活力和记忆最好的方式就是漫步于城市的街道。上海保留了不同时代的建筑和社区,甚至是很多过去的生活方式。这样的一种记忆共存,混乱而有序的城市景观是大都会类型的城市所特有的。

这会让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去巴黎,罗马,伦敦和纽约时的漫步经历。往往是大街上往来的行人,路边的各种小店,以及不远处的美术馆构成了一个连贯的旅行体验。于是当游客想起这个城市时,是一个完整的文化记忆,而非是断裂的几个景点构成的印象。同时,城市行走的受众不仅仅是外地游客,更多可能是本地人,或者是专业的城市研究者和设计师。对他们来说,这是一个重新认识这个城市的机会,是一个快速认识某一片区域的“知识胶囊”。

关于收费的问题,人均50到200元对于寻求新鲜感或者教育意义的中产阶级算是可以接受的价格,前提是没有附加收费和购物要求。城市行走可能是非常符合克里斯·安德森所提出的长尾理论的例子。它更像是会生活的人出售自己生活中经历所得的过程,它所传达的不只是官方的史料,也是一种自己的观察视角。所以这种旅行体验是我们“自驾游”所无法体会到的。

对于创业者来说,这是一个把”好奇心“打包起来的产品,我们传统观念里的“无所事事闲晃”也可以变成一种工作。城市行走具备和其他类型的文化消费相互合作的机会,如写生课或者咖啡课等。也许这样一个小众的旅游方式不会成为主流的生活娱乐方式,但却能给热爱新鲜感的中国年轻人一种新的体验。

(感谢葛仲然、格里董、INS、武林对本次活动的贡献)

    责任编辑:吴英燕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