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韩国设计师金炅均:东方文化体系下的中日韩字体和书籍设计
前不久的2018上海书展期间,由刘海粟美术馆、上海美术学院共同主办的多场学术论坛从“书籍设计的形态与美学”、“亚洲艺术书籍的差异与共性”等多纬度探讨国际书籍的发展。“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邀与会专家共话书籍设计,从中也可发觉不同国家的书籍设计师,对书本的不同思考和见解。
此次带来的是韩国艺术设计大学教授、平面设计师金炅均的论坛演讲,近十年来他穿梭于韩国、日本、中国做了大量的文化交流工作,组织了很多学术活动。此次演讲他的题目叫《同行》,讲述韩国文字的发展,以及东方文字和文化间的交流。
金炅均韩国在历史上的绝大多数时期,一直使用汉字。大约在中国明朝,朝鲜君主即创建了韩文,近现代以来一本韩文的《圣经》是流传较广的印刷物。(编者注: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韩国开始全面实行韩文教育,汉字慢慢从韩国教科书及官方文件中减少。但由于韩文是表音文字,由此也带来一些问题。在今天,汉字仍是韩国人不可或缺的。)
韩国设计师为韩文注入新元素
对于当下韩文的变化,就不得不提安尚秀。他被认为是重现韩文之美的设计师,并且在1985年设计创建了“安尚秀字体”,这种字体突破了汉字正方形的形状,而变化出万般形状。安尚秀是一位世界级的艺术家,他有一张一只手遮住一只眼的照片成为属于他的图示。
韩国字体设计另一位在韩国具有很大影响的书籍设计艺术家是郑炳圭,1970年代,他率先把摩登的设计理念和现代化的方式呈现在设计里,近年来,他创新性地用胶带做了一些字体,目前还用比较实验的方法做了“一册一书”,一本书用不同的字体呈现,用胶带创造新的字体。
韩国书籍设计现代韩文中,还有一位重要的设计师,更确切地说,他是一位书法家——姜炳仁。在中国或许大家对他的名字是陌生的,但“烧酒真露”这几个字就来自于姜炳仁的设计。他脱离了传统书法的概念,在一些实验性的韩文书法中探索和努力。在韩国,他的字体被越来越多的运用在电影标题、书籍封面,以及包装设计上。尽管目前文字的设计越来越数字化,但他依旧希望用手写字体来表现自己的表情和感情。
带有书法元素的韩国海报韩国还有一位年轻的女性设计师——安智美,作为年轻一代,她不仅做有趣的设计,而且创立了一个出版社,从策划、制作,到出版都亲力亲为。
安智美的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也正因为韩文是年轻的,所以不只是出现在平面设计中,在服装设计、建筑等领域韩文被广泛应用。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韩国馆的外观便是以韩文为主题设计的。
韩文运用在服装设计中中日韩,东方文化的互通同行
韩文同中文、日本同属东方文字,在日常的教学中,中日韩三国之间也有很多项目的合作。我的工作团队和日本有一个为期一年的游学项目,两国设计师互相感受对方国家的文字和文化。
其中一位韩国学生的作品让我印象深刻,他觉得是东京是一个像密林般危险的城市,所以要做一个迷彩服设计,其实城市化的问题同样困扰着中日韩三国。我们也把我们游学工作坊的成果以书籍和展览的方式呈现。
我觉得三国之间的交流理解,不单是要用脑子,更要深入互相的理解。在书法、传统音乐、现代舞蹈中都可以产生互动,交流中也可以看到国家之间的互相不同,不同或许存在于语言、菜品、文化中,但也因为不同让文化多样化。
韩日平面设计交流50周年展览现场此前也有一个展览,是关于韩国和日本平面设计交流50周年的,展览最终呈现表达50年的时间轴,这是我从中国吕敬人处了解到的信息图表的表达。
我特别喜欢这句俗语:”若要走得快,独自前行,若要走得远,结伴同行。“ 五年前我策划过一次叫“纸张注入”的展览,当时做了一些纸的LOGO我们是通过纸的想象探究纸张的未来。
纸张是有声音的,像风也像水,老子曾说过,“上善若水”这是东方文化带给我们的体悟。
(注:本文根据论坛演讲整理,图片均由金炅均提供)-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