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研“盐焗鸡”,领队:异想天开有助创新

澎湃新闻记者 徐笛薇 实习生 薄小钧
2018-08-13 10:04
来源:澎湃新闻
教育家 >
字号

2018年7月底,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的一支“盐焗鸡”考察小队踏上了前往广东的路途。

这是一次大学生创业的社会实践活动。7天里,师生6人走访了珠海、中山、广州等地的工厂、作坊、商店和消费者,探访盐焗鸡产业的现状和出口贸易的可能性,希望让“一带一路”南线国家的华人和当地民众也有机会吃到最正宗的盐焗鸡。

8月9日,该团队队长毛睿奇结合实地调研情况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介绍,调查团认为,输出鸡肉深加工的休闲零食要比输出整鸡更容易令“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市场接受,并已对走访的店家提出了“做成小包装真空零食”的改良建议,方便其走出国门。

实践活动主要介绍

体验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播出的盐焗鸡

“吃货”的理想课题

作为全国大学生“一带一路”暑期社会实践项目“丝路新世界”专项计划之一,这个6人调查团此次意在探索盐焗鸡走出国门,踏上“一带一路”的可能性。

“我们的选题也是受到了一个大学生引进俄罗斯零食的成功案例的启发。”9日,带队教师屈龙祥告诉澎湃新闻,“对盐焗鸡,我们只是让自己加深了解,而非做技术上的革新,重点还是落在对贸易的可能性的探索上。”

据他介绍,项目让学生们通过实地调研、给商户建言献策,希望让盐焗鸡走进“一带一路”南线国家,让海外的华人和当地民众也有机会吃到最正宗的盐焗鸡。

“我们老师也是一个吃货。”调查团的队长、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大一学生毛睿奇笑着说,这一次,师生一行从广东的大街小巷一路吃到了连锁店,前后走访了6家店。

广东的盐焗鸡产品形式百花齐放,有堂食、外卖、街头料理、休闲零食,甚至是DIY体验——某些店铺还推出了盐焗鸡制作体验课程。通过一家家店地观摩和打听,队员们纷纷成功“出师”,学会了盐焗鸡的各种“打开方式”。

谈起广东盐焗鸡口味和产业的各大“流派”,队员们也能讲得头头是道:比如,广州的盐焗鸡连锁店,为符合市场和加工运输的需要对工艺和口味都做了调整,通过油煎让外皮微焦,获得了更好的口感;也有的店家为了适应北方口味,做出了辣味;中山的则多为盐焗鸡小作坊,商业化程度还不高,从备盐到卤制的过程中都保留了原始的制作工艺;还有一家店的盐焗鸡中添加了传承的28种中草药配方,比例当然是个秘密。

一些广州的盐焗鸡连锁店,通过油煎让外皮微焦,获得了更好的口感

队员们发现,部分商业化程度不高的作坊在配方的创新性、工艺的标准化、产业的可推广性方面稍显逊色。不过,正是在当地的老作坊里,队员们不仅寻访到了团队认可的由传统工艺制作的盐焗鸡,还听到了老师傅讲古——客家人为了躲避战乱,辗转迁徙,为了长时间保存食物而发明了盐焗鸡。

调查团一行都是地道的武汉人,为什么不调查本地更有名的鸭脖等熟卤制品小吃而是远赴广东?

屈龙祥表示,本地小吃虽有其历史传承,但品牌却是靠着营销做起来的,流行起来不过十数年,而相比起来盐焗鸡则是一道充满了乡土风味的传统菜,仍有发展空间。 “我们就是为了挖掘最原始、最传统,同时也富有开发潜力的食品工艺而去的。”他说,虽然盐焗鸡诞生的历史悠久,但还并非大红大紫的明星菜肴。“食在广东,但广东的名小吃实在太多了。”实践过程中,调查团与广州食品行业协会交流得知,政府方面虽然有心,但面对那么多有待开发的美食资源,也难以一一进行扶持。

一路走访让队员们感到,民间这些美味是“可以做大、做强的潜力股”,但可能也正是由于其过于家常和亲切,缺乏了被打造成食物品牌的机遇。队长毛睿奇说,“吃也要吃出问题,我们要问的是,为什么有的产品没有做到最好?我们又能怎么样改进这些店家的商业模式?”

广东中山,队长毛睿奇在嘉州盐焗鸡馆学做盐焗鸡

“一带一路”上的吃鸡畅想

由此,毛睿奇强调,调查团可不仅是来学做盐焗鸡的“吃货”,除了研究食物本身的制作、销售,贸易才是团队研究的重心。

为了深入了解食品贸易产业,调查团还找到了一位从事中东及东南亚贸易出口行业的校友,参观了他的工厂,获取了如何建立贸易模式的经验:首先要对输入国家的风俗和口味有所了解;其次要去熟悉当地对进口肉类产品的标准,以此决定原材料的选择;最后规划如何通过“一带一路”进行输出。

结合实地调研情况,调查小组认为,中国输出鸡肉制成品——鸡肉深加工的休闲零食要比输出整鸡更容易令“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市场接受。此外,在保证口味被输出地民众接受的情况下,应尽量保证盐焗鸡的原汁原味,并可与使用中草药秘方的作坊签约,使用其提供的整鸡进行包装,经营出口业务。

看到广东供应的盐焗鸡大多采取大堂堂食,调查团还借鉴目前市场上流行的真空包装休闲食品,对走访的店家提出改良建议:“既然你们的盐焗鸡那么好吃,那能不能做成小袋的真空包装小零食,也方便把它输出国去。”

队员程浩请教一位开店二十余年的老板,讨论盐焗鸡美食文化的传承

大学生创业,是曲径还是通途?

这已经不是该创业团队第一次集体行动了。作为学校电子工程专业的学生,近日团队设计的一款智能鞋盒入围了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的终审决赛,目前整个团队正围绕产品进行最后的紧张调试。

“其实创业就是异想天开,想到一个市场空白的点子,就脚踏实地去做成现实”,领队屈龙祥颇为自豪地说,“虽然这些学生们都只有大一,但目光一直很清晰,在不断进步、学习和超越。”

队长毛睿奇说,此次参加比赛,最开始也只是创业课上向老师提出了一个关于智能鞋盒生涩的产品概念,“当时觉得是异想天开,是屈老师逼着我们才去制作了实物”,从打磨计划书到组建团队、请教专家、专利申请和公司组建,在创业老师的指导下,这个暑期,团队一起留校加班,备战决赛。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2017年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大学生的创业意愿连年高涨——2017年有26%的在校大学生表示出了较强的创业意愿。与此同时,各大高校也纷纷将创业教育课纳入了必修课程中,强调实践与理论教学并重。

不过,大学生创业依然面临不少问题,高校的创业课程也常常遭到“重开设、轻闭环改进流程”等诟病。

对此,屈龙祥分享了自己的思路和经验:“一般的创业教育都来自课堂上的讲授,也有学校改进成沙盘模拟,像‘大富翁’一样让学生模拟经营一家企业,而我做了第三步,延伸到了创业比赛,真正地向大众拿出项目计划,反复修改以符合社会的要求,随后创办公司、研发产品、投入市场。这么一条线从理论贯彻到现实,完成整个创业孵化的过程。”

    责任编辑:李敏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