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他养了5口老缸,每天“好酒好菜”伺候保证活性
人群中很好分辨丁亮,他有一只蓝色的左手,从手腕一路蓝到了指甲盖,是常年手抓染料的结果。他对此也有点哭笑不得,“没法有干净的时候。”右手稍许白净点,留来与人握手。
丁亮的一双手。澎湃新闻记者 邹佳雯 图
丁亮在上海养了5口染缸,2口养在上海市嘉定区第一中学,另3口养在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的“作坊”里。事实上,这是几口已养了8年之久的“陈年老缸”,需要丁亮每天“好酒好菜”地伺候,保证染缸的活性——活性有了,他手中贵州苗族丹寨蜡染、云南白族大理扎染、江苏南通蓝印花布、上海市嘉定区药斑布的非遗技艺才得以纯正、灵动。
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近日,记者走进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的丁亮蓝染艺术大师工作室,一探蓝染类非遗在上海的传承及创新之路。
一间工作室和五口老缸
丁亮,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从事非遗蓝染传承及非遗转化创新开发工作、设计教学工作已有20年。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丁亮就在大学的课程中接触过蓝染类的知识,到2010年后从国外访学回国,他更认真地思考了中外艺术的异同,遂起意重拾旧学,从自己开始“复兴”蓝染类非遗技艺。其间,丁亮多次往返贵州凯里、云南等地,实地向当地非遗传承人拜师、讨教实操的种种细节。丁亮如今研究的蓝染类非遗主要包括的,就是贵州苗族丹寨蜡染、云南白族大理扎染、江苏南通蓝印花布和上海市嘉定区药斑布,前三种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最后一种则为嘉定区非遗项目。
如今在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杨浦校区内,就有一间丁亮蓝染艺术大师工作室,四种非遗项目各分一个展柜,内设丁亮从国内外各地背回或自己再创作的各种纹样精美的艺术作品,以及每项技术的制作工具,包括蜡刀、蜡炉、染料原材料等。每有来客,丁亮便热情地推介。
立足上海,丁亮总爱不厌其烦地讲述药斑布的故事。据介绍,药斑布来自上海本土,《嘉定布史》认为,宋泰嘉年间,安亭归氏“以药灰涂布,染青”,名“药斑布”。嘉定药斑布用传统镂空版白浆防染印花,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年历史。清朝诗人朱彝尊曾在诗中写到,“药布筠筒市满街”,“布就是药斑布,筠筒是嘉定传统的竹刻,整条街布满,很难想象当年这种盛况了。”丁亮说。
丁亮认为,国家级非遗蓝印花布的发源地江苏南通,从技艺和地理位置等角度看,与药斑布应属同源,“蓝印花布的前身之一,实际上就是药斑布,就在我们今天的安亭这里,但是很多安亭人也不知道。所以我觉得不说把这个非遗让全上海人都知道,最起码一部分上海人要知道,不能让这项古老的非遗消失掉。”也因此,他在嘉定一中开始构建非遗蓝染工作室,并设定了更加适合高中生的本土化课程。
研究之外,实操亦重要。“像这个台面的黄色部分,可以用栀子果染成。”丁亮的展厅里还有一堵码了180种中药材的墙,在日常生活中随手一指某个色块,丁亮几乎都能从墙上掏出一种对应的材料。没事儿他也喜欢在学校的“作坊”里作画,或拿小锤子给各种原料取色,再放到他的“宝贝”染缸,进行蓝染的创作。
丁亮养的其中一口缸,加完白酒和板蓝根并搅拌均匀后,泛起一层紫色光泽的泡沫,说明缸是“活”的。澎湃新闻记者 邹佳雯 图
2015年,丁亮开始了自己的“养缸大计”,几口大缸跟着他辗转了多个学校,如今落定上海市嘉定一中和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在布面等介质上作画完成后,需要将其一遍遍浸入缸内染色,每次的颜色都比之前的更深。
这不是一般的缸,在丁亮看来,他们是“活”的,会自我调节。像是老厨师的老汤底,他的缸底也有经年累月沉淀下的料,但染缸从不会发臭。缸里盛放的是板蓝根叶子为原料做成的染料,最少隔天,丁亮就需要为其重新“喂”上定量白酒和用左手抓匀抓碎了的板蓝根,再用竹竿均匀搅拌。
“喂的料好不好,搅拌的力道方式对不对,我的缸都知道。”丁亮介绍,“活”着的缸,蓝色的汁液上会浮起紫色泛光的泡沫,那是一种特别的色泽,呈现在布面等介质上便别有风情。
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活力
事实上,丁亮曾多次被人问起,为何在上海传承云南、贵州等地的非遗?他谈到,在申报工作室等项目时,一位评委的话令他印象深刻:“上海一向都不是源头,但上海可以做很好的码头。”丁亮认为,上海海纳百川,在此传承和研习有助于融合并创新各项技术,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
2018年,丁亮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调研。受访者 供图
在丁亮蓝染艺术大师工作室,有一台激光雕刻机,可以定制各式各样的模板,用来在药斑布等作品中快速打样,由此,更多人可以用更低的门槛体验这项技艺。“很多来自贵州和云南的人家,手里有技术,但是画的样式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难以创新图案。这些年,不少当地的非遗传承者也在和我们沟通,我们学习他们的技术,他们学习我们的思路,互学互助。”
非遗的传承,丁亮深知也不在一人。在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他也教授课程,提供材料,让学生们操作体验,快快乐乐地把带着图案的包包、布巾等作品带回家去。丁亮的非遗教学主要分两种形式,一种是学校印刷美术、室内设计等专业开出专业类必修课程,学生有较为集中和系统的学习;另一种则是比较自由的社团课,面向全校招募,社团课的学生有来自会计专业、计算机专业的等等,兴趣高涨。这些年,在类似“汇创青春”上海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展示优秀作品汇展等比赛中,来自专业和社团的同学屡获佳绩,多次拿下一等奖。
丁亮的蓝印花布作品。澎湃新闻记者 邹佳雯 图
接下来,丁亮希望用蓝染技艺开发更多文创作品,把这项艺术带到更多国人的身边,他也乐于请社会各界更多的人来工作室参与体验制作。
“非遗蓝染在当代仍有它的现实价值,因为它是无污染的植物染色,比起化学染料,更符合当下提倡的环保、绿色的生活方式;而从城市文化基因的传承角度,海派非遗也包含在里面,但上海人自己却鲜少了解,我希望起码从嘉定一中和我的学生开始,愿意去了解在这片土地上,几百年前曾发生着怎样的生活,又给我们留下了什么。”丁亮说。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