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包揽金银奖,辽宁芭蕾舞团为何成上海国际芭蕾舞比赛最大赢家
在上海,辽宁芭蕾舞团共派出7人参赛,7人均斩获奖项——除了大奖和少年组男子金奖空缺,成人组男子金奖被中国选手史越获得、成人组女子银奖被奥地利选手Zeisel Prisca获得,辽宁芭蕾舞团及其舞蹈学校几乎包揽了比赛金银奖。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正在加拿大温尼伯皇家芭蕾舞团跳舞的史越,同样出自辽宁芭蕾舞团舞蹈学校。另外,4个编舞奖里,辽宁芭蕾舞团一口气斩获了3席。
对这样的比赛成绩,不管是评委、观众还是媒体,很难不感慨。然而,辽宁芭蕾舞团团长曲滋娇却不惊讶,“这些年我们已经在国际上拿了一百六七十块奖牌,以团带校、阶梯式的人才培养方式下,硕果累累。”
史越比赛让他们成长了
8月10日晚参加决赛时,没人知道,史越发着38.5度高烧。他已经连着病了两个星期,比赛期间都是晕晕乎乎的,“可能是水土不服,”他淡淡地解释原因。
这次来上海,史越有想过得奖,但没想过会拿第一。他觉得自己胜在技术技巧过硬,能让评委感觉到,他在用心跳舞。
“技术技巧是我的长处,但我的艺术表达可能不像国外舞者那么有天赋,他们好像生来就会表演。去了加拿大,我跳了很多大戏,舞台经验越来越丰富,表演能力提高了。”
22岁的史越目前正在加拿大温尼伯皇家芭蕾舞团当独舞演员,因为2014年在美国杰克逊国际芭蕾舞比赛拿了“评委会特别奖”,他收到了舞团一纸合约。
从辽宁芭蕾舞团舞蹈学校毕业,史越就走出国门,去了温尼伯。这里的冬天能到零下40度,刚到温尼伯,他人生地不熟,英语也不好,每天一早六点就要起床搭公车去舞团,“很孤独。”
舞团竞争激烈,时刻在考核,每天都要学不一样的新内容,可能一个动作学不会、姿势不漂亮,就被淘汰了。怎么化解压力呢,“我自己克服,没人可以帮我。”
史越习惯了这种孤独。10岁,他就离开河北唐山,独自一人去辽宁芭蕾舞团舞蹈学校求学。13岁,他一次参加国际芭蕾舞比赛,在日本大阪国际芭蕾比赛拿了第六名。去年,他刚在北京国际芭蕾舞比赛拿了金奖。
每次比赛似乎都为人生带来了转折,也因此,史越鼓励学弟学妹们多参赛,多给自己锻炼的机会,也多给别人看到自己的机会。
“比赛是对自己的总结和肯定,我很喜欢这个过程,这个过程能让我更上一层楼。”怎么克服紧张感?他说,经验多了自然就放松了,关键是,技术过硬,要经常上台表演。
在加拿大三年,史越只有借着比赛的机会回国,也才有机会见妈妈。在上海的决赛现场,妈妈终于坐在台下,亲见了儿子的英姿。颁奖后接受媒体采访时,史越连连央求工作人员帮他拍照,“想发给妈妈看。”
史越想考舞团首席,未来如果有机会,他也不排除去更好的舞团发展。他的偶像是美国芭蕾舞剧院的丹尼尔·辛琪,在心里,他一直装着一个国际芭蕾明星的梦。
和史越一样,拿了成年组女子金奖的敖定雯,也是10岁进辽宁芭蕾舞团舞蹈学校。
24岁,湖北人,敖定雯目前是辽宁芭蕾舞团的主要演员。这次来上海,她选择和王占峰搭档,以双人舞的形式参赛。
“芭蕾舞里最好看的是双人舞,它能呈现男女舞者的最高水平,不只是体力方面,也包括人物刻画。双人舞比独舞难,独舞只有一两分钟,双人舞要十分钟,特别考验人的耐力和心理素质。”
“拿奖不是偶然,是必然。”敖定雯坦言,拿金奖是她近几年的梦想,为了上海的比赛,她准备了很长一段时间,“这个奖项是对我阶段性的肯定,不是终止,而是一个新的节点、新的开始,得奖让我心态更平衡了,我能更坚定地把芭蕾之路走下去。”
敖定雯有意思的是,拿了少年组女子金奖的李偲旖,同样是10岁进辽宁芭蕾舞团舞蹈学校。
17岁,河南洛阳人,李偲旖刚从舞校毕业考进辽宁芭蕾舞团。来上海之前,她才在瓦尔纳国际芭蕾舞比赛拿下金奖,飞机落地沈阳,立马就转机来了上海,“我没有水土不服。”李偲旖甜甜地笑说。
在上海,李偲旖和搭档常斯诺也是以双人舞形式参赛,除了2个古典双人舞,还要跳2个现代舞。北京当代芭蕾舞团团长王媛媛受邀,为二人编了现代舞《十二月》《烟之外》。
现代舞没有技巧的严格束缚,选手们有更自由的发挥空间,但也更考察选手的情感表现力和创造力、对音乐的感受能力,而这正是中国选手的弱项。
“现代舞很难跳,决赛当天中午我们还在排练,比赛完有一些遗憾,觉得还能更好。”李偲旖说,在此之前,她一门心思沉在古典芭蕾里,对现代舞知之甚少,比赛迫使她直面现代舞,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进步,“希望以后多接触现代舞。”
李偲旖以团带校培养人才
其实除了7位“嫡传”选手,来上海参赛的人里,还有不少毕业于辽宁芭蕾舞团舞蹈学校。坐在台下,辽宁芭蕾舞团团长曲滋娇又高兴又纠结,“我从小看他们长大,特别自豪,特别高兴,很纠结评委怎么打分呐。”
辽宁芭蕾舞团建于1980年,辽宁芭蕾舞团舞蹈学校成立于1994年,在上海取得如此夺目的成绩,曲滋娇认为,这是舞团多年来以团带校、阶梯式培养人才的结果。
“在培养人才上,我们一直坚持两条腿走路,鼓励他们多参赛,鼓励他们尽早登台表演,所以他们虽然年龄小,但跳舞都很纯熟。”
比赛高压下,演员的成长速度也更快,“所以我更重视比赛前的过程,演员要准备好几个月甚至一年时间,在培训过程中,他们的艺术表现力、技术技巧会得到爆发式成长。”
曲滋娇介绍,辽宁芭蕾舞团有六十多位舞者,年轻是最大特色,主要演员年龄最大的才28岁。辽宁芭蕾舞团舞蹈学校面向全国招生,学制7年,学生10岁入学,17岁毕业,目前有近600个在校学生。一般到了四年级,舞团就会去舞校挑苗子,以团带校的阶梯式人才培养方式,舞团和舞校都受益。
来上海参赛,曲滋娇专门请了两位外援——北京当代芭蕾舞团团长王媛媛、中央芭蕾舞团驻团编舞费波,为参赛选手编现代舞。最终,《烟之外》(王媛媛)、《俑》(费波)均获编舞奖,加上本团编舞刘婷婷的《血色》,辽宁芭蕾舞团收获了3个编舞奖。
为什么请外援?“我很喜欢他们的编舞风格,最重要的是,他们编出的舞蹈有文化,有内在。王媛媛的《烟之外》取自台湾诗人的一首诗,非常雅,费波的执着和敬业精神特别感动我。”
如何用西方芭蕾讲中国故事,一直是中国芭蕾舞团探索的问题,在原创之路上,注辽宁芭蕾舞团实验多年,攒下了十几部原创舞剧。2013年问世的《八女投江》获过文华大奖、“五个一”工程奖,今年7月首演《花木兰》,明年就要飞到美国和加拿大巡演。
“做艺术不能快餐式,我们喜欢做原创,特别是讲中国故事的原创舞剧,这是我们的使命,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带着中国文化走向国际,让更多国际友人了解中国。”曲滋娇说。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