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在基层写材料5年,我“痛并快乐着”
- 职 业 故 事 -
曾经的领导对我说过:你不仅要坚持做真我,你还要相信未来的你一定会怀念、感激你在基层的这些年。是的,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就像树苗,只有深深扎根于基层的广阔大地,在这里经风雨、壮筋骨,才能长成栋梁之材。
”
2017年12月,我在本科大四的班级QQ群中看到了一个离家很近的街道办正在招聘文秘的信息,这让极其恋家又刚好面临毕业该参加工作的我内心暗自窃喜,这份工作内容合适又来得恰逢其时,有一瞬间我甚至认为这是老天眷顾、专门为我量身打造的。看,年少轻狂的人在机缘巧合下总会觉得自己就是“天选之子”。
虽然我在大学期间修的是行政管理专业,和文秘工作并不十分契合,但自认为自己是文科生,多少有点文字功底在,努努力应该不成问题。就凭着这一腔孤勇的“自信”,我报名参加了面试并在距离毕业还有6个月的时候开始了实习。随后的5年里,我以非在编文秘的身份在“文海”里自讨“苦”吃,在纷繁复杂的基层工作中“痛并快乐着”。
-1-
本以为自己初高中时代作文写得还不错,到街道办写材料应该算不上什么难事。然而入职后,实际情况却有点打脸,我发现我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同时也低估了文秘工作的难度。因为入职的时候刚好是年底,不可避免地赶上了写年度工作总结,当时的办公室主任秉承着“以干代学”“在练中学”的原则,让我这个入职还不到半个月的新人撰写整个单位的年终工作总结。结果可想而知,熬了好几个夜,改了不下10遍的稿依然缺乏“灵魂”,对基层工作的一无所知让我在第一次文字材料实战练兵中折戟沉沙。
有了第一次败北的惨痛教训,我的内心再也不敢低估街道办文秘这项工作,我认识到文秘工作虽然被人们称为“坐办公室的工作”,但绝对不是坐坐办公室就能做好的。当然,我也承认“坐得住”是文秘的一项基本功,但要“坐得好”还需要练就自己的真功夫和硬本领。
我通过打听找到了原来写材料的前辈取经,她告诉我:写材料真的是个苦差事,不知情的人都想着我们写材料的天天都是坐坐办公室、敲敲键盘这么简单,事实上真不是,这活儿只有谁干谁知道,要是不苦,文秘岗位的人才怎么会那么紧缺,大家又怎么会对这项工作避之不及呢?
后来,她真心实意地向我传授了写文字材料的经验,她说基层的材料不需要整那些花里胡哨的辞藻,最关键的是一个“实”字,想了解什么工作就要不厌其烦地找职能部门问,再加上自己的思考,这样才能全面深入地了解工作,才能写出“有血有肉”的文字材料。
前辈是个实在人,讲的也都是实在话。取完经我就开始了实践,我先找出各部门的分工文件,详细了解各部门职责,有群众打电话咨询的时候我就抢着去各部门帮忙问,后来楼上楼下各部门被我跑遍了,问到某项业务我也能不假思索地说出对应的职能部门。就这样,我也得了个“实在”的评价,一些老同志们在楼道里遇见我总会说一句:还忙着嘞?干活老实啊。我总是回之一笑不说话,实在也没什么不好的吧,反正那段时间我挺快乐,可能是因为当时初入职场的我有着豪情壮志,有事可做的成就感让人很容易就乐在其中。
此后的一段时间,我写材料的感觉比刚开始好了一些,至少没有无从下手的无力感和言之无物的空洞感,却仍算不上一个合格的文秘工作者,写出来的材料勉强可以但并不出彩。直到一个人的出现,让我在文字材料方面有了质的提升,这个人可以说是我在文字材料战场上升级打怪的师傅。
-2-
上班后的第三个月,单位来了一个新领导,据说是写材料出身的,对工作态度极其认真,对文字材料标准极高、要求也极其严格。当时听说新领导是文字高手后,我内心开始犯嘀咕,准确地说是发怯,心想:完了,这是碰上行家了。果不其然,在新领导要求写的第一个材料上就出了问题。
一次会后,这位领导要求形成会议纪要,在之前没有会后形成会议纪要的惯例,我两眼一抹黑,不知道该怎么写,就硬着头皮简单列了几项拿去给领导过目,结果就是纸被揉成一团甩在桌子上,领导声色俱厉地问我:你知道啥是会议纪要不?我的脸“刷”地一下红到了耳朵根儿,心虚地抿着嘴,轻轻摇了摇头,当时真的是恨不得有个地洞可以钻进去。领导可能也提前从别处了解到我是新人,便没有过多指责,而是换了一种比较柔和的语气和我讲起了会议纪要应该怎么写。后面经过领导不下5次指导修改,第一篇会议纪要才终于定稿出炉,而我则感觉像是历了一场一波三折的劫。
既然是历劫,那就是有挫折更有收获,挫折是发现自己存在着严重的“本领恐慌”,收获是我学到了写材料的一些小技巧,比如:会议纪要如果要体现大额支出,一定要搞清楚来龙去脉,什么原因导致需要支出多少资金到什么地方,从哪儿支出等都要“门儿清”,领导问起要对答如流,这个方法我后来称之为“前因后果法”。
似乎是发现了我在写材料方面稍有一点功底,这位领导开始刻意地磨炼我,比如:虽然每次节前安排什么工作他早已经心中有数,却仍然会给我说个提纲,要求我找各部门了解情况,然后准备一份节前工作安排材料。准备好后,他会亲自拿笔修改,然后详细地讲解每一处更改的原由。
在这些磨炼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也形成了很多对写材料有帮助的好习惯,包括后来我在一次内部竞职演说中提到的自己在文字材料上的“三非三不”原则:非经反复推敲不上报、非经三易其稿不上报、非经多次校对不上报。也许有人不理解,你就是一个非在编的人员,何必要给自己找这么多事儿,简直是和自己过不去。对此我只能说一句,个人想法不一样,我要不然就不写,要写就要“出精品”。
-3-
是的,我的态度就是牢固树立“精品意识”,事实也证明了,只要态度端正、认真肯学,就没有干不好的工作。在这5年时间里,我从那个不知道“会议纪要为何物”的新人成长为一名能够带领其他新人的文字工作者,偶尔也会出现几次稿件一遍过的惊喜,这其中熬过多少夜、掉过多少发、吃过多少苦、受过多少累,我想只有那个在深夜抓耳挠腮、绞尽脑汁的我体会最真切、感受最深刻。但是,正如我几次公考失利,却一次有一次的进步一样,工作也是“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
后来,换了好几任领导,我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工作习惯:稿件不改到自己改无可改为止不会拿去给领导看;针对领导修改的部分一定要思考为什么自己没想到;所有数据一定要多次核对、及时更新,确保准确无误;平常要多看、多思、多想、多问,三个人的智慧总是要大于一个人的......正是因为自己在其中投注了很多心血、精力和感情,也许还因为我相信有位领导曾经对我说过的那句“不要怕吃苦,你吃苦学会的这些在将来某个时候必然会用得上”,所以对于这个大部分人认为的“苦差事”,我觉得似乎也没那么苦,甚至有点甘之若饴。
这时候肯定有人要问,难道你在工作里全是积极正向的成分吗,就没有负面消极的时候吗?我想说当然不是这样的,我也有心情不爽的时候。
当材料一股脑儿涌来的时候,我会忙得很烦躁,甚至有过不想干了的冲动;当有一段时间没有大材料需要写的时候,我会很焦虑,害怕长时间不写会手生;当向各部门要素材却迟迟报不过来的时候,我会生气抱怨,也会很愤怒;还有上级重复要求报送那些重复但无用的材料时,我也会很无奈......但是又能怎么办呢?就像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瑕的人一样,世界上有哪一份工作是能够让人百分百称心如意而毫无缺点的呢?
记得曾经在新华网看到过一句话: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人格的成熟度往往取决于正邪两极对立感的减低。谁又能说我经历的那些不算是人格成长的过程呢?
-4-
曾经的领导对我说过:你不仅要坚持做真我,你还要相信未来的你一定会怀念、感激你在基层的这些年。是的,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就像树苗,只有深深扎根于基层的广阔大地,在这里经风雨、壮筋骨,才能长成栋梁之材。
回顾这5年的基层经历,除了文字材料方面的提升,我还从基层干部的“血肉经历”中看到了力量、看到了精神。
2020年疫情暴发的时候正是春节,大年初二的一条通知,让所有返乡过春节的机关干部都“逆行返岗”。疫情之初,医疗资源不足,大部分同志都是戴着一个口罩、一双一次性手套、一套一次性防护服就奔赴战场,各自经历着生死考验。
我虽然作为文秘留守单位,却也在一次值班中经历了惊心动魄的一夜,切身感受了一次一线人员的感受。
因工作安排,我某天晚上12点参与辖区高速口查验执勤,值守4小时。就在刚接班10分钟,查验到第6辆车的时候,我要求后座也落窗测温,前排司机告诉我他们是要去医院看病,我问看什么病,对方说是肺炎。“肺炎”两个字犹如一记重拳击在我头上,我有些发懵,冷静了2秒,我联系了带班领导紧急处理,5分钟后一辆救护车呼啸而来,拉走了那一家三口。
至今我还记得自己当时内心的恐惧,我脑海里源源不断地浮现很多想法:怎么会这么巧,我才刚接班就出现这情况?我才24岁啊,如果不幸中招我家人该多伤心啊?我就值这么会儿就这样了,那其他同志和医护人员天天在一线有多危险啊......那晚值班结束后我做了一夜噩梦,梦里全是悲伤和恐惧。所幸通过检测,那天晚上的一家三口得的只是普通肺炎,并无其他异常,知道这个消息后我一直悬着的心才算终于安稳落地。
后来,我开始注意听一线值班回来的同事们的“趣事”分享。有人说:“我那儿有些人不戴口罩,我好心提醒他还白我一眼,有些人嘴里还骂骂咧咧的。”还有人说:“我那儿有人非想出去遛一圈,我多想告诉他,我已经好久没回我那近在咫尺的家,好久没见到我那可爱的娃。”你看,每个人都有他们的无奈,但是他们却不得不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不得不在关键时刻舍弃小家、也不得不去承受一些责怪和为难、还不得不学着从这些烦恼中寻找方法自我开解。
时至今日,我仍未如愿上岸,但我也仍在“躺又躺不平、卷又卷不赢”的浪潮里尽力翻腾,我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能够成功上岸,追光踏浪光芒万丈,彼时我一定会万分感激自己在这里百感交集的5年青春吧。
写在最后
在街道办这5年,我有幸作为广大基层干部的一员,和大家一起在寒风凛冽中坚守阵地、在风吹日晒中细致排查、在狂风暴雨中不胜不退,我也亲眼见证着他们为了复工复产不懈奔走、为了安全稳定夜不能寐、为了辖区发展攻坚克难,大家守望相助、勇毅前行的每一个篇章、每一笔书写都值得点赞。
我作为一名基层文字工作者,很多时候无法事事参与其中,但我不想仅仅用眼睛去见证他们的荣耀,我更希望以手和笔去记录他们的精彩,让无数个闪光的瞬间凝聚成永恒。
原标题:《在基层写材料5年,我“痛并快乐着”》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