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从被动延毕到主动选择,这届本科生怎么了?|有数
2022年毕业季,尹丽来到了人生的分岔路口。
在大三由国际政治专业转到广播电视学系的她,一直忙于修完两个专业规定的学分,没有闲暇参与一周三到四个工作日的实习。
等到反应过来时,就已经到应该做出职业选择的时刻了。她想起和学姐聊天时了解到的“延迟毕业”,开始思考暂停一年,参加一些实习,了解那些招聘简章里的工作的真实模样。
拥有这个想法的她不是个例。2021年教育部发布的本科毕业生数据显示,预计毕业生达442.2万人,其中未能按时毕业的本科生占比5%,创历史新高。从2011年开始,本科生延迟毕业率逐年升高。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陆续涌现出一批人萌生了主动延毕的想法,在社交媒体上寻求建议。在知乎平台上,人们最关心的问题是延毕的影响。而无论是问及延毕的影响,还是询问他人自己是否应该主动延毕,都绕不开升学、考公和找工作这三个未来发展的重要主题。
与此同时,人们对于延毕生的态度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在知乎上,2016年之前有关“延毕”的提问大多离不开“严重”“阴影”“如何补救”等关键词,其中关于“延毕有多严重?为什么有人会因为延毕而自杀?”的回答收到了463条回答以及537万浏览量。一位匿名用户在回答中对延毕描述为:“延毕会让你自卑,无论是在同学面前,还是在亲戚面前。”
到了2018年后,越来越多人开始询问主动延毕的可能性,如“为了考研延毕一年的可行性?”“延毕秋招是否可行?”等。延毕逐渐从被动陷入的劣势状态,转变为主动改变的人生选择。越来越多年轻人在走入工作岗位前按下暂停键,成为延毕大军的一员。
主动申请延毕的手段多种多样,通过率在不同的学校、院系各不相同。尹丽听说一些身边的同学为了延毕特地漏选了“毕业论文”一课,却被教务处自动选上,最终因没有合适的理由“延毕失败”。
在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上,许多博主分享自己延毕的方式,其中包括主动申请、毕业论文拖延、故意缺课等。
01
他们为什么延迟毕业?
苏娟在大三选课的时候,将一门专业课留到下一年再学。没想到大四上被告知开课的老师退休了,这门课不再开设。与教务处沟通时,苏娟被告知自己只能选择延毕。得知这一结果的她十分错愕,与教务处多次沟通无果,只能无奈接受了这一结局。
在社交媒体上,本科生被动延毕的原因多种多样,“挂科”“缺学分”“绩点不够”等等因素,成为了困扰本科生正常毕业的绊脚石。
在主动选择延毕的讨论贴中,“增加考虑时间”被频繁提及。具体来看,“保住应届生身份”“享受学校资源”“进一步优化学业”是被提及次数最多的几个原因。此外,“准备考研”“申请出国”“增加实习履历”等也是很多本科生主动去申请延毕的重要因素。
在毕业生口中被频繁提及的“应届生”身份对于刚踏入求职竞争圈的他们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对于有意向考取选调生的毕业生,“应届生”身份是必不可少的敲门砖。2023年上海市定向选调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公告中明确要求“具备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2023年应届毕业生(全日制在校就读期间,无社保缴纳记录)”。
对于参加国考的毕业生,“应届生”身份能为他们带来一定的政策倾斜。这一方面表现为部分国考职位仅限应届高校毕业生(或2023届高校毕业生)报考,另一方面表现为应届高校毕业生可以不具备相关工作经历。
对于直接就业的毕业生,“应届生”身份能为他们降低入职要求。具体来看,限应届高校毕业生参加的校园招聘相比于面向社会人士的社会招聘,有着更轻松的职责、更少的技能要求和更短的经验要求。
(某科技公司AI工程师岗位社招与校招的招聘要求对比)
这是因为应届生作为培养的对象,不要求工作经验,更多考察专业知识、个性以及在学校的表现。社招针对往届生与社会人士,则要求工作经验和岗位需求对口,更多是想直接利用其工作的经验能够在短期内为公司创造利润。
另外,国家为了促进应届生就业,会为招用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中小微企业,给予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进一步提高了“应届毕业生”在应聘时的含金量。
总的来看,“应届毕业生”的身份从选调生、国考、校招就业三个层面为毕业生提供政策上的帮助。当毕业季临近结束,毕业去向未定的应届生就不得不考虑通过延迟毕业保住“应届毕业生”这一宝贵身份。
02
一年前主动延毕的他们,现在怎么样了?
2017级的陈林本科就读于软件工程专业,在主动申请延毕成功之后,他用这段难得闲下来的时间,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专业、爱好和未来的职业发展。“这一年里,我对自己生活的边界进行探索,培养起了骑行、养鱼、冥想、读书的爱好。”
2021年7月至12月,陈林开启了充实而平静的备战考研期。考研结束之后,陈林马不停蹄地开始准备入党事宜,并在2022年1月过上了第一个转正后的政治生日。随后,陈林加入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月捐计划,开启了自己的公益计划。
在收到考研成绩后,陈林在大五开启了第一段正经的实习。“真实的薪水和KPI让我有了一些打工实感,我对于这个行业所缺失的那一份实感渐渐找到了,终于发掘出一些趣味。”
2017级的罗凯本科就读于软件工程专业,大三的时候他萌生了想要转统计学专业的想法。罗凯最初的打算是跨专业申请出国,可计划赶不上变化,后来正好遇到了疫情,再加上一些中美关系的问题,罗凯的出国留学申请遇到了瓶颈。
在认真而理性地权衡和考虑之后,罗凯决定延毕一年,“去修一些统计专业的课程,再去找一些暑期研究项目,让自己的经历能够更加丰富一些。”
在大五的一年里,罗凯去修读了管理学院和大数据学院的一些课程,并在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完成了一些本科生的科研项目。最终在老师的建议下,罗凯选择了报名夏令营,跟着低一届的同学评选保研。今年6月,罗凯成功跨专业保研上岸了。
就读于新闻专业的2018级本科生李荣一直有“去西部基层服务实践”的梦想,因此,他之前的规划是毕业后成为研支团中的一员。在2021年的研支团的选拔中,李荣遗憾落选了。“我决定延毕一年,然后再次参加研支团的选拔工作。”
李荣在延毕初期经历了一段迷茫期,但随后他就振奋精神,在实际行动中找到了前进的动力和方向。“因为我自己最开始的理想是做一个记者,所以大五这一年就也想去深入地做一些自己喜欢的报道,可能会对自己以后就业有更好的帮助。”
在媒体的实习过程中,李荣也获得了经验的积累和自我的提升。凭借着不懈努力,李荣在2022年的选拔面试中成功成为了研支团的一员,开启了他志愿服务的梦想道路。
在知乎等社交媒体上,主动延毕的人们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从他们的反馈来看,即使是仔细权衡利弊后的选择,仍有许多人在这一年里失去了一些已有的优势。
心态是其中占比最大的一项。一位在bilibili网站上分享自己延毕体验的用户说道:“自己在一次次的懒惰、胆怯、放弃还有逃避问题中,变得越来越迷茫。有段时间经常对自己的处境感到失望和沮丧,还对家人觉得很愧疚,怀疑自我,对未来也充满恐惧”。
除此之外,毕业遇到困难、就业中遭受歧视是延毕生常遇到的另外两个问题。
当然,对于更多的主动延毕生来说,他们在这一年有了满意的收获。
他们有些在忙碌的大学四年后找回了宽裕的时间,“学一些东西,参加一些考试,读些书,再好好想想以后应该干什么”;有些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满意的offer和入学通知书。与此同时,他们也享受着学校便宜的食堂宿舍、干净整洁的教室和图书馆,“一年光是租房钱就省下十几万”。
03
外界对延毕怎么看?
从知乎上对寻求延毕建议的回答来看,人们对于延毕生的态度并不乐观。一部分人认为如果不是准备考研或者留学,在学校待一年只是逃避现实;一部分人提出延毕会带来许多不必要的成本;一部分人认为这一年的时间如果进入社会工作能有更大的收获……也有一部分人并未提出反对原因,只是觉得:“能不延毕最好还是不要延毕吧”。
相比于反对延毕的回答,支持延毕的回答往往更长更丰富。这一部分回答认为:如果已经根据实际情况充分思考后做出了延毕的决定,那么延迟一年毕业不过是多花了一年的时间,无可厚非。
各行业负责人才招聘的HR对于延毕同学的看法也在逐渐放开。
一家金融公司的HR认为,“(延毕)一年不算久,不用太在意这件事情。”“我们更看重同学的实习经验和个人能力,延毕的话可能在印象上会有些影响,但不会是决定性因素。”
来自传播公司的HR认为:“通常来说是会(对延毕)有一点顾虑的,但是延毕也分原因的嘛,一般情况下我们会了解一下同学延毕的原因,然后再考量综合能力。”
在尹丽实习面试的过程中,她得到的经验是“面试时和HR解释清楚延毕的原因就行,他们也不会在这点上太多为难同学。”
招聘网站BOSS直聘上,HR对于延毕相关问题的回答也得到类似的结果。
35%的HR认为延毕对于应聘者的影响要分情况来看:如果是因为学习态度不端正所导致的挂科延毕,那显然是一个扣分项;但如果是意图在学校多积累知识,积累的知识有利于所应聘的岗位要求,反而是件好事。
9%的HR对读了4年还是5年并不在意。也有9%的HR认为或多或少有一些影响,“在技术水平和面试反馈同等的情况下,正常毕业的学生录用时会做优先考虑。”
针对题主想延毕一年再多学一些专业知识的想法,33%的HR提出了反对意见,其中包括“可以边工作边学习”“想多学习可以考虑深造”等。
对于主动延毕的同学,有的辅导员认为“延毕是学生出于生涯规划考虑,综合社会、家庭和自身各方面因素,做出的有利于自己生涯发展的选择”,“大学生都是二十好几的青年了,凡经过思考权衡的理性的选择,都该被尊重。”
有的辅导员认为,因为“交流、生病等客观原因主动选择延毕一年”或是“考研失败想二战、工作被鸽了、出国没申请到合适的学校,想延毕一年再好好准备一下”的原因,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因为反正没课了再混一年很舒服、不想找工作逃避社会逃避就业的、男/女朋友延毕想同甘共苦等原因主动选择延毕一年的行为,有点无法理解。”
(文中的采访对象皆为化名。)
作者:张宁洁 陈君 罗羽荻 萧卉妤 胡婧源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数据分析与信息可视化》(本科生)课程专栏
指导老师:周葆华、徐笛、崔迪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