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现场|典籍中的书香茶韵,国家图书馆展“茶和天下”

澎湃新闻记者 高丹
2023-06-16 16:54
来源:澎湃新闻
古代艺术 >
字号

茶起源于中国,传播到世界。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在长期的茶事实践中,形成了灿烂悠久、底蕴深厚的茶文化。茶文化既活在当下我们的生活里,又载于浩瀚的典籍中,成为中华文明最典雅馨香的组成。而中国茶与茶文化也在世界影响并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习惯和审美趣味。

澎湃新闻获悉,“茶和天下  典籍里的茶”展览近日在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对外展出。该展览是国内首次大规模集中展示茶文化典籍的展览,从典籍的视角出发,以时间为线索,全面展示中国茶文化,观众可以看到,茶在古代典籍中是怎样被记述的。

展览现场

澎湃新闻记者了解到,展览“茶和天下 典籍里的茶”展览共分为“茶之源”“茶之饮”“茶之道”“茶之政”“茶之路”五个单元。

唐以前的茶

“茶之源”溯源茶树的起源地,详细梳理了“茶”字演变、“茶”世界读音的中国元素等内容,展现中国作为茶文化的发祥地与传播中心的深远影响。

茶树早在数千万年前就已经在中国西南地区进化而成。茶树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原始的野生大茶树,到过渡型茶树,再到人工栽培茶树,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也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关于茶树的起源地,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中国是世界茶树原产地,更具体地说,中国西南地区,主要包括云南的东南部和南部、广西的西北部、贵州的西南部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据不完全统计,现在中国已有10个省、市(区)三百多处发现有野生大茶树。

野生茶树 野生茶树和古树因稀缺性和独特性而被关注

茶之为饮,兴于唐,盛于宋,普及于明清;茶伴随中华民族走过了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人对茶的利用,经过了从食用到饮用的过程,茶的制作工艺、饮用方法、茶艺茶俗也一直在演变发展。“三代不同礼”——唐有煎茶(又称煮茶),宋有点茶,明清有撮泡。

传为唐人所编为《古文苑》中,收录有西汉末年王褒所撰《僮约》,该文记录了买奴契约中的工作内容,其中包括“烹荼尽具”“武阳买茶”,证明当时已经有了“烹茶”的饮用方法,茶叶也作为商品在市场上流通。

《古文苑》九卷 宋刻本

《艺文类聚》是唐代官修类书,保存了唐以前大量的诗文歌赋。书中《草部》收录西晋杜育《荈赋》,为茶文学的开山之作。该赋叙述了茶的生长、采摘、煮制、饮用等内容。赋中已经出现了“沫沉华浮”“焕如积雪”,即将茶叶碾成末,并保留如积雪般沫饽的精细煮饮方式。“器泽陶简,出自东隅”也反映了中国茶具的发展。

《艺文类聚》一百卷

《膳夫经手录》收集了唐代各地饮食资料,尤其详细介绍了各地名茶,并总结了饮茶的历史:“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至开元、天宝之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已后盛矣”。其中特别提到了“茗粥”的饮茶法。

《膳夫经手录》

另外,考古发现,在唐代以前,流行在茶中加入盐、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等各类调味料与食材,制成既咸且辣的“菜汤”“菜羹”,甚至“菜粥”,也就类似于古籍中记载的“茗粥”。

东汉末至三国青瓷印纹四系茶字罍,上面有“茶”字铭文

唐宋之茶:从普通“茶事”到文化艺术

“茶之饮”单元以朝代为轴,延展至茶的制作工艺、饮用方法及茶艺茶俗等内容。观众可以了解生食羹饮、煎茶法、点茶法、瀹茶法等各个时期不断推陈出新、演变发展的饮茶方式,以及龙凤团茶、斗茶、分茶等茶的制作工艺和茶艺茶俗,体味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与谦和礼敬的价值观。

唐代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全国上下饮茶之风日盛,茶叶生产贸易蓬勃发展,茶圣陆羽的茶学专著《茶经》应运而生。该书对此前的茶事实践经验进行了科学系统的归纳总结,并将普通的茶事升格到文化艺术的层面。

陆羽煮茶三彩器

关于《茶经》,明代柯双华牧守荆西道,巡行至竟陵,刻印《茶经》于龙盖寺,为现存最早的单行本《茶经》。该本除《茶经》本文外,附刻甚多。展览中的展示页为附刻的陆羽《六羡歌》:“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羨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表达了作者宁静恬淡的人生志趣。

《茶经》

唐代张又新撰、明弘治十四年(1501)华理刻百川学海本《煎茶水记》记载刘伯刍,陆鸿渐对各地水质优劣的品评,排列座次,涉及二十余处。另据《煎茶水记》引《煮茶记》记载,李季卿在扬子驿召见陆羽,称赞陆羽与扬子江南零水为“二妙”,并让军士去扬子江心取南零水。军士乘船取水归来,陆羽舀起瓶中水说:“虽然是江水,却不是南零水,像是岸边的水。”接着把瓶中水倒出至一半,又舀起瓶中水说:“这才是南零水。”军士听了大为惊骇,说自己取南零水到岸边,船晃动洒了一半,所以才又加入了一半岸边水。

《煎茶水记》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北苑贡茶“龙凤团茶”代表了宋代制茶的最高成就。团饼茶是将新采的茶叶鲜叶,经蒸青、捣碎、压模、烘干制成团、饼状,中国团饼茶的制作可以上溯到魏晋时期。北宋太宗时,制作龙凤茶模,送往北苑专造团茶,为“龙凤团茶”之始。丁谓、蔡襄等贡茶监造官员弹思极虑、推陈出新,宋代的“龙凤团茶”也将中国团饼茶的制作推向了顶峰。

宋代,流行于唐代的煎茶法逐渐被点茶法取代,这种饮茶法不再将茶末直接煎煮,而是把茶末投入茶盏,将瓶中的沸水不断注入茶盏中冲茶,这一动作称为“点”。同时还需要用茶筅击拂茶盏产生大量的沫饽,沫停以纯白色为上。宋代人流行比试较量点茶技艺,称之“斗茶”。另有“分茶”游戏技艺,指通过点茶让“沃纹水脉”在瞬息之间幻化成出各种物象。“斗茶”与“分茶”时,茶汤的沫饽都是重要的欣赏、评判对象。

《茶具图赞》一卷,所绘茶具十二种

宋代王明清撰有《挥麈录》为史料笔记,主要涉及两宋之交朝野史事。《挥麈余话》中转引宋徽宗时的权臣蔡京《延福宫曲宴记》记载:宣和二年十二月癸巳,宋徽宗召集亲王重臣,赐宴于延福宫。宴会中,宋徽宗命令近侍取茶具,亲自点茶,注汤击拂。不一会儿,乳白色的沫饽漂浮在盏面上,如同疏朗的群星与幽淡的月亮。宋徽宗对诸臣说:“这是我亲手施与各位的茶。”诸臣喝过御制的茶后,一齐顿首谢恩。宋徽宗的这种茶艺表演即为“分茶”,又称“茶百戏”。

《挥麈录》

散茶一般是指不经捣碎、压制,保持芽叶完整状态的茶。元代正处于从团茶向散茶过渡的阶段。《饮膳正要》中记载:“清茶:先用水滚过,滤净,下茶芽,少时煎成。”元代虽然开始饮用茶芽,但仍需煎煮而成,与明代兴起的撮泡法尚有区别。

《饮膳正要》

“茶之道”主题中,重点介绍数千年来中国在“茶”中积累的丰富的精神体悟,深入到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等诸多领域,如苏轼利用多种形式的著作记录茶史并亲自参与茶事、诗僧皎然阐述茶道、李清照与赵明诚“赌书消得泼茶香”、陆游一生与茶相伴等这些耳熟能详的人物与故事,历代广为流传的与“茶”相关的典故,让观众领略到以茶敬客、以茶敦亲、以茶睦邻、以茶结友的人文精神。

《东坡集》

“茶之政”说明了茶叶生产大规模发展、饮茶风气普遍形成后,官府逐渐建立的完密的茶业生产和流通的管理制度,显示了茶课在我国古代国家财政中的地位,观众可以在这里看到“茶马互市”的最早记载。

“茶之路”则厘清了中国茶叶对外传播的多个主体路线,通过古代丝绸之路、海上茶路、茶马古道、万里茶道,乃至“一带一路”,展现中国茶和茶文化的输出深刻影响着亚、非、欧、美洲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生活习俗、审美趣味、贸易格局与政治进程,在推动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果亲王西藏日记 记录了茶马古道的繁华

国家图书馆介绍,本次展览展出国家图书馆馆藏珍贵典籍60余件,如宋咸淳九年(1273)《百川学海》本《茶经》,是现存最早的《茶经》版本,也是现存《茶经》版本的祖本;宋徽宗赵佶所作唯一一部皇帝御制茶书《大观茶论》;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宣和北苑贡茶录》,底本为《永乐大典》本,比其他传世版本增加了插图与注释;英文版初版《中国茶乡之旅》(A Journey to The Tea Countries of China);载有“茶马古道”商贸繁华的《果亲王西藏日记》;与中国唐代陆羽的《茶经》、日本荣西禅师的《吃茶养生记》并称世界三大茶书经典的《茶叶全书》(All about Tea)初印版本等。观众可以在氤氲的书香中,体验中国茶文化历久弥新的永恒魅力。

《大观茶论》

《宣和北苑贡茶录》

    责任编辑:陆林汉
    图片编辑:张颖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