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臼田捷治&秋山伸谈书籍设计:读书这事,质感与触感是重要的

澎湃新闻记者 黄松 实习生 吴嘉菲
2018-08-16 08:49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2018上海书展期间与之相关的书籍探讨和论坛也相继展开。近日,由刘海粟美术馆、上海美术学院共同主办的“书艺问道——吕敬人书籍设计40年”展览,从书籍设计的角度讲述40年来中国书籍的发展,展览期间举办的多场学术论坛从“书籍设计的形态与美学”、“亚洲艺术书籍的差异与共性”等多纬度探讨国际书籍的发展。“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邀与会专家共话书籍设计,从中也可发觉不同国家的书籍设计师,对书本的不同思考和见解。

来自日本的书籍设计史领域评论家臼田捷治和日本著名设计师、东京大学教师的秋山伸从东方视角剖析了书籍设计的过去和未来。

秋山伸在“书艺问道”论坛

相对年轻的秋山伸出生于新澙,而后在东京新宿工作,2010年回到新澙希望自己和孩子可以更多接触自然。正如东方人“复得返自然”的哲学,亚洲的书籍设计也自由一套研究方式,秋山伸从亚洲未来书籍的差异与共性,从东、西方文化的比较剖析书籍设计的理解。在他看来“设计师的任务就是改变事情”。

臼田捷治

年长的臼田捷治的名字在中国往往与日本书籍设计大拿杉浦康平联系在一起,他对杉浦康平的设计实践和理论进行深度研究,并著有一系列书籍,其中部分被翻译成中文出版。

其中秋山伸在论坛上发表演讲,提及了书籍设计的现代和未来;臼田捷治论坛后接受了“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专访,两者互为补充地勾勒出日本现代书籍设计之变。

秋山伸,“后现代”的书籍设计

秋山伸论坛讲演以几个关键词连接“书籍设计”“现代美术”“后现代”“后数字时代”。在讲演中,他首先解析了我们所处的“后数字时代”:

在1950年到1970年代因为电视、电脑的出现,人类经历了一场数字革命,而后又进入到信息时代,互联网的出现。1998年,麻省理工学院多媒体专业创始人写了一本《数字化生存》,其中就图像、音乐等各个领域出现的数字化趋势进行解析,其中提到,数字时代让普通人也能够进行创作,并且不需要应用复杂的设备也能够完成创作工作,可以通过网络下载素材,也能够通过网络学到许多创作的一些技巧和技术。

逐渐出现的网络购物和简易印刷机的出现,让工作也能够轻松印刷。随着销售的全球化,很多人可以把书放在网络上销售,或者从网上购买他想看的书。

日本一个讲述书籍设计变化的展览

但在1990年代的后半叶,全球范围出现“反对电子印刷”的风潮,当时人们提倡重新进行活版印刷以及手工制作。

过去只在印刷厂用到一些大型设备和书籍印刷生产线,现在普通人只需要一些小型设备,就可以自由排版、编辑、制作书籍。而且他们印刷份数非常少,所以这是现代发展的一个趋势。另外,当时也出现了模拟和电子的结合,使设计书籍时更加专注于表现书籍的背景、结构,并通过这样的形式让读者能够更加紧密的与内容联系在一起。在梳理了书籍设计的迭代后,秋山伸提出了一个假说,他觉得当下媒介中的一些错误可能是媒介特点的表现。而对比中国和日本的书籍设计,他觉得日本更加关注内容,而中国的设计师更多融入历史的深度。

书籍设计图稿

专访|臼田捷治:电子产品的生命会终结,书可以永久保存

澎湃新闻:您长期与杉浦康平近距离接触,并对他的设计实践和理论进行深度研究。杉浦康平被认为日本设计界的奇才,50年代学建筑、赴欧任教,再又到皈返亚洲设计哲学精神,在您看来他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对“亚洲文化主体性重塑”有何潜移默化的作用?

臼田捷治:因为杉浦先生最初学的是建筑设计,所以他在设计里面是充满了建筑设计的氛围。他所做的书籍设计和建筑设计是非常相象的,具有立体感。杉浦先生所做的书籍设计实际上是以建筑设计的理念,设计的方法是在一个非常完整,缜密的设计理念情况下,像设计一个建筑物一样去设计书籍,这些作品是可以几十年长久保存下来的。

杉浦老师曾在德国的乌鲁姆造型大学任教,他到欧洲去留学之后发现欧美的设计灵感,他感受到国外的设计风格之后,将这点融合到自己的设计理念中,并且在回到日本之后,他的设计当中也继续体现着这样的一些风格。

1971年,杉浦先生受到委托去印度做设计。到了当地后他发现印度的设计还是印度人做会更好。但是他在印度发现了特有的美丽图形,印度文化虽同为亚洲文化,但是有与众不同的艺术特点。从这当中他学到很多,由此延伸到对整个世界各个不同艺术的研究,所以杉浦先生在设计的同时也在研究各个国家的艺术特点。

杉浦康平为《银花季刊》做的书封设计

澎湃新闻:对于“亚洲文化主体性重塑”,您又是如何解读的?

臼田捷治:亚洲书籍制作的艺术源于中国,提出这一观点的杉浦先生受到的东方文化的影响应该都是源于中国的。正因为如此,要重建、重塑东方文化的文化主体性,而杉浦先生所做的设计很好体现这些方面的。杉浦先生的弟子,中国的吕敬人先生也有在做这类研究,这些都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再一次重新重视,并再将它推向市场。东、西方文化分化其实分界是非常大的,但是杉浦先生通过他的留学和自己的经验,将两个文化大的差异进行了很好的结合。

臼田捷治所著书籍

澎湃新闻:在您看来中国、日本等东方文化体系下的书籍,和西方图书的区别在何处?有哪些以东方文字为载体的书让您印象深刻?

臼田捷治:欧洲的设计风格相对来说倾向于黑白分明,并且带着界限和锐角。东方人喜欢没有特别明显的界限和边界的尖锐感,也就是朦胧、圆润的设计。吕敬人先生设计的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之一的《千字文》 让我印象深刻。

朱熹千字文(书籍设计:吕敬人)

澎湃新闻:日本美学的“侘寂”之美,以及现在流行的“小确幸”“小清新”是一体的还是多元的?在设计中,是如何把握其中关系的?

臼田捷治:因为现在日本的经济并不是很活跃,日本的出版界也不景气,所以大家在设计的时候确实都是尽可能倾向于简单,寻求比较纯朴,朴素这样的感觉。“小清新”从某种意义上也属于我们所说的“侘寂”。但分离出来讲也可以,因为这“侘寂”是有一种凄凉的美,而“小清新”实际上是从一种幸福感基础上出来的,所以你要把它分成两类也可以,把它们看成一类也可以。

日本书籍设计师工作室

澎湃新闻:在您看来“世界上最美的书”是怎么样的?

臼田捷治:我认为读书这件事情“质感”是很重要的,也就是手接触到一本整体非常美丽的作品,除了表面还有里面的内容,以及各种版式。其中所有富含设计感的是一种美的享受,所以我认为“世界上最美的书”是能够使读者更好的享受并且能够把它的内涵体现出来的书。

杉浦康平设计的《全宇宙誌》,书两侧翻折会呈现不同的宇宙星象,他认为书籍是有生命力的存在。

澎湃新闻:近几年来,电子阅读渐渐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在电子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如何继续纸质书本的发展?或者说纸质书中,有获得的乐趣是电子书无法提供的?

臼田捷治:电子书籍确实有很多的优点,比如很容易保存,或者是可以大量的储存,也很容易去检索。但是电子产品有一个最大的缺点:不稳定的。也许肉眼无法感受到,但实际上字是在动的,对人眼的伤害是很大的。而且电子书也不能使人很好的享受读书的乐趣,从这些方面来说,电子书籍应该很快会达到发展极限。所以,纸质书籍有一种美感以及享受,我们应该重新再认识读书这个乐趣。今天很多的演讲主题的东西讲到各种各样的阅读形式表现书籍,因为电子书籍没有颜色又没有味道,又没有这个形状,所以乐趣很少。电子书籍是一个电子产品,终有一天寿命就终止了。但是实物的书籍是可以长久保存的,是可以永远保存下去的。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秋山伸论坛演讲所示图片,乐丽君对此文亦有帮助)

    责任编辑:顾维华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