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为什么制服的魅力,没人能够抵抗?
每个人都需要穿制服,但每个人又似乎必须否认这一点——
人们内心深处,总会存在冲突:一是追求独一无二身份的强烈冲动;二是与之相反的一种冲动,即加入大众行列,以免遭到他人的讥讽乃至羞辱。
“制服告诉我们要服从谁,害怕谁,除掉谁;制服也告诉我们要与谁说话,对谁视而不见;制服让我们知道应该向谁问路,找谁结账,甚至应请谁来做客。”
身着制服究竟意味着什么?不同的制服在传递什么样的信息?
曾在中国引发轰动的社会学畅销书《格调》作者、著名文化批评家保罗·福塞尔在其最新一代表作——《制服:你穿什么决定你是谁》中,从30余种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制服中,窥探百年社会变迁、性别属性与群体价值。
说到保罗·福塞尔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格调》,不仅在美国极其畅销,90年代末引入我国后甚至还引发了国内的“品味之争”。至今,许多人谈及等级、生活品味的话题,都绕不过这本书。
而这本《制服》,依然延续了其言辞辛辣尖锐,又不失幽默和善意的风格,聪明人一定会get到!
制服和一般服装的区别是啥?
“社会,我越思考就越对它感到惊讶,是建立在纺织品基础之上的。”托马斯·卡莱尔1836年如是说。
如今,人们所穿戴的某些服饰,令人惊讶的程度丝毫不亚于那个年代。但当有了强制的规定式样(比如制服),且隐含群体价值时,这些服饰就会散发出令人难以抗拒的魅力。
美国陆军退役上将科林·L.鲍威尔曾讲过他最初被制服吸引的故事。那时他还是纽约市立大学城市学院的学生。他说:“在纽约市立大学城市学院的第一学期,我就被校园里那些穿制服的年轻人吸引了。”很快,鲍威尔就加入了他们的行列。
像他这样的人并不在少数。“纽约市立大学城市学院不是西点军校,但在20世纪50年代,这里拥有全美人数最多的预备役军官训练团学员,在朝鲜战争最激烈的时候,学员更是多达1500名。”鲍威尔说。
“终于有一天,我在训练大厅排队领到了橄榄色的裤子和夹克、褐色衬衫、褐色领带、褐色鞋子、铜扣腰带以及一顶船形帽。回到家后,我立刻穿上全套制服,然后站在镜子前面。我喜欢镜子里的自己。”鲍威尔接着说。
在《欲望教授》中,作者菲利普·罗斯笔下的第二自我、书中主人公大卫·凯普什对学生们说:
无论你们选择什么样的着装,把自己装扮成汽车修理工也好,装扮成乞丐、茶室里的吉卜赛人或偷牛贼也罢,我依然喜欢穿着夹克、打着领带来给你们上课。
罗斯所做的这种区别,实际上就是制服和一般服装的区别。
制服与一般服装并不总是那么容易区分,但其中仍有一些原则可循。
制服是需要被认真对待的,而且它们都带有某种暗示:
清廉正直和高尚的品德(牧师、修女、身着法袍的法官);
专业知识和技能(海军军官、高级厨师、飞行员);
可信赖(童子军、邮递员、快递员);
勇气(美国海军陆战队、警察、消防员);
服从(高中或大学的军乐队、三K党);
超乎寻常的干净和卫生(街头的冰激凌摊主、手术室里的医务人员、美容院的雇员、公众可见的食品加工工人,以及医院里所有穿白大褂的人—白大褂上的任何血渍都是不可容忍的,你会为此感到羞愧,甚至会被解雇)。
此外,同一般服装相比,制服还有一个不同之处,那就是它们上面可见的每一个要素,都带有明确的假定意义。
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威廉·伦奎斯特就曾因着装不当而遭到奚落:在主持审判克林顿总统案时,他几经挑选,最终穿了一件非常特别的法袍出庭,袖子上多了一些前所未见(“未经许可”)的条纹。
另一方面,与制服不同,一般服装会给人一种轻率随便、临时起意、矫揉造作和花里胡哨的感觉。在海明威所著的《渡河入林》中,这是坎特韦尔上校被来自意大利上流社会的一对夫妇激怒的原因之一,他们对他的制服似乎嗤之以鼻。
这对夫妇以一种很不礼貌的方式盯着他看。他漫不经心地敬了一个礼,然后用意大利语对他们说,“对不起,我穿的是军装。但这是制服,不是一般服装。
这名上校的话里隐含的意思是,制服之所以被称为制服,是因为很多人必须要穿,而通过制服,他们彼此之间或多或少地建立起了一种神秘的联系。
然而,当我们说到“牛仔”时,制服和一般服装之间的区别就显得复杂起来。大多数的牛仔都是“万宝路牛仔”的模仿者。他们的穿着当然是“一致的”:独特的靴子、一律牛仔服以及颈巾。
我们甚至可以由此推断,如果足够多的人穿同样的服装(比如美国参议员穿的深色套装和白色衬衫),那么久而久之,他们的服装就有可能演变成制服,并传递出有关穿着者的某种有价值的个人品质信息。
穿上制服
为什么会让人感觉良好?
而说到制服,即便是那些最普通的、看起来明显贬低身份的制服,穿着者也可能会自我感觉良好。
在最初研究这个问题时,保罗·福塞尔以为从事低收入工作的人会厌恶他们的制服,因为这些制服以一种明显的方式,表明了他们所处的从属地位。
但他随后发现,几乎所有人都对自己所穿的制服充满自豪感,这种自豪感甚至不亚于结业典礼上的海军陆战队员的感受。
无论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如何,只要穿上制服,就表明他是有工作的,而且这份工作不大可能只是临时的。若是跟一家成功的企业有关联,那么他更会获得一定程度的尊重。
制服将一个人与成功联结在一起。
但那些与军服或各种仆人制服相去甚远的服装,怎么样呢?那些伪装得更巧妙的制服,又怎么样呢?比如深蓝色布雷泽西装搭配灰色法兰绒裤或卡其裤的商务装,网球运动服和海滩装就更不用提了。
再者,商务办公室里最近流行起来的“休闲装”,又怎么样呢?这些休闲装似乎带有一种迷惑性的暗示,即不再受规则的约束,而被压抑的个性也由此得以释放。
然而,在大约一个月之后,你会发现,它们也已经有了同样刻板的制服规范—时髦的polo衫大放异彩,成为内衬标配。
由此,我们就遇到了一个悖论,并陷入尴尬境地。这种普遍存在的两难困境可以简单表述为:每个人都需要穿制服,但每个人又似乎必须否认这一点,以免自己宝贵的个性和独特的身份受到损害。
如果你拒绝和他人穿得一样,那么你就会遭到嘲讽,而且没有人愿意穿得像个傻瓜或怪人一样出现在公共场所。
企业高管不太可能在中午的时候穿着色彩艳丽的紧身衣在公园大道蹦蹦跳跳。
就普罗大众而言,他们也不太可能放弃内心深处的自尊,他们希望自己能被认出来,并会想象自己因穿着独特而获得殊荣。
除非一个人选择用军服或宗教服饰来隐藏自己身体的独特性,否则人们内心深处,总会存在冲突:一是追求独一无二身份的强烈冲动;二是与之相反的一种冲动,即加入大众行列,以免遭到他人的讥讽乃至羞辱。
这样的冲突每天都在上演,因为我们穿上或脱下各种不同的衣服,都是为了表达一种身份,而这种身份则被认为可以完美关于制服彰显我们假定的独特性。
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陷阱,除非你每天都一丝不挂。这可能会被认为是某种“终极制服”,但它显然会引发其他问题。
日常生活中的这种着装冲突,似乎无法逃避,除非你愿意弱化自我意识。但话又说回来,这就好比让我们完全摆脱社交焦虑,是很不现实的。
-End-
2023.6.15
原标题:《为什么制服的魅力,没人能够抵抗?》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