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成立30周年——铁肩担道义,热血献扶伤

2018-08-14 22:2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很多年前,中国的运动员受伤到美国做手术,为什么?并不是中国没有能力和条件做这样的手术,而是手术后的康复治疗才有可能让他们重返赛场。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成立30周年之际,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组织的中央媒体采访活动座谈会上,北京博爱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医师张军卫如是说。

图为会议现场

康复医学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保健医学并列的第四类医学,是现代医学“预防、临床治疗、康复”三位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于中国人来说,对康复医学的认知仍然处于“听说过”的阶段。而中国的康复医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悄然起步。

与中国康复事业共成长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张冬梅介绍说,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残联组织人员去美国和加拿大访问学习,看见国外的肢体伤残,特别是伤残军人这一块的康复事业发展十分前沿,而我国在这一领域则相对处于空白状态,回国之后便向国务院进行提议,成立专门的康复研究机构,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就由此建立。而今年也正是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和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成立30周年,也是中国康复医学发展的坎坷的岁月。

1988年的中国,康复事业才刚刚起步,中康的发展一切从零开始,意味着艰难的探索,也意味着收获的甜蜜。30年前,许多对康复医学既懵懂又有热情的年轻人一同加入中康,在康复医疗的岗位上燃烧青春,播撒热血。其中,张皓和何静杰便是伴随中康共同成长30年的元老级人员。

现任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神经康复三科主任张皓说,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正值出国热和下海潮,作为个人来说,能够到“中康”是一种幸运。在同学聚会时,我们同学都也把我当成骄傲,觉得张皓干得很出色,我并没有受到那时的出国热和下海潮影响,一直在临床上坚持下来。

刚入职的时候赶上国家康复医学的起步发展,我是伴随着中国康复事业的发展历程走过来的,对康复事业有一种由衷的热爱,所以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成立30周年我真的是感触良多。我相信届时中康30周年也会给我们老员工带来很多强烈的感受和回顾,我也特别希望给康复中心积极做贡献。当时中心有就一句话叫“知我中心,爱我中心”,我想“爱我中心”这句话对于我们这些老员工来讲,真的是融到血液当中,刻到骨子里,这一辈子我们的青春和热血都为中国的康复事业在做工作。

神经康复一科的何静杰也是伴随中康成长30年的老员工。她说,1988年入职时候我们同学说我选择的医院和专业不好,1988年那时候确实是中国康复事业刚起步,专业人员十分稀缺。中康成立伊始,面临着医疗设备不齐,医护人员的短缺等诸多问题。病床的寥寥数十张,医护人员的培养又处在起步阶段,加之康复医学的观念还未推广开来,在当时的环境下,许多人甚至连听都没听说过这一方面的内容,所以中康初期的发展可谓是举步维艰。但中康也是咬着牙,一步一个脚印地慢慢发展,我是见证了中康30年的发展,中康成为全国康复事业的中流砥柱,我不由得为中心的发展感到骄傲和自豪。

记者了解到,张皓和何静杰所在的北京博爱医院神经康复三科和神经康复一科均是由原来的神经康复科发展而来。目前,神经康复中心共有五个科室,分别将脑外伤急性期,脑外伤恢复期、血管病、杂病等疾病分别进行康复治疗。

张皓说,在神经类疾病的康复方面,许多医院的储备人员都比较少,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就打算组织专门团队,通过深入的研究,在全国做到领先地位。

从中流砥柱到培养行业人才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发展的三十年成就,也是中国康复医学发展的三十年的有力见证。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直属于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目前设有北京博爱医院、康复医学院、康复医学研究所、康复工程研究所、康复信息研究所和中国残联社会服务指导中心6个机构。

北京博爱医院拥有神经康复、脊髓损伤康复、儿童康复、骨与骨关节康复和传统医学康复等多个优势专业,以现代康复医学为主导,针对脊髓损伤、脑卒中、小儿脑瘫等病症引起的功能障碍以及慢性疾病,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手段和康复治疗小组工作模式开展系统康复。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水疗、假肢矫形、中医治疗、教育康复和职业训练等;形成了以功能评估——康复治疗——效果评价为基础的康复流程;探索出了一套急性期救治与恢复期康复相结合、中西医结合、医工结合的康复模式。

1991年,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与首都医科大学联合设立了临床医学七系,开展康复医学学历教育。2000年正式建立康复医学院,编写了我国首套康复治疗专业本科教材。学历层次涵盖本科、硕士、博士,并设立了博士后流动站。2014年,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成为第一批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也是北京市住院医师规培康复医学专业培训基地和唯一的考核基地。每年接收几百名各地医务人员进修学习,参加各种培训班、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和国际项目的学员更是络绎不绝,为全国培养的人才已达到10余万人次。此外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也积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交流。与日本国际医疗福祉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进行交流合作。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坚持在基础研究与康复临床紧密结合的方针,创新与转化并重,高分子材料和保健品等项目已经转化成产品;坚持医工结合的科研模式,与临床应用精准对接,开发出了很多新型的假肢矫形器和辅助用品用具。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假肢矫形部王林说,原来我们向美国学习假肢制作技术,而如今可以向内蒙古、黑龙江等地区进行远程指导,利用3D扫描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并在10分钟内制造患者需要的假肢模型,成品可以通过快递或其它方式送给患者,大大降低了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让患者更早的使用假肢,尽早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

图为各科室代表发言

三十而立,继续前行

在这30年的风风雨雨中,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以及中国的康复事业有着长足的进步,但在发展过程中也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困难与发展从来都是并行的,在困难中探索,在发展中克难,在二者的配合下,中国的康复医学事业才能做大做强。

中心副主任董浩表示,中康在康复医学、康复教育研究、康复工程、信息及社会服务指导等方面的建树,在全国起到的示范窗口和资源中心的作用。他表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的重要指示,中康将继续把历史责任担在身上,立足北京辐射全国,把康复服务做好,为中国康复事业做贡献。

图为工作人员向大家介绍康复研究中心基础设施

中康的假肢矫形技术部是中康的一个新兴部门,虽然引进了国际最前沿的假肢制作设备,也拥有它的软硬件资源,但假肢是一个临床的东西,需要医疗一线工作者结合中国人的形体特征和实际情况慢慢探索与改进,不仅要有技术上的支撑还要有经验的加持,如此,才是对患者最好的服务。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假肢矫形部王林说,在全国各地从事假肢矫形专业技术的人才队伍,因为过去没有系统的培养,虽然现在有相对专业的毕业生也在毕业,但是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上,人员水平参差不齐,专业人才还需要不断地提升。在医疗诊断、假肢制作上还是不能做到十分精确,更加个性化。这就需要类似于像中康等国际前沿的高水平医疗机构起来引领、示范、辐射、带动,让中国康复事业向国际一流水平迈进。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骨科副主任医师崔志刚说,运动康复在我国的需求量大,这一领域中,医院方面有在研究,运动学院也在进行,但二者的研究思维差距较大,这是现今中国运动康复的一个现状,现实中的治疗效果还是有待增强。这一领域目前与国外还是有着较大差距。

张冬梅说,“中康”经过30年的发展,在临床和医学方面都有了很大发展,但仍然面临着床铺紧张、资金投入少、医护人员紧缺的问题。由于中康建院较早,医院占地面积小,而后随着各科的不断分科建室,医院的使用场地也日渐紧张,病房床铺更是供不应求,医患两方都十分无奈。目前,国家对卫生经费的投入还很有限,医院自有资金基础薄弱,资金周转并不宽裕。此外专业的医护人员需求也存在着较大的缺口。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30年的成长是中国康复事业的发展缩影,也是医护工作者用青春浇灌的一片芳华,它的发展将被历史铭记,它的奉献将被人们念怀。三十而立。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将带着新的时代任务继续前行,将中国的康复医学推向前进,张冬梅如是说。

中心党委书记吴世彩表示,长期以来,“中康”的发展得到了党和政府、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尤其是中央等各级媒体常常走进中康,及时传递“中康”新动态,传播“中康”好声音,极大提高了“中康”的美誉度和社会影响力,为残疾人康复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来源:中国网

编辑:宣佳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