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为什么西南联大出来的学生都那么自信?

2023-06-14 19:1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了历史上首次获此殊荣的中国人。

图源: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网站

杨振宁和邓稼先合照

1964年,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参与设计研发的32位科学家被国务院授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他们的成就让全体中国人感到骄傲,而这一切,均与一所大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就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的集体宿舍

杨振宁与李政道是西南联大的同窗同学,邓稼先、王希季、朱光亚、赵九章、郭永怀、陈芳允、屠守锷、杨嘉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西南联大的学生占了8位。

不仅在科学技术领域,许多大名鼎鼎的文学家、翻译家也都曾就读于西南联合大学。

深受读者喜爱的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著名诗人穆旦先生,沟通中西文化,翻译了《诗经》、《楚辞》、《红与黑》、《包法利夫人》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

如今已是头发花白的许渊冲(右一)

细数西南联大的教育成果,上百位大师级别的人才,我们很难想象,创建于1937年的西南联大,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仅仅用8年时间,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或许,我们可以从联大颇具远见的教育观念中找到答案。

时任西南联大国文系教授的朱自清认为,大学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训练,他说,“所谓文化训练,就是使学生对于物,对于我,对于今,对于古,更能明达。” 也就是说,让学生在成为专业人才之前,要先对社会、对历史、对文化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当一个人对世界的认识足够充分,有够高的眼界去看待一切,那就不会被眼前的小困境迷惑,而是会直接向更高更远的山峰奔去。

这也正是西南联大能出现这么多顶尖人才的关键原因。

西南联大大一的国文、英文课本,可谓凝结了联大这种“通识教育”的精髓。

我们可以看到的《西南联大国文选》由朱自清、罗庸亲自选编,《西南联大英文课本》由时任联大外文系主任的陈福田主编,为人师者的用心,可见一斑。

以《西南联大国文选》为例:

开篇的《论语》,选的不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样体现传统儒家思想的段落;而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样彰显不同个人志向、偏向于道家潇洒精神的内容。

李清照的作品,选的不是“红藕香残玉簟秋”,而是讲述她和赵明诚往事的《金石录后序》,这是一篇真诚坦率的散文,别具一格。

从诗经、楚辞、论语到鲁迅、徐志摩,不同时代、不同文体、不同观点俱有,鼓励批判性思维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个人身份和人格形成的严肃选择。

汪曾祺曾经这样评价这些选文:

“不仅训练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这种重个性,轻利禄,潇洒自如的人生态度,对于联大学生的思想素质的形成,有很大的关系。联大学生为人处世不俗,夸大一点说,是因为读了这样的文章。这是真正的教育作用,也是选文的教授的用心所在。”

同是西南联大学子的著名作家汪曾祺

不仅是国文课,英文课本的选文也同样不落俗套。

赛珍珠《贫瘠的春天》,林语堂《生活的目的》,毛姆《哲学家》,梭罗《红蚂蚁大战黑蚂蚁》,美国哲学家帕默《英语学习的自我培养》,美国化学家里拉·雷姆森《何为科学》……43篇文章,篇篇语言优美,思想深邃。借用罗选民教授的话:“在这里,学生知道何为学,为何学,为谁学,如何学有所为。”

它不同一般的课本仅以提升学生的语言技能为目的,也为大家提供了一个理解西方思想与文化的平台。它洋溢着人文主义的光辉,引导青年人思考人生应负的责任和使命。

西南联大学子,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在回忆录写道:

“联大八年来为国家培养了成千上万的人才,没有一个人不读《大一英文》,没有一个人完全不受英文读本影响,不受潜移默化作用的。”

两本教材一中一西,兼容并包,无论文理科学生都要学习,正是它们的滋养,才培育出了邓稼先、杨振宁、朱光亚、李政道、汪曾祺、许渊冲……这样的大师级人才。

上排左起:汪曾祺、杨振宁、邓稼先

下排左起:何兆武、王希季、许渊冲

但时逢战乱,课本数量本来就少,又事隔经年,我们差点就看不见这两种课本了。

好在近年来许多有识之士意识到了这份知识宝藏的价值,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副院长刘东与译林出版社整理出版了《西南联大国文课》,中译出版社出版了《西南联大英文课》。

久违七十年的西南联大课本,得以重见天日。

原标题:《为什么西南联大出来的学生都那么自信?》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