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芯片产能全球前三!南昌造LED,牛!

2023-06-14 15:3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70余年来,

南昌工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

有着不断奋斗的历史。

2022年,

南昌电子信息产业

实现营业收入2033.3亿元,

成为全市首个

迈上2000亿元台阶的产业。

其中,

作为主赛道之一的LED产业

从南昌大学一间40平方米的实验室里诞生,

LED产业集聚度和首位度不断提升,

吸引了一大批LED行业领军企业扎根南昌。

南昌已经成为我国极少数

具备LED全产业链的城市,

LED芯片产能跃居全球前三,

跻身国内最大的

大功率LED光源生产基地。

6月13日,我们邀请了南昌市工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牛丽坤,南昌光谷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江西省半导体照明行业协会理事长、江西省半导体照明产业链党委书记万卫国以及兆驰半导体副总裁、CTO(首席技术官)胡加辉3位南昌LED产业发展的参与者、奋斗者、见证者,一起探讨南昌LED产业如何发挥好原创技术优势,用南昌造LED点亮世界。

LED到底是什么

很多人可能对LED产业并不熟悉,

LED究竟是什么?

主要应用于哪些领域?

接下来,

一起了解一下LED产业的相关知识。

胡加辉:LED是发光二极管的简称,是第三代半导体发光光源。

第一代光源是热辐射光源,它是物体在高温或者燃烧条件下发出的光,包括早期的火把、蜡烛、煤油灯、白炽灯。热辐射光源体积很大,而且发光效率很低,寿命很短;第二代光源是气体发光电光源,主要包括钠灯、汞灯、节能灯,这些灯在发光效率和寿命上,相比第一代的光源有了大幅度提升,但是它还是体积比较大,甚至有一些污染;第三代光源就是半导体发光光源,现在的LED,主要的特点是体积特别小、发光效率高、寿命非常长。

LED主要的应用领域有三大方面。一是照明,不管是家用、工业,还是城市景观照明、汽车照明,只要有照明需求的地方,LED基本上已经逐步覆盖了;二是在背光领域,像手机背光、电视背光、平板背光,有了LED才有了超薄电视、超薄手机;三是显示领域,LED的存在实现了大尺寸、高亮度、高效率以及高清晰度,在运动会及其他各类商业显示中都有大规模的应用。

万卫国:LED是照亮21世纪的伟大发明,LED光源引发了照明革命。它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现在有显示的地方就有LED,可以说无所不在。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开发和深入,LED未来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

牛丽坤:正如刚刚万总讲到LED技术的应用,我们每一位都是获利者。不说别的,就说我们现在所在的演播室,我们被LED灯环绕着。正如现在行内有个说法:“只要有光的地方就有LED”。

中国LED市场份额

已经占到全球的80%

LED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当前,

我国LED产业总体发展情况如何?

技术研发、产品制造和产业应用

等方面在世界上有着怎样的地位?

牛丽坤:我国在LED领域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在80年代进入到产业化阶段,90年代初期产业化已经具有一定规模,90年代后期开始发力增长。2003年6月,科技部在全国启动了“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不断加大在LED领域的研发和投入,同时,内陆地区也开始承接全球的产业转移,凭借着生产效率高以及成本较低的优势,我国迅速成为全球LED主要生产基地之一,产业规模也随之大幅提升,从最初2003年只有大概90亿元,迅速增长到2021年的7773亿元。从整体上来看,LED还是保持了比较稳定的增长态势。

现阶段,我国LED产业有多项技术在全球达到一流水平,比如说,白光的光效已经达到了200lm/W,硅基绿光和硅基黄光电光转换率也分别达到了46.6%和27.9%,还有深紫外LED输出功率已经达到了200兆瓦了,这些技术指标在全世界都是先进水平。

随着Mini/Micro-LED技术的创新应用,我们的新型显示技术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现在很多中国的新型显示领域企业实现了全面出海,他们的产能和市场份额已经占到了全球的80%。

万卫国:实际上,这个时间很巧,从2003年6月到现在正好20年。2003年6月,科技部启动了“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20年来,我们真正实现了从跟跑到现在领跑的过程。过去,我国LED产业产能和市场份额只能占到全球的20%,现在我们能占到80%,实现了大逆转。不仅如此,随着我们在技术创新上的持续领先,未来的占比可能会越来越大。

国际上现在有三条LED照明技术路线,分别是蓝宝石衬底、碳化硅衬底和硅衬底氮化镓基LED技术(以下简称“硅衬底LED技术”)路线。前两条技术路线的核心发明专利分别被美日垄断,对我国LED产业发展形成专利壁垒,而中国南昌创出的硅衬底LED技术打破了美日专利垄断,成为世界第三条技术路线。身处这个行业,我感到非常自豪。

胡加辉:2020年,经过发展黄金期后,LED产业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企业分散,生产设备自动化和生产标准化程度不高,管理粗放、成本意识弱等。兆驰半导体在这个阶段进入LED行业,在南昌协同上下游全产业链,通过设备智能化、生产标准化、工厂自动化、管理精细化,以大生产大制造的理念进入LED芯片领域,迅速提升了LED芯片设计和制造效率。

2021年,兆驰半导体投产的第二年盈利就超过3亿元,其后利润持续增长。兆驰半导体就是LED芯片行业的一条“鲶鱼”,在搅动LED芯片行业的同时,也希望带领同行把国外20%的市场份额也抢来中国。

南昌LED产业源远流长

我国LED产业领跑世界,

南昌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

从一次次的技术突破

到全产业链的加速集聚,

南昌LED产业经历了什么?

万卫国:南昌是一个LED产业底蕴深厚的城市,我归纳了“六个一”即“一厂一校一园区,一城一策一创新”。

一厂

是指原来位于罗家集的江南材料厂,那是中国第一枚发光二极管的诞生地,它为我们中国LED产业点亮了一团火。

一校

是指南昌大学,来自南昌大学的江风益院士团队从20世纪90年代就一直在进行LED新材料的研究,开创了硅衬底LED技术之先河,2015年凭此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让南昌在世界崭露头角。

一园区

是指在江南材料厂改制之后,延伸出来的像欣磊光电、联创光电以及晶能光电等企业,这些企业都集中在南昌高新区,南昌高新区就成了南昌LED产业发展的主阵地。

一城

是指2004年,南昌曾是国家首批4个LED应用示范城市之一,这也表示南昌在全国LED产业中是有一定地位的。

一策

是指2016年,南昌LED产业迎来了一个快速上升期,南昌市政府出台了LED产业的发展扶持政策,为产业发展添砖加瓦,从那之后,南昌在芯片封装领域走到了全国领先位置。

一创新

是指一直以来,南昌都在抓创新,不管是技术创新还是应用创新,硅衬底LED技术研发之后,南昌衍生出一大批相关联的企业,持续深耕细分领域。

牛丽坤:从我们南昌LED产业的发展历程来看,其实不难看出,对产业发展来讲,技术创新是它的核心驱动力,但一项技术从无到有,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从实验数据变成市场上流动的产品,需要经历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感觉有几点是非常关键的。

首先要把握住国家政策。像我们刚才谈到的2003年6月科技部提出的“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和“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应用示范城市方案,全面推动我国照明产业的升级换代,南昌作为首批示范城市之一,把握住了政策。

其次要加强整合利用各类资源要素。我们拿到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的硅衬底LED技术,就是南昌大学、晶能光电和晶能科技三方产学研协同发力的结果。2016年南昌市出台的LED产业专项扶持政策,也吸引了以兆驰半导体为首的一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陆续落户南昌。

此外,还要强化产业链和产业生态思维,培育好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持续延链补链强链,形成集聚效应。同时,发展产业要像种庄稼一样,遵循它的内在规律,保持战略定力,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胡加辉:我觉得兆驰是非常幸运的,过去的五六年发展得非常快,2021年是兆驰半导体的“盈利元年”,通过精益生产和大批量的工艺创新,实现了公司成本大幅降低,实现首次盈利超过3亿元。

2022年,是“产品技术元年”,通过技术创新,大幅提升产品的性能,布局高光效照明、大尺寸背光等高端产品,成功实现产品结构高端化,进一步增加公司利润。2023年则是“引领行业元年”,今年7月份开始,兆驰半导体产能将会达到110万片,将成为全球产出最大的LED芯片企业。在这个基础上,兆驰将引领行业的发展方向,建立行业话语权。

南昌LED产业前景广阔

当前,

面对国内外环境发生的复杂变化,

LED产业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

LED产业的下一个“风口”是什么?

南昌的突破方向在哪里?

牛丽坤:当前我们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些不确定因素持续增多,LED产业和其它产业一样,也面临着一定的风险和挑战。从外部环境来看,宏观经济形势和市场需求导向都可能导致企业盈利能力受到限制,“价格战”等无序的市场竞争又挤压了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

同时,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LED行业奇缺人才,这也将是LED产业未来持续做大所急需解决的问题。

当然,我们也要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风险中总是孕育着机会。从宏观政策来看,国家的“十四五”规划强调了要进一步推动智能照明、智慧家居以及智慧文旅等行业的发展,那么对LED产业来说,它是利好的。从市场前景来看,随着Mini/MicroLED的推广,在新型显示领域呈现出的高分辨率、轻薄化、柔性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趋势,应用场景十分丰富,市场潜力很大。

除了新型显示领域之外,在汽车领域也有很大市场,有数据表明,2022年,LED在汽车大灯的渗透率已经达到72%,在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已经超过了92%。此外,汽车的车载显示也有着很好的应用领域,所以我们对LED产业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万卫国:未来产业发展的突破方向,我认为,其中一个就是南昌的城市智慧照明,特别是现在,很多城市都在发展夜经济,打造流光溢彩的城市夜景。近日举办的南昌国际龙舟赛,从节能角度出发,城市灯光景观工程需要大量节能LED灯,未来有着很大的市场。此外,细分领域也需要重点关注,比如农业照明,可以实现室内培育;健康照明,主要用于医疗、医用美容等,以及AR/VR高分辨率的近眼显示应用等领域,都是南昌未来应该重点关注的产业发展突破口。

胡加辉:兆驰半导体将专注主航道大体量的产品方向,追求极致性能、极致成本、极致效益,稳扎稳打的发展战略。从大方向来说,随着LED发光效率的进一步提升,生产成本的进一步下降,植物照明方向有望在国内起量,即LED作为人造光源模拟太阳光,在室内垂直种植农作物的植物工厂有望兴起。

除此之外,随着我们LED芯片尺寸缩小、清晰度的提高,LED有望进入家电市场,现在家用电视主要是液晶和OLED,未来只要我们的成本继续降低,LED是有希望进入大家的客厅的,这就是一个万亿级的市场。

“五链”融合

“南昌光谷”必将愈发闪耀

一个产业发展的背后,

需要政府、企业、

高校、科研院所等多方共同努力,

实现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

产业链、科技链“五链”融合。

未来,

南昌该如何立足产业基础,

发挥好原创技术优势,

乘风破浪、再攀高峰,

让“南昌芯”持续照亮世界?

牛丽坤:实事求是地说,南昌的LED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沉淀,有了一定的基础也累积了一定的原创技术优势,但是我们整个产业的体量规模还是比较小。以2022年的数据为例,我们全市33家规上LED企业实现营收212亿元。其中,上游是70亿元左右,中游是128亿元左右,下游只有13亿元左右,下游应用的短板非常明显。

我认为,首要任务是补短板。我们要精准对接一些屏显以及照明行业的头部企业,坚持产业链和产业生态思维,聚焦缺链环节进行补链。此外,要顺应当下数字经济发展主流,推动5G+工业互联网在LED制造企业的应用,提升生产企业的效率。

当前,南昌市工信局正在牵头相关的开发区、县区,研究出台“南昌市半导体照明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通过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举措,推动整个产业规模质量双升。预计到2025年,全市LED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将达到450亿元。

万卫国:刚刚我们提到,南昌的短板实际上就是应用端。当下,我们可以在现有的应用端企业中选一些“专精特新”企业进行助力,把它们扶强做大。同时,在引进人才方面,南昌也可以为博士、硕士进企业开辟一条专门的通道,制定一定的服务年限,比如5至8年,并推出相应的优待政策,针对性地吸引相关人才。

当然,行业内部也需要加强协同作战。比如在南昌,有硅衬底LED技术,同时也有蓝宝石衬底,就可以联合攻关。特别是在未来,Mini/MicroLED技术要发挥团队作用,联合攻关,在技术上不断突破,把工艺做精、把成本降低。

胡加辉:我也希望南昌能以更有针对性的人才政策,吸引更多LED行业人才汇聚南昌。

为了让“南昌芯”持续照亮世界,作为南昌市LED产业上游的龙头企业,也是拥有最完整的核心产业链的企业来说,兆驰半导体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是对整个南昌LED产业链最大的贡献。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不管是在技术方面,还是市场方面,我们一定要抱团发展。

接下来,我希望南昌LED产业能抓住复合半导体江西实验室成立的契机,在人才引进、技术创新和产学研融合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我们正在跟复合半导体江西实验室进行全面合作,开发新一代的产品和技术,加速推向市场,让我们的产品和技术再上一个台阶。

主持人:在这个“万物皆可显示”的时代,在LED行业里,中国曾经是个“后来者”,通过加速技术研发、大踏步追赶,才实现后来居上。展望未来,我们还需久久为功。让“南昌芯”持续照亮世界,还需要多方发力,需要科技部门的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紧密配合和科研人员的长期积累。当前,南昌依托硅衬底LED原创技术领先优势引领行业发展,不断形成新的增长点,爆发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我们相信,只要南昌把握好产业发展新机遇,“南昌光谷”必将愈发闪耀。

原标题:《芯片产能全球前三!南昌造LED,牛!》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