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视频|冉冉:人生无处不田野,我们也拥抱高考之外的更多挑战

冉冉
2023-06-06 10:18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明天,2023年高考就将开考。我们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冉冉,从《小王子》这本书来谈谈中外教育以及高考,听她对于高考压力和焦虑有什么应对之策。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冉冉谈教育、高考(07:44)
《小王子》里的小飞行员因大人的学习建议,被迫放弃成为大画家的志向,这反映了哪些社会现实?

《小王子》是在1943年出版的,距离我们今天比较久远,当我们看到里面的故事,也会发现有一种违和感。这种时代的违和感,主要源于教育理念上我们很想要把小孩培养成现在流行的所谓全方面发展的孩子。比如说,全人教育和全脑教育,既包括孩子在智商和学习方面,也包括在艺术、情商,甚至是财商、社交方面的全方位教育。这种教育,应该是以孩子的兴趣为中心和导向的,而不是以家长的希望为导向的。但现实是我们很难有足够的资源和条件,既培养孩子在学习上的兴趣,又培养他们在艺术、音乐、体育等方面的兴趣和爱好。

在学习成绩方面,我们不能一味地给鸡娃的家长扣上一个帽子,说这是虎妈狼爸的鸡娃模式。我们还要考虑,这背后其实是有一系列的社会和制度原因导致的。我是研究政治学的,举个例子,一段时间内,地方的领导干部非常热衷于发展经济,提升GDP,我们就把它叫“GDP崇拜主义”,为了发展经济而牺牲了环境保护。但是我们考虑它背后的原因,可能并不是因为这些。地方政府在经济方面的成绩,很容易被量化和考核,但是在环境保护方面,需要长期的持续的投入,这些成绩是不容易被看到的。

把同样的逻辑平移到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上,数理化方面,比较容易出成绩,但是艺术、体育方面,其实需要更多的投入,这些成绩更难被发掘和考核测量出来。

《小王子》

《小王子》作者圣埃克苏佩里是法国人,你觉得,在教育孩子上,中外家长有何异同?

一般意义上认为一个国家,它的社会文化制度不同,会导致家长的教育和养育的模式也有实质性的变化。但现在有大量的研究表明,跟国别的差异相比,阶层的属性有更强的解释力。四本书——《不平等的童年》《拼教养》《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娇惯的心灵》——不断地在提醒我们,这种育儿直升机式父母、鸡娃,是全世界中产普遍存在的一种教育和养育焦虑,它并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这往往是跟中产的阶层属性密切相连的。也就是说,中产的阶层属性在于,它一方面是可以向上流动的,但同时也要防止下滑。

有一些研究表明,在社会福利比较好,同时阶层流动又相对固化的社会,比如北欧,家长大多数选择躺平、散养,甚至是放养的模式。因为比较好的社会福利,能够让家长不用通过投资孩子的教育来保障自己的养老;同时,社会阶层的固化也让他们意识到教育是不值得投资的一个领域,它不会有过多的回报,因为社会阶层已经相对固化了。但是像在中国和美国这样社会阶层流动相对容易,同时社会保障和福利又相对匮乏的社会里面,中产在教育的焦虑和投资是最大的。阶层比较容易上升,投资教育的回报就更大。其次,父母的未来和养老较少缺乏保障,他们还是更多地希望通过孩子的阶层利益的保护,来获得某种程度上的反哺。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可能阶层的差异比国别的差异更能够解释在全球化背景之下中产的育儿焦虑问题。

学生该如何平衡学业和兴趣、爱好?

最近去参观了清华大学的新雅书院。它上面是宿舍,一层是一个巨大的公共空间,学生在那听讲座、搞活动、开party聚会,地下是图书馆,有画画室、有乐队的排练室。你会发现,他们提供巨大的公共空间,是给大家用来画画、唱歌跳舞和玩乐队的,这个有点像中产为什么要追求财务自由,他们拼命努力赚钱,因为他们想要实现更多的自由。是不是当一个学生的成绩越好,他就越有可能去享受自己的爱好的自由?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能不得不面对无奈的现实,当我们把自己的成绩维护到一定的水平的时候,作为学生,才有更大的自由去开发兴趣和爱好。其实学习成绩和兴趣爱好这两者并不矛盾,矛盾主要体现在时间的分配上。相对于想要去画画、弹钢琴,把学习成绩维护在一定的水平线是更容易实现的,但是把画画好,把琴弹好,把足球踢好,我们发现那是更困难的一件事情。兴趣爱好,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一个奢侈品。

家长和学生将高考视为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您如何看这一社会现象?您认为,应该如何应对高考压力和焦虑?

我们对高考的焦虑和压力,是我们不容许孩子犯错,不容许孩子失败,但事实上,我们要不得不接受一个现实,我们的人生都有无数个错误和失败,是摸着石头过河的。

电视剧《小欢喜》剧照

生活有很多种不同的道路,是可以选择的,孩子可以跌倒,可以失败。我当然祝福每个考生都能够实现梦想,但是如果一旦你的梦想没有实现,我希望家长和学生能够更多地考虑到失败的结果,而它往往并不是个人能够决定的。表面上看好像可能就差一分,就能进入到理想的大学,但事实上这一分背后可能是这个社会不断发展、家庭的教育理念不断转换,甚至会有孟母三迁、学区房等很多因素共同造成的。我们不能够仅仅把这一分之差理解为孩子个人的努力、失败或者是幸运,更多的是把它看作是一个家庭,甚至是一个社会、学校共同作用的产物。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能就不会过多地因为小孩的成绩高低,而去对他做出评断。

有一句话叫“人生无处不田野”,就把人生作为一种尝试,一个试错、试验的过程。原来说宇宙的尽头是考公,用到各位考生身上,可能我们会觉得宇宙的尽头是高考。大家觉得这是上岸,但问题是,我们的人生不是一个线性发展的过程,它没有一个黑和白、正确和错误的轨道和路线。它是一个过程和一场试验。在这个意义上,我是鼓励大家勇敢地去挑战自己、拥抱错误、拥抱人生的各种各样的可能性。

    责任编辑:顾明
    图片编辑:张颖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