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四海共芳菲”,26国传统艺术作品亮相沪上
曾在巴黎世界博览会展出的芬兰国宝级艺术家的玻璃艺术作品、致力于呈现丹麦独特“匠心精神”的当代丹麦家具作品、展示欧陆国家异域文化的传统民族服饰、浪漫南美国家的艺术摄影、传承中国传统工艺的景泰蓝、核雕、刺绣、漆艺……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6月9日,来自世界各国的精美艺术品亮相于上海艺术品博物馆举办的“第十三届国际传统艺术邀请展”。
6月8日,“第十三届国际传统艺术邀请展”开幕式在上海艺术品博物馆举行。走进展厅,一幅“四海共芳菲”的书法条幅揭示了展览的主题。本次展览吸引了来自中国、波兰、日本、美国、德国、俄罗斯、伊朗、荷兰、韩国、丹麦、奥地利、捷克、芬兰、挪威、埃及、罗马尼亚、乌克兰、菲律宾、匈牙利、斯洛伐克、巴基斯坦、委内瑞拉、印尼、哥伦比亚、亚美尼亚、摩尔多瓦等26个国家的150余位著名艺术家、国家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及多国驻沪总领馆馆藏作品参展,参展国家和艺术家数量都创历史之最。
展览中两件风格神韵相似,诞生地却相隔千山万水的椅子引人注目。一只明代风格的圈椅出自中国艺术家之手。另一只“叉骨椅”则是丹麦设计师汉斯·韦格纳的创作,于1949年问世,是现代丹麦设计的永恒经典之作。值得一提的是,叉骨椅的设计灵感正是来自中国的明椅。在世界各类家具发展史中,唯独中国家具拥有圈椅形设计,这种设计形式为20世纪的家具设计师提供了启发,创作出了各种现代家具,因此广为人知。
圈椅
叉骨椅
“本次展览是传统艺术邀请展,但也有不少作品体现了对传统艺术的‘再造’。”上海艺术品博物馆馆长助理、展陈设计部部长韩蓉说,“现在年轻人喜欢丹麦设计的简约现代,但其实叉骨椅这样的现代设计经典之作,灵感来自中国传统家具。在传统文化艺术中注入年轻时尚的元素,现代人会更容易接受。”
韩蓉介绍,今年国际传统艺术邀请展进一步重视“精工”,“今年的展品‘精工艺’更‘精’了,我们也邀请了不少年轻艺术家,希望年轻人能够把传统艺术传承下去,为传统艺术注入新的活力。”
一些中国艺术家也尝试在作品中将传统艺术与当代观念结合。作品《地平线》中,艺术家丁浩选择木头材质,塑造了一座中国古典建筑群,倡导在关注新建筑探索的同时,更应关注对曾经充满了自然山水诗意的栖居之所的重建;越过当代建筑的抽象概念,艺术家在尊重文化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上进行对话,寻找一种与自然彼此交融的生活方式。
《地平线》
上海市工艺美术大师施君的作品《沧海》虽然使用传统珐琅工艺,其造型却和传统珐琅大不相同,金铜色和蓝色白色的珐琅釉层层叠叠,展示出如同在太空俯视大海般的浩瀚质地。
《沧海》
波兰艺术家的一幅数字山水画《中国GDP增长1992-2021年》也颇为引人注目。以GDP数据作为构图基础,艺术家将中国传统山水画元素与现代数字技术相结合,以视觉呈现中国经济历程。
芬兰首次组织了国宝级艺术家、设计大师及阿尔瓦·阿尔托的著名玻璃花瓶系列参展,他的灵感来源于“千湖之国”芬兰蜿蜒的湖泊曲线;
挪威传统民族服饰布纳德向观众展示了北欧国家的异域风情,尤其特别的是参展作品中的一套还是“挪威皇后同款”;丹麦多组传承数百年技艺的当代设计大师家具作品,致力于呈现丹麦独特的“匠心精神”;还有埃及、斯洛伐克、匈牙利、捷克、委内瑞拉、印尼等国家的相关机构也组织了一批极具民族特色的艺术佳品参展。
“第十三届国际传统艺术邀请展” 由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政府和上海市创意产业协会主办、上海艺术品博物馆和上海工艺美术学院承办,是被列入“上海文化”品牌建设和《上海市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项目,也是“一带一路”友城文化交流的重点项目。本届展览是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二十周年和中国领导人“一带一路”倡议发表十周年的国际展览,也是庆祝国家第十八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主题活动。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展出至7月9日,免费向公众开放,展览期间还将举办第十一届国际(上海)非物质遗产保护论坛。
展览现场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