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张嘴睡觉会变丑?矫正贴有必要买吗?
原创 希川小明 皮肤科杨希川教授
不止女大十八变,男大也会变。
曾参加过《爸爸去哪儿2》的嗯哼,前段时间因近照疑似腺样体面容(无意识张口、面中部扁平和伸长、上唇回缩等)冲上热搜。
虽然后面家长回应找医生检查过,不是腺样体面容,还是引发大家的广泛讨论。
(图源微博)
讨论围绕两个关键词,「口呼吸」和「丑」,难道口呼吸就一定会变丑吗?
口呼吸=变丑?
不一定。
虽然有研究支持长期口呼吸会影响口面部,如Bresolin等人发现,与用鼻呼吸的孩子相比,用嘴呼吸的孩子脸更长,上颌骨更窄,下巴后缩[1]。
也有研究不支持这个观点,如Bianchini等人对119名青少年进行口呼吸、鼻呼吸与面部形态关系的研究,发现无法证明口腔呼吸与面部类型之间存在关联,可能更多与基因相关[2]。
Kluemper等人也认为面部形态和呼吸模式无关[3]。
对于这个问题目前证据有限,争议性较大,暂时无法确定口呼吸和颌面生长发育的相关性。
如果有关,什么样的口呼吸才会影响,至少多长时间的口呼吸才会引起相关症状,还待进一步研究,不妨让子弹再飞一会。
另外,在口呼吸这个问题上,大家多盯着影响容貌这一后果上,没有看到背后可能隐藏着某些疾病。
病理性口呼吸
正常情况下,鼻子才是承担起人体呼吸的主要器官,它对吸进来空气有着净化、过滤、加热和加湿的作用。
当鼻腔通气不畅、只能经口代偿呼吸时,就需要找找原因了,比较常见的是儿童多发的腺样体肥大。
(图源veer)
腺样体又叫咽扁桃体,属于淋巴免疫器官,有细菌、病毒感染或者过敏等情况发生时,它就会迅速增大积极抗敌,打败敌方后会逐渐缩小。
但如果长期炎症反复刺激,腺样体大了又小,小了又大,循环反复,可能在某一天增大后,就再也缩不回去了(像极了摆烂的打工人),这就是腺样体肥大。
肥大的腺样体堵住鼻腔,会出现张口呼吸、打鼾、甚至睡眠呼吸障碍等症状,可能对儿童的生长发育有一定影响,这时首要考虑的是解决疾病因素,建议到耳鼻喉科就诊。
除了腺样体肥大外,感冒鼻塞、鼻窦炎等都有可能出现病理性口呼吸,通常在治疗症状缓解后可回到正常的鼻腔呼吸。
鼻通气正常的口呼吸
鼻通气正常时,也可能出现口呼吸。比如运动、精神紧张时,有人可能会张大嘴巴来呼吸,这是正常的。
需要注意的是在正常状态下嘴巴不能完全闭合的情况,叫「开唇露齿」,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习惯性张嘴,口腔内并没有气流通过或者气流通过不多,主要还是以鼻通气为主;另一种是口腔内有较多气流通过。
「开唇露齿」可能与牙齿发育、咬合问题等有关,需要到口腔专科就诊评估。
最后说说网上流行的口呼吸矫正贴,其实个人不建议使用。
因为如果是腺样体肥大等疾病引起的,矫正贴不仅不对症,还可能引发缺氧窒息的情况;(鼻腔本就通气不畅了,还堵住嘴巴,不缺氧都难)
如果是开唇露齿,也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贴了等于没贴;
还有一些小朋友在睡觉时全身肌肉处于放松状态,嘴巴可能会不自觉张开,但没有气流通过,这不属于口呼吸,更没必要弄口呼吸矫正贴了。
与其跟风网络买这买那的,还不如挂个号去医院看看,比什么都强。
今天科普就到这,希望看到这的你天天开心。
〔参考文献〕
[1] Bresolin D, Shapiro GG, Shapiro PA, Dassel SW, Furukawa CT, Pierson WE, Chapko M, Bierman CW. Faci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 who breathe through the mouth. Pediatrics. 1984 May;73(5):622-5.
[2] Bianchini AP, Guedes ZC, Vieira MM.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uth breathing and facial morphological pattern. Braz J Otorhinolaryngol. 2007 Jul-Aug;73(4):500-5.
[3] Kluemper GT, Vig PS, Vig KW. Nasorespiratory characteristics and craniofacial morphology. Eur J Orthod. 1995 Dec;17(6):491-5.
[4] Arthur J Nowak, DMDJohn J Warren, DDS, MS.Oral habits and orofacial development in children.UpToDate
[5] Marilene B Wang, MD.Etiologies of nasal symptoms: An overview.UpToDate
[6] 闫旭珍,冯云霞.腺样体肥大与牙颌面畸形的研究进展[J].口腔疾病防治,2019,27(10):673-676.
〔免责声明〕
本文数据更新于2023年06月08日
由「皮肤科杨希川教授」原创,旨在为读者科普
科普内容不能代替医生诊治意见,仅供参考
如有皮肤问题,请及时咨询医生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策划团队〕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