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40位专家齐聚CCG长三角研究中心聚焦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
2023年6月11日,“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座谈会”在全球化智库(CCG)位于杭州桐庐的长三角研究中心成功举办,相关机构领导、知名智库学者、跨国公司与行业龙头企业高管等与会座谈。各界嘉宾就国际经贸合作、企业全球化战略布局、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等话题展开深度探讨,分享经验与思考。
议题一以“中国国际商务经贸发展历程与趋势研判”为主题,到场嘉宾从中国国际经贸发展的亲历者和建设者的角度,回顾了亲身参与中国对外经贸发展的经历及与国家对外开放的交集。
议题二以“民营企业与跨国公司的发展新机遇”为题,参会嘉宾展望了数字化和智能化时代背景下,利用AI等新技术、新手段、新模式更好地实现全球化发展的可能性,以及利用“一带一路”建设、自贸区建设等新机遇推进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前景。
议题三以“医药健康产业创新发展”为题,与会嘉宾就医药健康产业的创新发展反映了现实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探讨了数字时代助力国内
生物医药领域企业本土化发展或
“引进来”及“走出去”发展的策略。
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国务院原参事、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副会长王辉耀在欢迎辞中简述了三场会议的主题,并表示CCG和桐庐经开区合作为各位嘉宾提供平台,希望能在今天够聆听各方智慧、分享各方经验,为本地和国家更好地建言献策。
桐庐县委常委、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张苏平在欢迎辞中表示,桐庐有着优良的生态环境、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扎实的产业基础,桐庐经济开发区依托其优势打造特色产业示范地和杭州西部先进制造业高地,为全县推进两个新城,打造信誉标杆贡献力量。希望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在各领域加强合作对接,推动桐庐走上现代化国际化
高质量发展之路。
浙江省商务厅对外投资与经济合作处处长俞瑞峰介绍和分析了浙江的最新情况。他表示,
今年以来,浙江省深入实施
“三个一号工程”,内容包括改革攻坚、创新深化、开放提升。在具体措施上,主要采取“六个新”:一是推进全域开放新格局;二是推动产业链韧性新跃升;三是全面厚植对外贸易新优势;四是增强枢纽节点心功能;五是释放自主开放的新动力;六是筑牢安全风险防控新屏障。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原院长、CCG高级研究员霍建国
表示,当前改革开放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外贸、外资和走出去都遇到困难。在复杂的国际形势面前,一是要坚定改革开放的决心,二是如何在推进高水平开放方面扎扎实实向前推进。中国需要加快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界定规章规制管理体系和标准体系,坚决贯彻二十大提出来的构建开放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对外经贸关系。
商务部欧洲司原司长、CCG高级研究员孙永福对中欧关系发表了看法。他认为,
欧洲对中国意义重大,曾连续
16年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在中美关系恶化的背景之下,欧洲是中国制度型开放、高水平开放的重要对象。中欧双方在国家利益上存在互补优势,特别是在开拓欧洲市场、引进欧洲技术、中欧技术合作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合作空间。
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原公使、商务部美大司原司长、CCG高级研究员何宁
表示,中国加入
WTO的过程助力了改革开放,加速推动了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入WTO一方面使中国获得了贸易伙伴的公平待遇,另一方面从国际法的角度支撑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在中美关系恶化,贸易摩擦加剧的背景之下,WTO仍然在推动着中国的进步。当前,中国可以通过加入CPTPP等多边贸易协定,进一步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
商务部美洲大洋洲司原司长、CCG高级研究员江山表示,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中国要坚定高举多边主义、
自由贸易的旗帜,通过经济和科技实力推动制度型开放,才能掌握主动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力所能及的为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参与全球治理。在中国对外开放过程中,浙江企业表现活跃,浙江城市应当大力重视海外投资,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建议和保障。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原会长、CCG高级研究员孙杰主要围绕三方面发表了看法:第一,在走出去和引进来的过程中,跨国公司的角色
至关重要。第二,中国的农耕文化和欧美的海洋文明差距巨大,一些农耕文明残余约束中国企业走出去。第三,要密切关注欧美国家前沿技术领域的规则和制度建设,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原局长、CCG高级研究员杨益就当前中国如何面对复杂的外贸进出口形势提出四点建议:第一,建议尽快出台促进外贸政策措施; 第二,加快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第三,推进建设国内统一的大市场;
第四,营造有利于国际经贸发展的舆论环境。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前高级研究员、CCG高级研究员李罗莎将中国多年对外经贸发展的历史经验总结为两点:第一,中国多年来取得的成功取决于对外开放;第二,中国必须要积极加入区域经济一体化。她同时
对中国经贸发展提出两点建议:第一,建议国企代表国家到海外市场参与国际循环和国际竞争,把国内市场让给民企中小企业,以维持就业、消费和创新。第二,在走出去过程中构建以国企为主,中小企业为辅的产业链体系。
中国驻美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原公参、CCG高级研究员田德友表示,美国之所以出现经贸问题泛政治化,国家安全泛化的现象,是因为多年来中国对美贸易顺差不断增加,美国在全球化过程中失去了部分就业机会,以“铁锈地带”
为代表的人民生活质量下降,为政府出台相关措施提供了民意基础。如何在这一背景之下贯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与世界今后发展的重要课题。
原商务部外资司官员闵莉萍
提出了当前企业存在信息安全、对外发展缺乏法律支撑的挑战。她强调未来企业发展中培养契约精神、国家政策链条建设完备的重要性。
美国笛卡尔投资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张鹏
认为,
“战狼外交”会产生民意激化等一系列问题。他建议缓和中美、中欧、中非关系,依据现实利益聚焦经济合作。
西班牙Neolith岩板大中华区VP金鹏
表示,众多欧洲股权投资基金始终保持着对投资中国企业的强烈兴趣。他认为,外资对遵守规章制度尤为重视,中国企业和外资合作的过程中需要注意遵守相关规定。
华润微电子有限公司副总裁兼总法律顾问李舸提出,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需要进一步审视我国市场对外资的吸引力,需要思考如何让在华投资的外国企业家在美欧与中国“脱钩”的运动中站在中国一边,
需要继续推动经济全球化以对抗制裁与
“脱钩”。
WeBranding品牌顾问集团创始人及CEO、CCG常务理事丁丰认为,国际规则的剧烈变化以及绿色经济、AI
等新兴领域的出现带来了全新的市场机遇,抖音等产品通过资本的推动在全球市场已然取得成功,中国民营企业走向世界恰逢其时。
怡安集团执行总监李月印
表示,在中国企业接轨国际规则的过程中需要主动理解新的多边规则、积极接受思想观念的变化。他还表示,企业国际化过程中不应该一味规避风险,在专业风险咨询人员指导下风险可变为资产。
金多多食品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CCG常务理事马恩多分享了在关税上涨、市场衰退的糖果产业中,阿麦斯糖果通过坚持长期主义、遵循经济规律和
国际商业规则、价值观,同时打造产品力、渠道力、品牌力和管理力走向世界的经验。
富爱达国际董事长、CCG常务理事唐浩轩
提出,需要提升民营企业的法律地位提振他们对未来形势的信心。他还认为,要学习日本、新加坡等国园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做好
“一带一路”国家的园区布局建设。
浙江国际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合作局局长贡森聚焦市场理念和框架转型和国内发展形势转变给跨国公司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就跨国企业如何做出符合企业自身和社会利益的决策进行了分享
。
杭州城西科创移民事务服务中心主任朱慎之
表示,民营企业可以弥补国企的短板,以经济合作为重心承担更多
“走出去”的任务,同时政府也应该在此过程中建设完善的政策基础设施、为民营企业提供广泛的法律支持。
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教授纪文华
认为,中国对外贸易面对历史性的机遇和挑战,需要在尊重国际规则的基础上,做国际规则的拓展,结合中国的传统和现状进行理论创新。
原商务部合作司官员胡璇
表示,我国对外投资有着注重新领域、双循环、全球产业合作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需要加强在高端产业和优势产业领域的对外投资,要积极创新对外投资的方式,进一步优化投资主体和布局,完善整个对外投资服务体系。
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史雪飞
提出,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民营企业的营商环境密切相关,需要通过稳定的政策、审慎的司法、公平的商业环境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从而提振民营企业的信心。
尚理德定制主理人宋勇
表示,
“引进去”方面,当下需要通过稳定市场环境来稳住大型跨国公司在华的长期预期。“走出来”方面,民营企业可以使用通过品牌的“去中国化”等手段找到国际化发展的机遇。
上海建工集团国际业务总监李岚
认为,中国的建筑产业不仅需要以拓展海外业务的形势
“走出去”,还需要和优质外资合作达成“引进来”;不仅要有造建筑的硬实力,还要有培训建筑人才的软实力。
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外事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律师协会副会长、金道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崔海燕
提出,推进中国法制化的营商环境对开展全球经贸合作十分重要。民营企业要想走向世界,不仅要物理上
“走出去”,也要构建跨国公司的先进理念。最后,她呼吁给民营企业和跨国企业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
成章数据联合创始人殷宁
认为,我国在信息技术、医药等新兴产业要想走出去,必须面对国际规范的挑战。他呼吁,在数据领域要谨慎出台政策,不仅要与时俱进,同时还要适合行业的发展。
外联出国顾问集团董事长、CCG副主席何梅
表示,中资企业在外除了并购生产部门之外,还需要构建营销网络以寻求更多机会。她还表示,需要建设中资背景的专业机构来协助民营企业
“走出去”。
浙江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吴晓波
认为,中国企业在海外发展需要发扬中国优势,给民营企业更多的空间。他还提出了中国如何支持企业赴海外发展的三条建议:态度上,既要支持引导,又要有所警惕;政治上,民营企业需要更多承担民间外交的责任;教育上,需要重视商学院的发展。针对医药健康产业长周期、上游在海外的特点,需要特别关注资本的运作模式、民营企业的对外合作以及高校对相关高端人才的培养。
南方科技大学前沿生物技术研究院院长、细胞与基因产业联盟理事长朱健康
表示,生物经济和医疗健康发展是大势所趋,医药健康产业具有投入大、风险高、周期长的特点,多年来国家政策对该产业给予了大力支持。中国存在大量资金投入到科研,但企业资金投入不足的现象。同时要重视国际合作,医药健康的创新发展需要更多的外部人才引进。
方恩医药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国际ICH E19 IFPMA专家委员会组长、NMPA ICH工作组专家张丹
表示,当前中国国内面临创新药政策需要改革,为原创药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政策存在同质化问题,导致批药的速度,人才的吸引,以报销的速度缺少竞争。中国的优势在于罕见病病例多、大数据数量大且标准统一,建议设立先行特区,有效发挥中国临床数据资源,加强国际合作。
杭州康基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钟鸣
表示,中国药监局的创新审批制度加快了审批流程,有助于医药创新。建议中国医保局加大对创新药物的资金支持和豁免支持,提高企业利润,激发企业创新研发动力,加大外部人才吸引力度。
浙江神州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荣
表示,近年来随着国际政治环境变化,中国医药企业在国际市场面临一些挑战:欧美订单限制中国供应商份额;欧盟开始原料药独立供应,将中国企业被排除在外。建议中国医药产业不仅限于产品走出去,更需要中国的团队和公司也能走出去,破解当前的困境。
张家港威胜生物医药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彭学东
表示,医药创新是综合工程,需要协同创新,其中企业起到引领作用。中国医药企业在商业模式上也要创新,打造中国企业的服务优势,提高知名度和认可度。此外,还要重视产业链转移问题,建议中国企业可以前往东南亚、中亚等地区,结合地区优势促进发展。
百济神州(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央政府事务&政策部全球化总监史洪昊
表示,中国医药产品走出去面临困境,创新研发投入巨大,但海外市场难以盈利,后续维持创新难度较大。中国创新药
“走出去”体量低于其他产业。建议搭建国际化平台,加强沟通交流,把中国的品牌塑造推向世界。
苏州和合文化基金会副理事长张国君
表示,中医文化是中国文化核心的组成部分,建议在中国医药企业走出去的同时,也把艾灸产业、文化带出去,助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
TVM中国创始人谢暄晖
表示,在中国引进人才,本土创新力量崛起的同时,国内医药产业的生态系统依然缺乏关键环节。以动物疫苗领域为例,具体表现为:企业受政策限制被迫出口转内销,监管路径不通,创新产品审批困难。他认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具备技术和市场,打通政策将使相关企业极大获益。
全球化智库(CCG)秘书长苗绿表示,在地缘政治紧张的情况下,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战略地位应该引发高度重视,同时还要思考具有跨国公司能力的民营企业能够为国家战略发挥怎样的作用,并发挥智库和商学院这类群体和组织的重要纽带作用。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