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创新赛制公平公正,上海两大国际赛事获认可
重大国际性文化赛事活动是体现一座城市开放程度、发展活力的重要举措,从芭蕾舞到小提琴,两大国际赛事在今年夏天的上海,交相辉映。
8月11日,第六届上海国际芭蕾舞比赛刚刚落幕,第二届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接踵而来,两大赛事获得了广泛国际认可度,这得益于上海的创新机制,保证了评奖的公平、公正和公开。
袁岸璞和蒙古选手Otgontugs Anujin芭赛:直播是最透明最公正的监督
在刚刚落幕的第六届上海国际芭蕾舞比赛上,作为东道主的上海芭蕾舞团仅获得成年组男女铜奖、少年组男子铜奖,而在上一届比赛中,上海芭蕾舞团将成年组男女金奖都收入囊中。
不过面对这份成绩单,团长辛丽丽已经很满意了。原来,上海芭蕾舞团这次特地派出了最年轻的9位演员参赛,最终,7人闯入决赛,“这是上海芭蕾舞团的一个部署,就是要把这些年轻人拔一拔。”
辛丽丽说,上芭没有让已经得过奖的主要演员去参赛,而是鼓励年轻演员去冲、去锻炼,以巩固人才梯队建设,这些年轻人大都刚从舞校毕业,首次在国际大赛登台,“都特别高兴。”
值得一提的是袁岸璞。在第五届上海国际芭蕾舞比赛上,他曾拿下成年组男子金奖,因为一则意外,他中途加入了本届比赛。
原来,蒙古选手Otgontugs Anujin的伴舞受伤,袁岸璞临危受命和她搭档。从接到任务到正式比赛,袁岸璞只有10天准备时间,两人单是磨合就费时不少,更何况他还有腰伤在身。最终,Otgontugs Anujin拿下少年组女子铜奖,袁岸璞亦获伴舞奖。决赛时,两人一段现代舞《别》,还让初尝编舞滋味的吴虎生(上海芭蕾舞团首席)斩获编舞奖。
除了团长,辛丽丽在本届比赛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大赛副秘书长、艺委会主席,但她并没有参与投票。按照比赛章程,每一轮投票打分,9位国际评委都会严格遵照赛前公布的细节、章程,把评分封入信封,不得修改,正是有了机制保障,才能让大赛集体收获评委们的“零差评”。
“我们是有制度的,每一轮的分数结束,全部装入信封,到第二轮、第三轮才可以开,当中也有一些插曲,比如有人希望修改,不可以的,这对上海创新创造自己的品牌很重要。”
另外,上海国际芭蕾舞比赛是从古典芭蕾、现代舞两方面综合考量选手实力,现代舞的考察比重还不小,这也是上海国际芭蕾舞比赛的创新之处。
“有人问,现代舞打分的比重是不是可以少一点?我说不行,我们是芭蕾舞比赛,而不是古典芭蕾比赛,现代舞和古典芭蕾都要考量。”辛丽丽说。
为满足芭蕾爱好者的观赛需求,本届比赛7场赛事均进行了网络直播,在线观赛的观众逾190万人次。有观众盯着,“选手好不好一目了然,直播是最透明、最公正的一种监督。”
辛丽丽强调,上海国家芭蕾舞比赛不局限于赛事,更要借此打造全世界芭蕾人交流的盛会,也因此,比赛组委会组织策划了论坛、展览、夏令营、芭蕾明星对谈等一系列活动,以扩大比赛的外延和影响力。下一届比赛期间,组委会还可能引进世界顶级剧院的当代芭蕾、古典芭蕾作品来上海展演,“我们要在这里讨论芭蕾舞界的大事,让水流起来,带动生产线。”
四分之一决赛现场小提琴赛:首创公开评分和赛后咨询会
眼下正在进行的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在评奖机制的公平公正上,可谓做到了极致。
首先,评委人数从上一届的13人增加到15人,人数越多,也就冲淡了每一个人刻意影响评分的可能性。
15位评委包含方方面面,除了小提琴教育家、演奏家、交响乐团首席、室内乐团首席,还特别引入了古典经济公司Askonas Holt创始人马丁·坎贝尔-怀特等行业领袖。而在上一届,这些行业领袖是以观众的身份坐在台下参赛。
“行业领袖会从未来职业发展的角度看一个选手的潜力,你不用担心专业程度,他们平时都是带着最专业的眼光在全球寻找最顶尖的音乐人才。”比赛组委会执行主任周平说。
考虑到评委中不乏小提琴教育家,桃李满天下,比赛组委会要求评委和进入复赛的选手,都必须提前声明师生关系,不管长期课程还是短期的大师课,周平解释,“所有评委在全世界都有学生,一味强调避嫌,对评委也不公正。”
通过四分之一、半决赛、决赛三轮赛事,27位进入复赛的选手将决出一等奖获得者。每轮赛事结束,比赛组委会都会公布评分结果:四分之一决赛进半决赛,公布四分之一决赛落选选手评分;半决赛进决赛,公布半决赛落选选手评分;决赛之后,公布决赛选手评分。大赛官网会面向社会同步公开评分,这在全球同类比赛中,尚属首创。
同时,每一轮赛事结束,比赛组委会还会安排评委和落选选手见面,为每一位选手的表现做出点评,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展望和建议。这在全球同类比赛中,同样是首创。
赛事期间,为避免选手和评委见面、交流,评委和选手都有独立的休息区、候场区,双方的动线设计都有讲究和设计。
“第一届比赛做下来,这一套机制已经非常流畅了,没引起过争执,评委们都心服口服。”周平说,“这些机制的设置,使整个比赛显现出空前的公开性、透明性,对上海赛事的国际形象非常好,也为上海的文化品牌起到了加分的作用。”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