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历史文化】走近僰人悬棺‖杨光英
走近僰人悬棺
杨光英
珙县印象
之前,知道四川珙县最著名的是芙蓉煤矿和“僰人悬棺”。今年5月,我们师范的同学相聚在珙县,共三天。
我们沿巡场河散步,傍晚的县城很闹热,到处很干净,珙县的祖云和晓蓉同学给我们介绍珙县——
珙县县城是国家级卫生城市,有苗族、回族等十几个少数民族,能歌善舞。
珙县是四川省重要的能源、建材、化工基地,储存无烟煤炭、硫铁矿、石英砂等十多种珍稀矿种。在二三十年前,珙县(原来的巡场镇)很繁华,被称为“小香港”。境内有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素有“神韵僰都,咽喉重镇”之称。僰文化是珙县的地方文化。先秦就有僰人等居住于此,珙县亦被称为古僰国、僰州、僰州之都或僰都、僰乡。
珙县特色产品有:孝儿花生、洛表罗渡柑橘、林海竹荪、洛表猪儿粑、鹿鸣茶、上罗粉条、底洞豆腐干以及老腊肉、罗汉笋等特色绿色食品。
我们吃了洛表猪儿粑,并买了鹿鸣茶、甜苦笋,真的不错!
僰人悬棺
原来在是电视上看过僰人悬棺,那天,我们到了珙县麻塘坝,看到那些高挂在峭壁的僰人棺材,很是震撼。很多同学和我一样有许多疑问,有幸请了洛表中学的黄华良教师,他是僰文化专家,给我们解说了四十多分钟,上了一堂僰文化课。
珙县是历史上悬棺族群活跃的中心地域,集中在珙县洛表镇麻塘坝和曹营镇苏麻湾两处。这两处悬棺区被誉为“悬棺葬的天然博物馆”。
“僰”,词典上的解释是:我国古代居住在西南地区的某一少数民族。
据文献资料记载,古僰族,主要生活在川滇交界今四川宜宾地区的珙县、兴文、高县和云南昭通、盐津一带的崇山峻岭之中,而古僰人的大本营和生活最集中的地方就在今天的珙县洛表镇。
黄老师主要解说了以下问题——
1.僰人从哪里来的?
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公元前135年,汉武帝派唐蒙出使西南夷,开设郡县,改秦代夜郎县地域设置犍为郡,领夜郎和且兰两县,郡治在夜郎县。古文献记载表明,商朝到明朝,生活在西南地区的主要是僚人。“僚”字最初是“獠”。僚人族称经多次演变,商朝时期称为彭濮,西周初年称为僰,秦汉时期称为巴濮,魏晋时期称为濮僰、僚僰,南北朝隋唐时期称为蛮僚,宋元明时期称为夷僚、葛僚、都掌蛮。简言之,僰人来自濮人。考证古文献中的“濮”与“僰”读音是一致的。
2.僰人有哪些特征和习俗呢?
僰人生居悬崖,死葬悬棺,生生死死都同悬崖密切相关,是名副其实的“悬崖上的民族”。
僰人最大的特征是,居住、生活在洞穴、石笋和山顶,住房主要是石头建筑和干栏建筑。西南夷以岩为居址的土风在古迹里很早就有记载,《珙县志》说:“因地势关系,其族居住方式随遇而安,或屯居为寨,或沿川为沟,或营穴为洞。”僰人生活的地方,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坚硬的碳酸盐地质结构伴随大量的悬崖绝壁,天然溶洞和冲天石笋。僰人居住、生活的悬崖洞穴,珙县、兴文、筠连都有大量发现,以珙县为盛,共有僰人建筑溶洞数百个,可以居住数千人。
僰人有打牙的习俗。十三四岁凿齿,也叫打牙,两颗上犬齿被敲掉。这是为什么呢?传说,有一天,僰人中撑船捕鱼的人都昏迷了,牙关紧咬,不省人事。僰人头领施阳请来郎中,说湖泊、沼泽里的动植物腐烂变质,这些人中了毒气。昏迷的人怎样才能喝下药汤呢?施阳看见哭着的6岁儿子换牙齿后出现的缺口,就叫人小心翼翼地敲去昏迷者的上牙犬齿,将药从小竹管滴进嘴里,昏迷的人们渐渐苏醒过来了。为防止今后有人在劳作中毒昏迷,好灌药,从那时是起,凡十四五岁可干活的人,都敲去上牙犬齿,以备不测。这一习俗一直沿袭到明朝。
僰人崇尚九。如九丝山、九盏灯、九颗印、九道箍、九件衣、九条河、九座山、九拐子、九个部落、九月初九赛神日等。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僰人都要赛神祭祖。这天,不仅要祭祀祖先,有祭祖仪式,还要打铜鼓、唱歌、舞蹈,而且一定要喝酒狂欢,直到喝得酩酊大醉为止。僰人被剿灭,就是因为1573年九月初九这天赛神祭祖活动,僰人麻痹大意,放开喝酒,才导致灭亡的。
3.僰文化的内容。
僰文化,简言之,就是一个民族一段尘封的历史和以悬棺葬为代表的独特文化。
僰人具有崇尚铜鼓、绘制岩画和恶行悬棺葬等独特文化特征。
(1)铜鼓。
僰人铜鼓的鼓心是12芒太阳纹,有三种型号:天、地、人,即大、中、小。很值钱,大的值一千头牛,中号值七千头牛,小号值五千头牛。
铜鼓在僰人生活中用于祭祀、战阵,也作贡品、陪葬品、战利品,其功能为乐器和重器。考证僰人铜鼓来历,在《明史》中有“相传诸葛亮以鼓镇蛮”的记载,传为诸葛亮平定南中地区后,僰人首领负荆请罪时所送,故被称为诸葛铜鼓。“诸葛鼓,广一尺七寸,高一尺八寸,也有四兽,腰束下空,旁有四耳,花纹甚细,色泽如瓜皮,重三十余斤,悬于水上用栖木槌之,声极圆润,乃孔明擒孟获时所制,伐九丝城得十余面。”史载,诸葛亮赠送僰人铜鼓108面。
铜鼓被称为“重器”,是因它象征着权力、地位与财富,拥有它便“极为豪雄”,能集众称王,震慑四方,以致“群情推服”“获鼓胜获十万军”。称其为“礼器”,因为民间传说,铜鼓能驱邪除恶,通过它可冲刷心灵的痛苦和烦恼,获得吉祥的慰藉,还可表达心愿和诚意,所以僰人在祭祀、祝捷、征战、朝聘、宴享、迎宾等重要活动中都要使用它。僰人组织体系内部以铜鼓少的服从铜鼓多的,以铜鼓小的服从铜鼓大的,没有铜鼓的就是庶民。
(2)岩画。
考古发现,珙县有371幅岩画,内容主要有三大类:人物、动物、图案。人物的形态各异,有椎髻或插羽的,有戴帽或头上装饰的,有骑马表演、骑马竞技、跳舞、踢毽、舞风车、耍佩刀、耍兵器等等。其中有好多娱乐场面,歌舞内容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丰富多彩。
动物最多的是马,还有狗、野猪、野牛、虎豹、蜜獾、鱼、雀鸟等。图案有40多种,包括太阳徽、车轮、马厩、太极图、五角星、红十字、三角形、方印、串珠、山花等可辨识的。
(3)悬棺。
僰人悬棺,全珙县295具,其中麻塘坝有228具,发现棺材的木料是马桑树,棺身是用整木抠空而成,棺木底层放几厘米厚的河沙。珙县的悬棺有3个世界之最:数量最多,保存最完好、棺材最集中。
僰人为什么要使用悬棺葬呢?
有多种说法:归祖说认为,悬棺是归祖的象征;至孝说认为,悬棺是后人尽孝的表现;保护说认为,是当时人们为避免坏人和野兽侵害采取的一种措施;游猎说认为,僰人是一个“生以岩为居址,死当以岩为葬所”的游猎群体;显贵说认为,“悬葬岩崖,子孙高贵”……
悬棺是怎样放置到高岩上的?
在那绝壁悬崖上,在科学技术非常落后的古代,人们利用什么方法将几百甚至上千斤重的棺木放上去的呢?目前对这个问题的推测众说纷纭,主要有七种假说——
一是垂索。从高岩顶端,用绳索将棺木慢慢放下然后放置。尸棺先抬到悬崖绝顶,再悬索缘桩往下放,证之于悬棺现场所见。
二是升置。用一种设备,比如今天消防队所使用的梯子,将棺材放置其上,然后借助机械的力量,将棺材升起来,再放置到岩石上。
三是栈道。用修栈道的方式,架好栈道,然后沿栈道将棺材抬到高岩上。
四是扎厢。用南竹搭架,如今天建筑上用的脚手架,然后抬棺而上放置。
五是垒土。《岭表纪蛮》载:“筑土为台,运棺其中,事后台卸土撤,而棺乃独标岩际。”即是挑土垒台,然后沿土台逐渐爬到高处放置棺材。
六是天梯。用天梯,类似今天直升机上放下的那种软梯,将棺材运到高岩上。
七是水位。借助于很高的水位,用船载着棺材,靠在岩石旁边,然后将棺材放置岩上。
这几种说法,有的还试验了,都被推翻了。怎样悬挂的棺,至今还是迷!惊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勇敢!
悬棺葬的放置方式有哪些?
悬棺葬的放置方式至少有六种,其中前三种是主要的。
第一种,木桩架壑式,即棺木一头放入人工或天然的孔穴中,一头用木桩支撑。
第二种,天然洞穴式,即对天然洞穴、岩缝、岩腔、岩墩稍加修整,将棺木放置其中。有横葬,有竖葬,还有十数具棺叠入堆码于一处的。
第三种,人工开凿横穴式,即人工在峭壁上凿横龛,置棺龛内,大小宽窄以放入棺木大小为限。
还有悬崖木桩式、崖墩式、崖沿式。但无论是哪一种,都必须使棺材上方岩石对棺材有一定的遮掩,为棺材遮风挡雨,起到保护棺材的作用。
僰人中哪些人能行悬棺葬呢?
僰人在珙县生活过的年代应该很久远,假如僰人死后都行悬棺葬,那岩壁上无法挂完僰人的棺材。据乾隆《珙县志》,在《古迹》条目下讲的一个故事说,并不是所有僰人都有行悬棺葬的资格,只有僰人酋长或僰人中有身份和地位的人才有可能享受悬棺的待遇。这还可从发掘的悬棺陪葬品看出:绝大多数死者的衣着都多,少则十来件,多则三十几件,显示悬棺主人的身份较高,绝非一般普通僰人。
珙县悬棺葬,既是珙县丰厚的历史财富,也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珙县的一张文化名片,很有文物、文化、经济、科研等价值。
关于悬棺,我们还有很多疑惑,在旅途中不断有人请教黄华良老师。
热爱僰文化的黄华良
黄华良是祖云同学的音乐朋友,这次我们去珙县参观的几个景点都是黄老师当导游。我很是敬佩他,和他聊了很多,还买了他的书。
黄华良,1965年出生于珙县王家镇,中学高级教师,宜宾市“僰人民间传说”非遗传承人,宜宾市史志学会会员。
黄华良从小酷爱音乐,1998年成立了电声乐队。2002年春,洛表镇文广站站长胡和调到麻塘坝僰人悬棺景区管理处,担任负责人。为更好接待当年“五一黄金周”来麻塘坝参观悬棺的游客,胡和找了一些僰人悬棺资料给黄华良等乐队成员学习,以便为游客解说。当黄华良接触到这些资料后,就被神秘的僰文化所吸引,想为家乡做点实在事,于是暗下决心,要把僰文化尽可能研究清楚,不仅要给远道而来的客人解说好,还要出书,把僰文化推向世界。20年来,黄华良的业余时间几乎全部交给僰文化搜集整理与研究。
黄华良四处拜师学艺,搜集相关资料。到曹营镇、王家镇、麻塘坝向一些老先生请教,对从洛表镇何家岩走出的、自称为僰人后裔的何体华先生进行长期追踪调查。同时,自费对悬棺遗迹进行实地考察。十几年间,利用周末、节假日,先后到洛表镇麻塘坝、兴文县九丝山、建武、筠连县、云南盐津县等考察。那时,要么花钱包车,要么徒步,多次因高温而中暑,他仍然没退缩。
黄华良广泛查找阅读古文献,搜集整理史志中的有关民间传说、诗词联赋。同时,撰写了大量关于僰文化的论文、考证、传说故事,先后自费出版了《悬崖上的民族》《僰人口头文献记述》《明平蛮文献译注》《僰人悬棺诗词联赋选注》专著。为了写书和考察记录,黄华良花自费购买电脑和数码相机。对于一个乡村教师,真是不容易!
“僰人民间传说”非遗传承人黄良华为大家讲解僰文化
黄华良为游客解说僰人悬棺一千多场次,多次在珙县及重庆等进行僰文化交流;为几所学校编写僰人悬棺的乡土教材,讲座四十多场次;还定期培训僰人民间传说第五代传承人,有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僰人部落”……
为“民间悬棺研究第一人”黄老师点赞!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杨光英(四川泸州人,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坚持业余创作30多年,有数百篇文章在各级报刊和媒体发表,多篇文章获奖。合著《逝水留香》《走读泸县龙桥》,出版个人散文集《心境向暖》《像溪水那样行走》)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