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非遗文化可以融入国民教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国民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不仅是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最核心的是文化自信的教育。”
6月8日,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的8个分论坛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同期举行。在“文化遗产保护”分论坛上,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从考古、城乡历史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国家公园建设等四个方面展开了全面而深入的讨论。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元,众多学者都提到,应当把非物质文化融入国民教育,同时可以建立一个中国非遗文化的学科体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国民教育是体现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意见》中的”,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俊华认为,通过非遗文化教育,既是培养国民的文化自信,也是为非物质文化培养传承人很重要的手段。“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靠社会传承,但是教育法的规定,很多小孩子从出生几年后就上幼儿园了,把传承人培养纳入学校教育是未来的必然之路。同时非物质文化包含很多智慧,在今天仍然有作用,我们需要通过不同类型的教育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教育好,因类施策、因学校施策,分类施策才是可行的。”
在谈及关于非遗文化贯穿国民教育的问题同时,非遗人才的短缺和建设也是论坛的一大议题。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邱春林提到: “在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中需要大量专业人才,对于非遗保护的项目实施科学保护。近二十年非遗保护实践,我们国家已经培养起一支专业化人才队伍,但是各地情况不是很整齐,有些省份仍然很缺乏专业人员从事非遗保护工作。”
但他同时也说到,国内一些机构已经开始着手培养专业人才并建立学科体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八年前就已经在艺术学科底下招收非遗保护的专业硕士,连招三年,去年开始首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交叉学科的硕士学位授权点落户在天津大学,同时天津大学也启动了非遗学系列教材的编撰工作。到今天为止,全国有十几所高等院校开展非遗人才培养工作,参与的高校超过100所。”
“随着非遗学研究的突飞猛进,近几年来发表的各种有关非遗的学术论文非常之多,涉及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文学、艺术学多学科交叉领域,正在努力形成非遗学学科体系,这个学科体系是否已经形成了呢?还不好下结论。”
中山大学2007年开始在中国语言文学下设立非遗方面的硕士和博士点,既从事非遗研究也从事非遗教育的宋俊华也认为,我国的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才严重不足,更需要中国学者提出属于自己的非遗文化学科体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将近10万个,国家非遗保护机构有2400多个,人才缺口很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全球话语,需要学科。”
文旅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兰静提到,非遗时刻伴随着当代人的生活,包括我们的衣食住行都受到非遗的影响。除了政府顶层设计、采取具体保护措施、还可以发挥社会机构和各界人士积极性,从传播理论研究到共同参与,扩大非遗的社会影响力,提升其可见度。“要找到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利用非遗资源进行文艺创作和文创设计;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
文旅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李晓松在最后总结发言时表示:“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认可。随着非遗保护工作实践的蓬勃开展,我们也形成了一个共识,理论相对是滞后的,所以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非遗研究是现代化语境中出现的新的学科增长点,教育界和学术界应当积极回应这一社会迫切需求,提高学科服务社会、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能力。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自己的道路和办法,非遗研究工作更是如此,扎根中国文化、立足中国国情,解决中国具体问题,逐步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保护体系,为世界非遗保护工作做出贡献。”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