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国际博物馆日|“美术馆与城市的美好生活”圆桌论坛回顾(二)
原创 碧云美术馆 碧云 BAM 收录于合集 #国际博物馆日 8个
/ 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活动回顾 /
2023年5月17日由上海市美术馆协会牵头主办的5·18国际博物馆日“美术馆与城市的美好生活”主题活动在浦东碧云美术馆顺利举办,本次活动分为主题发言+圆桌论坛两种形式,旨在分享不同类型美术馆运营过程中的实践案例和相关的经验,推进艺术展览、公共教育、品牌、文化等方面的联动,促进全市美术馆之间的交流和破圈发展,探究更接近实际发展现状和美术馆前沿的新的管理办法与举措,探讨美术馆与这座城市以及人民之间的关系,推进社会大美育。
02
回顾|圆桌论坛
议题二:
以美术馆展览为媒介的中外文化交流
主持:刘佳(上海市美术馆协会副秘书长、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副馆长)
参与嘉宾:
盛丹丹(浦东美术馆 馆长助理)
曾晓冬(上海艺仓美术馆 总裁办主任)
李丹丹(上海明珠美术馆 馆长)
张正宁(上海静安尤伦斯美术馆 馆长助理)
徐 泊(木心美术馆 副馆长)
主持:刘佳
上海市美术馆协会
副秘书长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副馆长
我们第二部分讨论的议题是“以美术馆展览为媒介的中外文化交流”,这个议题也是在当下上海市美术馆管理办法出台的大背景下,对美术馆的中外文化交流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当然这里的中外文化交流其实并不只是单单指传统意义上认为的国际展览的引进,同时也包括中国的艺术和中国的文化在上海这样一个国际舞台上对外的展示。首先请浦东美术馆馆长助理盛丹丹女士来分享一下,因为我们也知道,从2021年开始,浦东美术馆就开启了与泰特美术馆三年的战略合作,也推出了包括来自泰特的珍藏展,以及今年的“绝美之镜——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的珍藏展”。同时,随着浦东美术馆推出了中国非常重要的艺术家蔡国强,包括徐冰的两个非常重要的个展。我们想请盛馆给我们分享一下,浦东美术馆在举办中外的大展之外是如何做到为中国与世界各国开展文化交流合作的,积聚学术力量,并且助推上海文化以及浦东文化高地的品牌建设。
发言:盛丹丹
浦东美术馆馆长助理
向上滑动阅览
浦东美术馆来是2021年7月份对外开放的,算是一个新的场馆。首先我介绍一下浦东美术馆的基本情况,场馆由陆家嘴集团建设,目前一体化运营,所以它从属性来说,也是一个比较创新的举措,是通过国有的企业,运用市场化的模式运作一个社会公益性的文化项目。为了提升上海城市文化软势力,我们的定位是打造上海文化新地标,也是国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进行建设,秉持这样的目标,我们一直是和世界顶尖的博物馆、美术馆,包括刘馆刚刚也说我们和国内外这些知名的艺术家进行合作并引进上海,让国内的观众能够足不出国就能欣赏世界各国的文化瑰宝。
浦东美术馆是以人民为中心,成为与陆家嘴的金融城相匹配的世界级的美术馆。所以刚刚刘馆说如何体现上海文化和浦东特色,我觉得可能从它的地理位置和名字,“浦东美术馆”这几个字就是直接的表达和生动的实践,我们的地理位置就是在浦东(陆家嘴区域),我们用了陆家嘴的最后一块黄金宝地来打造的这么高配置的美术馆,场馆由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法国著名建筑设计师让·努维尔及其事务所领衔设计,定位为以国际艺术展示交流为主,兼顾国内艺术展示。
从展览方面,我们兼顾着国际和国内的属性和定位。我们开馆的时候,是和英国泰特美术馆有长期的战略合作,合作期间每年都会引进一个国际大展在浦东美术馆展览,如“光:泰特美术馆珍藏展”、“动感视界:来自泰特美术馆的欧普与动态艺术馆藏”,还有其他与大师、机构合作引进的,如“蔡国强:远行与归来”、“胡安·米罗:女人·小鸟·星星”、“徐冰的语言”、“徐冰:引力剧场”、“乐趣与智慧——意大利当代设计”、“绝美之境: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珍藏展”等。我觉得从这些展览的属性来说,其实就是通过国际的平台艺术共创,让国内的观众在上海浦东就能够感受到中西方不同文化的特色。
比如说我觉得像徐冰老师,他的展览非常有代表性,就是代表着东西方文化的作品展览,他的《天书》,他用的就是字典里面的偏旁部首进行了重构,其实就是中国非常深厚的文化,他抓取这样的元素,开创了将近4000个字的作品体系,这个作品也是他的世界级名作,他就是想让全世界各个国家的人看得懂又看不懂,但其实回归到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代表。
如刚刚徐可老师说的一样,浦东美术馆有很多打卡点,譬如镜厅,X展厅(中央展厅)。像中央展厅,我们现在有两个装置,第一个就是蔡国强先生的,现在正在呈现的是徐冰老师的作品叫做《引力剧场》,作品元素是中西方文化的代表融合和结合,主体为英文字母,但是运用了中国的书法体系一撇一捺进行了重构,也是非常有意思,而且用不同的角度去看,感受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我觉得我也非常喜欢像这样的作品,就是特别能够体现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结合的作品。
从展览与媒介上,刚刚讲这个主题就是以展览为媒介,如何来提升国内外的交流。我觉得从展览内容的角度上,浦东美术馆其实也是有一些差异化的运营的方式,因为其实我们馆内非常注重以普通观众的视角来做呈现和布展,我们也始终认为让普通非专业性观众能够走进来,这个事情更加有意义。所以,在内容转化上面,我们做了几件事情,一个是我们打造了“浦美·普美”系列,“浦美”就是浦东美术馆,“普美”就是普及美术、普及艺术的意思。在这个系列之下,由我们浦东美术馆员工自己去录制视频,他要传达给观众的信息也是很接地气的,就比如说一个员工从馆外慢慢地拍,介绍如何进馆,交通地理位置在哪里,怎么买票,我们的运营时间,我们目前展馆的展览有哪些,就是用非常浅显的方式,能够直接地吸引观众到浦东美术馆,就是告诉这些观众,美术馆不再是那么的有距离,平常一张票100块钱就能看到那么多的国际大展,能够看到上海最好的风景和空间,所以这是一个系列,在这个系列之下,我们还有很多不同维度的介绍和赏析。
第二个品牌是今年打造的国际美育的品牌,结合今年社会大美育的背景。我们是怎么做的呢?和英国泰特美术馆联合发起的国际性的美育品牌,注重的是孩子、学生,来关注孩子们对于艺术的关注和兴趣。我们是两馆齐发,打造的关注长远的少儿艺术家的培养计划,今年是首届,我们的主题是“未来城市”,我们也希望孩子们通过这样一个主题,和我们这个国际性的品牌进行参与,让他们有这么一个专业的活动,有专业的场馆的引领和带领,有这些世界级的艺术家,能够直接去对话,当他们有这么一个好的平台,但是这个平台也是世界国际性的舞台,在这个国际美育品牌之下,我们会做很多的公教活动。通过公教活动让孩子们觉得,原来也可以能够真正地见到国际上的这些艺术大馆的人,能够看到世界级的作品,能够和他们进行互动。
第三个就是文创,我们浦东美术馆这一年多来,一直秉持着这样的理念,就是让艺术能够走进生活,我们结合自己馆的特色,挖掘空间的元素,场馆设计的元素,包括我们和一些展览合作,授权的作品,来开发系列的文创。现在也是从馆内慢慢地延伸到馆外,做一些文创的巡回展,让大家在各个区域,不同的时间不期而遇。我觉得这也体现了这么一个概念,就是作为一个媒介,不单单是展览本身,可能展览所散发出去的一些艺术方面的表达,其实也是可以走出去的。
在这里也讲三个小故事,这是我在浦东美术馆工作一年多来,自己有这样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我觉得可以分享给在座的各位朋友们,包括线上的观众朋友。
在2021年,我在迎接第40万位观众的时候,我们一般是40万、50万、60万有一个小仪式。我们当时是守在美术馆的门口,第40万位观众正好是一对小情侣,进来以后我们做了欢迎仪式,他们也很意外。我做了采访,问他们是从哪里来的,他们说是从青岛过来,而且正好也是度蜜月,因为疫情,他们决定国内旅游。到了上海,到浦东美术馆是第一天,其他地方都没有去,我就很好奇,因为2021年的时候其实还是很新的场馆,我说你怎么其他没去就到浦东美术馆了?他说我就是专门在网上做了攻略,到上海就是先要到浦东美术馆来看一看,我当时还蛮有感受的,一个新的场馆,可能全国还不是特别的有名,但是他们还没来之前就做了攻略,第一站就到了浦东美术馆,所以我觉得这个也是体现了上海一个文化新地标的作用,在浦东美术馆身上已经发生了。
第二个小故事,那不勒斯这个展览,去年也是非常受欢迎的,这个展览,我不知道观众们有没有发现,在公区有一个地图墙,这个展陈也是非常有特色,当时做了一个公区的地图墙,也是做了一个引言,大家知道那不勒斯这个展览的文化属性,它的地理位置,它的一些文化的时期,在哪里发生。然后我们就做了一个丝绸之路的地图,把中国当时从长安到罗马的世界地图,做了一个展陈。挺吸引观众的,他们还没有看到展览,先把这段历史做了认知和诠释,再到展厅的部分,我觉得这也体现了中国古代中西方文化的结合。
第三个小故事就是徐冰老师的《凤凰》,这个作品当时很困难,因为它很大很重,当时团队可能论证下来,每办法在这样的空间去展示。后来我们自己也觉得,因为《凤凰》对徐老师来说确实太重要了,它是非常重要的一幅代表作,如果《凤凰》请不进来的话,好像对于大型的个人回顾展来说就缺了很重要的一笔,当时论证下来还说要把门给敲了。后来用了一个办法,就是把凤凰拆了,然后在三楼重新组合。后来徐老师在现场给观众在介绍的时候,这个作品因为它去过很多不同的国家办展,而且凤凰就属性来说,就是来自于中国古代,它可以说是代表中国古代农民的元素,他讲了一个很生动的故事,我当时真的很感动,他说在国外展出的时候,他看到有一个幼儿园组织了一个小孩子来看他的展览,其中有一个小男孩,他其实有点自闭,不爱讲话,他看到了凤凰那一刻,他就开口讲话了,用中文,他说这个作品我在自己的祖国看到了。徐老师讲的时候也很激动,我现在讲,我自己的鸡皮疙瘩也起来了,也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他就是通过这样的展,在国外也代表了中国非常厚重、古远的文化,非常生动的事件。
所以,我想举这三个例子也是想表达,不管是从浦东美术馆这样一个场馆,这样一个地标属性来说,其实也是或多或少能够为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在这样的地理位置上能够做一些事情。从展览来说,不管是国内的展览还是国外的展览,或者是国内外这些艺术家在办展的时候,我们也非常注重中外的交流属性。第三个,从作品本身来说,也希望通过在浦东美术馆办各种类型的展览和各种类型的作品,也是能够让在国内参观的这些观众,能够感受到这个国际化大都市带来的艺术引领,从此爱上上海,爱上浦东美术馆。
刘佳:艺仓美术馆其实是作为浦东美术馆的邻居,距离其实非常近,上周五艺仓美术馆刚刚举办了大展,在此之前,艺仓美术馆是举办了非常多的跨界的展览,包括基里科,莫兰迪,鲍勃·迪伦,以及扎哈·哈迪这一系列的文化展览,也为东西方的文化桥梁提供了不同维度且极具活力的现场。作为城市更新当中的一个工业建筑再生,在此想请教曾主任,艺仓是如何以不同领域的展览为媒介进行中外文化交流,并且确立学术地位,为不同背景的公众带来全年无间断的艺术发生的现场?
发言:曾晓冬
上海艺仓美术馆总裁办主任
向上滑动阅览
艺仓美术馆于2016年末正式开始试运营,是由浦东当时最大规模的煤炭转运码头改造而成,我们把煤运出去,把艺术带进来,让这里从一个能量的分发转运中心,变成一个文化艺术的创意与创造中心。在中外文化交流方面,相比处于领导地位的浦东美术馆,我们努力做出自己的特色,力争为中文文化交流事业做出有效的补充。在文化交流领域,我们不单是追求国际间的合作,也希望积极与跟国内的各大美术馆和博物馆建立合作关系,同时也与各个学校、学术机构、画廊合作,我们认为中国美术馆的事业还是在一个非常脆弱,刚起步的阶段,需要大家一起合力,才能把这个行业发展起来。由于艺仓美术馆是一家拥有英国背景的民营美术馆,因此在成立之初面临着一个特殊的挑战,即在一定时间内需要实现自负盈亏,这需要从市场化角度去开发内容和运营。同时也推动我们在多元运营方面,在艺术与商业结合领域进行有益的探索,而这个前提是我们需要首先在学术领域建立自己的地位。
尽管艺仓美术馆在建立之初就与国际上的美术馆建立了联系,但实现我们的学术愿景仍面临重大障碍。通过2017年举办的基里科与莫兰迪展览,艺仓克服了这些障碍,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基里科与莫兰迪的展览,合作涉及与意大利20多个博物馆和个人藏家的合作关系,由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一系列挑战。由于与意大利方面工作文化的差异,直到开展之前,我们都在紧急处理各种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尽管如此,艺仓通过这个过程,与合作伙伴建立更好的沟通和合作渠道。此外,艺仓促进国际艺术交流的努力也超越了展览本身,美术馆接待来自海外机构的学者和研究生,他们对在艺仓进行研究和学习非常感兴趣。艺仓还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纽约大学、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西交利物浦大学等艺术学院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作为各大文化学术机构的教学基地,共同探索可持续发展艺术产业的途径。作为艺仓美术馆的成员,我更关注美术馆及以美术馆为核心的整个文创园区的运营工作,文创园区包括艺仓美术馆主楼单元,艺仓水岸长廊单元、翡翠画廊与Mess艺术餐单元、78 Space艺术空间单元,园区总建筑面积逾1万平方米,在2023年正式建设成型。经过这些年的摸爬滚打,我们深知,仅通过展览实现自负盈亏是一个充满挑战的目标,必须在强化馆际交流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基础上,需要多年的努力和多元的业态运营。
在进行国际馆际沟通交流的工作中,特别是因为疫情的影响,我们发现国内外美术馆都面临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如何做到可持续运营的问题,另一个是美术馆对于年轻人吸引力持续下降的问题。尤其是后者,在国际上被广泛讨论,根据英国政府数字、文化、媒体和体育部DCMS (Department for Digital, Culture Media & Sport)持续多年的研究,即使在像英国这样大力扶持发展文化艺术产业的国家,年轻人到美术馆与博物馆的访问量也一直在下降。艺仓美术馆在运营中也深切感受到了这个问题,为了积极的应对,我们在坚持自身美术馆特色,借助国际艺术资源,从现代主义等经典艺术中获取灵感的基础上。我们还尝试跨越领域,如举办设计与艺术跨界合作的展览,包括与日本21_21美术馆合作的土木展,将建筑的城市规划设计和艺术设计相结合,推动年轻人将好奇的目光投向熟视无睹的城市建设,与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的合作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是跨界文化艺术展览的成功典范。为吸引更多年轻观众,我们还举办动漫展览、新媒体艺术展览,同时也把关注目光逐步向亚洲当代倾斜,合作举办了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文化艺术节日,如陆家嘴绿岸艺术节、东岸夜上海生活节、奇点艺术节、abC艺术书展等活动。从今年开始,我们着重推广开拓的全新的领域,我们在艺仓水岸长廊单元的二楼推出了一个名为“码头计划(Dock Project)”的项目,将邀请不同艺术家、策展人、音乐人、设计师、研究者共同加入对话,就展览、教育、公共项目、写作出版、艺术跨界等内容,持续开发具有跨文化、跨学科思想精神的创新实践,旨在为中国的年轻艺术家提供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是我们的一个新尝试。
实际上,在与国际美术馆、博物馆的讨论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个问题。随着以ChatGPT为代表的AI的兴起,人工智能在一定条件下似乎已经改变了艺术创作的工具和模式。特别是在Midjourney 更新了V5 版本之后,艺术家在人工智能兴起的时代应该如何考虑未来的创作方式成为一个重要议题。我们特别关注到蔡国强已经使用人工智能创建了自己的虚拟对话伙伴,而我们也与许多年轻艺术家进行过沟通,艺术家们应该在创作的早期就有意识地积累自己的素材,这实际上也是国际间的艺术交流的一部分。我们认为,沟通的方式有多种多样,面对年轻一代,我们需要思考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艺术疗愈的活动来舒缓现代城市中年轻人所面临的压力和焦虑,另一方面,与国际博物馆的交流中,他们会分享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通过艺术教育,我们实际上可以提升人们的整体认知和能力,这一点已经得到了英国一项大规模科学实验的验证。因此,我们正尝试将这些观点纳入我们的工作中,这很可能是AI时代人类发展艺术的一个重要方向。个人而言,我非常推崇乔布斯的一句话,即我们应站在科学与人文的十字路口。对于美术馆来说,下一步可能就是要站在科学与艺术的十字路口,这意味着它的交流范围不仅限于博物馆和美术馆之间,更是人类与未来交流的空间。
刘佳:我想去过明珠美术馆的朋友们,应该都对他们的书店是非常关注的,因为每次在看完展览出来之后,大家都会在书店里面驻足片刻,去进行一些书籍的选择,或者是文创产品的购物。明珠是立足于有书店的美术馆的这个特质,同时也大胆地探索新颖有趣的展陈方式,并且是以展览、讲座、演出、出版、艺术节等等一系列的多元呈现,为观众开启跨文化的交流之旅,我们请李丹丹馆长给我们分享一下明珠是如何以展览为媒介,同时让中外文化艺术与阅读相连接,并且点亮艺术生活。
发言:李丹丹
上海明珠美术馆馆长
向上滑动阅览
我从早上10点就在论坛现场,听了很多同行与嘉宾的分享,非常受启发。刚才提到的“卷”真的很准确,上海的艺术生态,尤其是美术馆,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在全国都是数一数二的。另外,我觉得还有一个特点,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的特征,以及观众可能也是比较独特的。
说回到今天这个圆桌论坛的议题——中外文化的交流,我也在想,为什么我们一直在做中外文化的交流?在座的博物馆、美术馆都是这样,可能跟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基因有关,也和抵达这个城市的其他地区的人对这里的期待和诉求有关。上海从海派文化的特征角度来说,一直有这样面向世界,对世界充满好奇,同时又有与多元文化共处的包容性特征。所以明珠美术馆,包括和它共生的光的空间书店,从创立以来,我们既立足本土,也放眼全球,这是我们的态度和工作方式。我们准备了一个短片,想和现场及线上的朋友们分享,让大家了解一下明珠美术馆这个“有书店的美术馆”到底是什么样,以及我们做了哪些探索。
通过视频回顾,大家可以看到,明珠美术馆与光的空间,我们在做非常多的与中外文化交流相关的工作,包括展览、公共教育、跨学科的对话合作等等,中外文化交流是我们的特色之一。这不是简单地把国外的展览或者项目带过来,也不是简单地将中国的东西带出去,我们始终依靠国际化的视野、广泛的资源和专业性,创造地构建多维度的跨文明交流契机,达成有效的跨文化对话。刚才说到书,我们也有书店,巫鸿老师的一本书叫《全球视野下的中国美术史》,我自己也是这本书的读者,这个议题跟我今天要分享的有点类似。在上海这样一个国际大都市,有这样的人口规模、城市规模、经济规模、人口构成,它需要有这么多的美术馆,需要有匹配这个城市历史、文化和基因特征的有全球视野的美术馆。
上海的美术馆生态,一是数量多,另外很棒的馆也特别多。我觉得作为一个美术馆,它的持续发展,可能最重要的就是找到自己的特点,并且坚守自己的定位。明珠美术馆和光的空间书店从诞生到今天,经过这么多年的探索,我们越来越发现,还是要做自己,做自己擅长的和独特的事情,所以我们开馆以来,做了非常多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展览与项目。
我们有几个方向,比如展览方向,我们的特色是“有书店的美术馆”,秉持“用艺术点亮生活”的理念,以创新形式立体推广艺术与阅读,创造性开启中外文化交流。我们的空间是国际建筑大师安藤忠雄设计的,包括明珠美术馆和光的空间书店的总体空间,开馆首展就是“安藤忠雄展·引领”,是安藤先生本人第一次在自己设计的艺术空间中举办的个人建筑回顾展,由明珠美术馆独立策划、度身定制,由此首先用展览开启中外文化交流的对话。
后续展览也都各具特色,比如“读书行路:《路易威登游记》艺术展”。在上海很多奢侈品品牌做展览,多数是租用场馆来做自己品牌的宣发。我们举办的这个展比较特殊,是明珠美术馆还在筹建的时候,就与路易威登提议策划的。我们发现他们有一个驻留和出版有关的艺术项目,经过诸多回合的国内及跨国沟通交流,最终达成合作,由我们策展,从巴黎借来了300多幅原作,在全球范围内第一次集中展出路易威登珍藏《Louis Vuitton Travel Book》系列的几乎全部艺术原作。这是作为“有书店的美术馆”,与我们非常契合的内容和工作方法。
再比如“维克多·雨果:天才的内心”展览,大家都知道雨果是大作家,我们在这个展中让大家看到了他不为人知的画家的一面,以及作为中国文化和古董爱好者、收藏家的侧面。当时我们还和艺仓做了联票,因为我发现他们在做鲍勃·迪伦的展,觉得他跟雨果很像,都是斜杠青年,鲍勃·迪伦是歌手,又因诗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跟雨果有点跨时代的共振,我们就做了联动。雨果和阅读有非常紧密的关联。“风景与书:明珠美术馆两周年庆典展”就更不用说了,从“书籍之为艺术”的视角展现江南文脉传承。这里所说的“书籍之为艺术”,就是把书本——精美的、不管是古籍善本还是当代书籍,都作为一种艺术品,或者是艺术创作的源起来欣赏。
另外介绍一下“想象的相遇——《神曲》对话《山海经》”展览,开幕当天意大利驻华大使特别出席,我想借此分享创造性构建中外文化交流的工作方法。2021年是但丁逝世700周年,此次展览的源起是意大利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处想与我们合作,做一个但丁纪念活动。后来经过我们的提议,把它变成了“想象的相遇——《神曲》对话《山海经》”这样一个古今同辉的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展。这个展览当中,既有但丁《神曲》的部分,也有中国上古奇书《山海经》的部分;既有意大利特莱加尼百科全书学院借来的中世纪《神曲》手抄本还原,也有我们从上海图书馆借来的明代《山海经》珍稀刻本;既有来自意大利5个美术馆关于《神曲》的当代艺术创作,也有我们甄选的7位中国艺术家围绕《山海经》的精彩艺术作品。这是我们若干年探索下来,自己比较自豪的展览成果,是一个比较好地结合了“有书店的美术馆”特质、让中外文化能够真正地开启透过艺术或者书籍进行对话的方式的展览。从传播的角度,这个展览既是把国外经典的文学、艺术介绍到中国,在我们工作当中也把中国的经典介绍到了国外。最初我们提议的时候,意大利方并不太了解《山海经》是什么,我们每次开会都用英文、法文跟他们翻译解释《山海经》,他们研究了一下,说这么棒的一本书,而且很有趣,的确有很多可以交流的地方,我们由此生发出这样有趣的文化交流项目。
国际视野下的公共教育活动,我们做了非常多,比如我们的建筑空间很有特点,首届中瑞建筑论坛就是在我们这里举办的,有和安藤忠雄齐名的建筑师也来到明珠美术馆与光的空间,如马里奥·博塔(Mario Botta)等。建筑与设计、可持续与自然都是我们一直非常关心的线索与话题。以“打造无墙的美术馆与流动的艺术学院”为理想,我们希望能用艺术、文化与阅读的推广为城市赋能,做了非常多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并且明珠美术馆的艺术公共教育活动并不囿于本馆之内,也通过专业的策划将知识生产与人文艺术推广工作主动扩展至馆外。比如“雨果上海七日行”系列活动,就是在上海书展期间做的国际交流活动,连续七天,每天一场高水准讲座不仅落地书展现场,也覆盖上海多个文化活动地标。此外还有长三角高校五日行等系列活动,将高水准的艺术教育内容引入高校。
我们有一个系列品牌讲座,叫做“PAM艺术史”,我们希望有全球视野下的工作态度和方法,希望通过系统性的美术史的讲解,能够给观众的观看插上知识和思想的翅膀。“PAM艺术史”系列讲座的开篇是讲古希腊建筑,邀请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丁宁教授主讲。世界艺术史和中国史知识的普及和传播,是我们公教美育的一个重要工作方法和线索。
另外再介绍一个我们特色的中外交流的品牌,叫“图像小说节”,已经做了很多届。可能有人知道图像小说,它有点像绘本,但不仅给小朋友看,也可以给成年人看,它既有文学价值也有图像价值,往往还具有一定的思想性,我们把它称之为“图像小说”。“图像小说节”是一个特别具有明珠美术馆和光的空间独特属性、结合书籍与艺术的场馆特点的国际交流项目,今年很快又要举办新的一届。
和大家分享的一些方法与角度,我们有一个项目叫“艺术摆渡人”,是一个有很多的志愿者经过我们的培训来进行分享的项目。在这个项目当中,我们结合上海观众的特点、志愿者的特点,招募了不同专业背景、年龄段及国籍的国际志愿者,为其提供专业培训,从而让这些志愿者可以用多语种为不同诉求的观众进行导赏和分享。
说到志愿者,我想起一个小故事。几年前北京的毕加索大展开幕的时候,我们以前的一个法国实习生来看我,她说她来北京做这个项目。原来她在明珠美术馆实习回国以后,进入了法国毕加索博物馆工作,成为对接中国和法国项目的主要工作人员。那次她专程从北京到上海来看我,非常感谢当时的实习工作经验。我们也非常欣慰和开心,觉得我们的国际交流做得更加深入了。某种意义上来说,为其他国际友馆的生态,我们也做了自己的一些努力和贡献。
我们与世界各地的美术馆、博物馆都有活跃的馆际交流。比如2019年法国总统马克龙率代表团访华期间,时任巴黎国家毕加索博物馆馆长、罗丹博物馆馆长、贾科梅蒂基金会总监、法国历史文物研究院院长等到访明珠美术馆参观交流。我们在不间断的馆际沟通交流当中,去共同创造一些未来的、不管是展览还是教育方面的合作的可能。
在疫情期间,这种交流变得阻碍重重,但我们仍然在做很多线上的事。比如阿联酋2020年迪拜世界博览会期间,举办了迪拜、北京、上海三地连线的线上国际论坛。上海是在明珠美术馆,北京是在今日美术馆,我们和迪拜的阿布扎比卢浮宫博物馆一起对话交流,做了艺术新力量,尤其是和数字结合方面的主题论坛,共同探讨新科技时代下美术馆场景的创新表达。希望不管在什么样的工作环境下,都能够保持我们刚才提到的国际视野和开放交流的态度和工作方法。
最后说一个小插曲,如何让中外文学艺术作品融入生活。我们有光的空间书店,有咖啡,还推出了一系列“作家酒单”,其实中外交流不仅是在艺术的层面,在书籍出版的文学层面,甚至融入生活,我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让它成为可能。比如作家酒单,我们好像翻译一样,把上海作家巴金的名篇《海上日出》翻译成一杯鸡尾酒的创作,其他还有海明威少糖口味特调款鸡尾酒,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的“粉红琴酒”等等。多位中外名家的作品中提到的经典酒品,我们都把它创造成了在生活中可以享用的鸡尾酒。所以观众们来到明珠美术馆,可以看展览,参加公教活动,还能走进书店,且必须走进书店,否则你没法出去,美术馆所有观众都是从书店离开的。在这里你可以看书,可以喝咖啡,还可以有这样态度或者是这样的热情来喝一杯特调鸡尾酒。
刘佳:接下来到了UCCA上海馆,我想UCCA大家都比较熟悉,实际上也从UCCA身上看到的是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坚持,其实早在2000年初期的时候,在北京的UCCA,是对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推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进而在近几年以来,不断的在上海,包括一个个美术馆的兴起,我们也看到了UCCA在中外文化交流方面所作出的努力。想请UCCA上海的馆长助理张正宁为我们分享一下,因为上海UCCA也是比较新的场馆,是在2021年对公众开放的,开馆展也是非常接地气的一个展览,是“击浪之尘,世纪交的艺术与上海”,同样也是从关注中国的当代艺术出发,之后也同样举办了包括马提斯在内的非常引人关注的展览,上海UCCA是如何在以展览为媒介的中外文化交流中实现艺术在大众层面的拓展,在经营诉求与专业艺术标准之间找到契合点和平衡点,并且进行稳定持续的品牌化运营之路的。
发言:张正宁
上海静安尤伦斯美术馆
馆长助理
向上滑动阅览
UCCA在中国作为一个已经有15年历史的当代艺术机构,以我个人的角度来说,像我们年轻一代的加入其实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可持续性”在UCCA这个品牌下的实践吧。
实际上UCCA本身,像刘馆刚才说的,它的基因里面本身就带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属性。它最早起源于尤伦斯夫妇收藏的大量中国当代艺术先锋作品,又出于对文化交流的坚持和责任心,他们在2007年出资在北京798创办了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再加上几任馆长所带来的资源优势,就势必能够让它在展览的内容生产方面是更接近西方的学术标准的,但同时又始终是立足中国,积极推动中国艺术家参与全球对话的。比如说我们UCCA Edge今年的几个展览,正在展出的“不安的绘画”是聚焦八位中国艺术家对于绘画进行的突破性探索的群展;然后6月底即将开幕的夏季重磅大展“现代主义漫步”是和德国柏林博古睿美术馆合作的馆藏展,将会有近百件20世纪现代艺术杰作来到上海,包括毕加索、塞尚、保罗·克利、乔治·布拉克、贾科梅蒂的高质量代表作,而且都是首次来中国,这批作品刚在日本东京和大阪结束巡展,在上海结束三个多月的展期之后也会去到北京;11月份我们又会在Edge承接北京的马蒂斯个展“马蒂斯的马蒂斯”,这个展览也是和法国的马蒂斯美术馆合作,同时UCCA策展团队也在最后加入了野兽派对中国现代绘画的影响的研究。其实我从自己刚入行的时候作为UCCA的追随者,到现在真正参与到这个品牌的经营当中,有机会从内部去认识它了之后,发现它之所以有持续动能的原因,就是因为在学术方向上有自己的坚持和标准。像前面所有的馆长分享的那样,大家其实在文化交流方面也都在做一些共性的工作,包括学术生产、展览的制作、出版物的研究,再到公众方向,像我们田馆说的“美术馆其实是一个磁场”,我们在这个磁场里面吸引到的,像志愿者也好,会员也好,其实都是希望在公共领域里面尝试吸引更多人参与到美术馆的磁场当中,去发生一些化学反应,这是UCCA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坚持做的。
但是大家也知道,其实随着UCCA面临的内外环境的变化以及资金来源的问题,都会导致它被迫要去作出一些改变,这个改变需要我们去面对一些从前在美术馆这个非营利体系当中没有去思考过的问题,这虽然是一个比较被动的过程,但是其实现在来看,也不一定意味着学术标准上的妥协和让步吧。其实到了上海之后,我们不断在尝试和探索新的方法,刚才刘馆也提到,2017年重组之后作为一个集团公司,它必须要往商业方向做尝试和努力,包括我们在新天地、苏河湾万象天地、天安千树等商业综合体里面做的公共艺术项目,都是一种艺术商业化可能性的探索。但是我觉得UCCA这么多年来,作为一直坚持自己的学术标准的这样的一个机构,其实在面对商业的时候,它有一个责任,去把好的东西以一个平等交流的方式,让商业能够为这件事情的价值买单,这个是它在两条腿走路的时候不断寻找的平衡点,这中间必然是有方法论的,其实刚才李丹丹老师也有提到,我相信一个馆的建设其实在方法上面是有可持续性的,这个也是UCCA不管是在人才力量还是方法和资源的继承上,其实是有可持续性的。
就像UCCA始终秉持的理念“持续让好艺术影响更多人”,商业的好处,尤其是在上海这样一个金融繁茂,经济主导,文化包容的大环境下,其实是可以通过商业这个渠道接触和影响到更多人的,这个作为艺术行业内比较资深的学术机构,我个人觉得有这个责任和义务,也有更多的机会,去做有持续影响力的文化推动工作的。就像今天上午也有接待国际学校的校长和老师、区里和市里的领导,他们也都希望UCCA能够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串联起苏河湾各个艺术机构,同时也产出更多经济效益能够拉动GDP,像这些交流的空间和机会都是能够把可持续性做下去的。
刘佳:最后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乌镇,来自木心美术馆的徐泊馆长,如果大家在几年前去过乌镇国际邀请展的话,大家一定会有感受,在众多来自国际重要艺术家作品的这样一条国际重要艺术品展现的尽头,会把你指引向木心美术馆。木心美术馆确实是一个与众不同、定位精准的美术馆,是从2015年开馆的,美术馆也是致力于纪念和展示画家、文学家、诗人——木心先生的一生心血与美学遗产。木心美术馆不仅是一座收藏过去时的美术馆,也是一座面向未来开放的精神指向和学术空间。近年木心美术馆作为名家美术馆的成功运营典范,想请教徐泊馆长,是如何以展览为媒介,来探讨木心的美学遗产与世界文化进行多层次的对话与互动,作为坐落于历史文化名镇乌镇的美术馆,又是以什么样的活动或者内容来吸引到更多的观众的?
发言:徐泊
木心美术馆副馆长
向上滑动阅览
木心美术馆是在一个小镇上的小型美术馆,又是以个人为主题的美术馆。上海有100多家美术馆,我们在乌镇是唯一一家,所以时常会觉得比较孤单,今天很高兴跟大家一起交流。中午跟几位馆长聊到:不管是国家美术馆,公立美术馆,或者民营的,私人的,种种类型的美术馆,每一种馆的生态都是各不相同的,这取决于背后的支持方,它的性质和它对你的要求,还有它的状态,以及你在什么样的地域,你面对的是什么样的观众群体,当然还有你自身的定位。美术馆要有自己的学术定位,但学术定位是一个蛮理想化的说法,我想坚持什么,但也未必能达成。现在美术馆都面临越来越现实的问题。
刚刚徐可老师提到上海的美术馆门票越来越贵了,大家有没有想过,如果你想去木心美术馆看展览,那意味着一次旅行,成本更高。如果我在上海去浦东美术馆,只是打车距离,看完了就可以回家吃饭,但是如果你想去乌镇看木心馆,意味着你要做一次有计划的旅行,包括差旅食宿的安排,到了景区以后,也要先进入景区,才能进到美术馆。所以观众看展的心态都是不一样的。每个馆如何运营都需要因地制宜。
关于您刚才问我的这个问题,我们其实并没有设置一个非常远大和宏大的目标,一定要达成什么样的对外交流,或者一定要吸引到什么样的人群。我们在刚刚开馆的时候,压根就不知道什么样的人会走进来,当时猜想应该大部分都是游客吧。因为乌镇就是一个热门旅游胜地,在疫情前的时候,每逢节假日,甚至周末,都是熙熙攘攘的状态,那谁会专程跑来看木心呢?文学本身就是小众的,木心的文学就更小众了。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绘画,因为他生前也没在国内做过展览,他的作品从来没有进入到收藏和市场的体系,等他从海外回到乌镇的时候,已经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过了五年就去世了,他最早出版文集的时候是在台湾,那是在八十年代,很多人了解他都是通过他的文学。所以我们馆面对的观众群体非常不同,比如说在座的各位馆长在做展览的时候,不管是展览开幕式还是公教活动等等,来的群体可能都是艺术家、策展人、收藏家、艺术机构,至少是对当代艺术感兴趣的人群,而我们在那里面对的大部分人是木心读者,木心读者涵盖的范围又很广,我们在开馆之后才惊喜地知道他有那么多读者,从十几岁的小孩子一直到六七十岁的老人,都会为木心而来,这些人当中又涵盖了各种各样的职业背景,凡是我们能想到的可能都有,不管是官员,搞金融的,喜欢文学的,学生、教师或者一个铁路工人、厨师,或是一个保安,这里面有好多人都会告诉我们木心是如何打动他,对他的生活,他的世界观,或者是对他喜欢文学的诉求,有过什么样的触动。有的人站在那里看着他的视频,一会儿流泪,一会儿手舞足蹈,完全沉浸在他跟木心之间的世界里面,我们也觉得很诧异,怎么会有这么多样的喜欢木心的读者。
很多人知道他的那首《从前慢》,其实在木心众多的诗作里面,这首小诗并不起眼,但它被刘胡轶改编成歌,然后又被刘欢在春晚上这么一唱,大家就都知道了。等到我们了解到它在音乐领域的影响的时候,已经冒出来了三十多个版本,比如说上海彩虹合唱团的合唱版,四川衣湿乐队的摇滚版,还是方言的,另外唱上海滩的那位叶丽仪女士还唱了个粤语版,等等。我们就想:那我们办一场“从前慢音乐会”好不好?把各种版本的演唱者都请过来。我们并没有预设,就是让事情自然发生。
一个以个人为主题的美术馆里面发生的一切,不管是展览还是活动,或者我们的文创周边,甚至到饮品的开发,从材料上、设计上、命名上都力求围绕木心先生的风格,我们每次都为新品取名费尽心思,但这些东西不是强贴上去的,需要用心做,做到自然,这就跟参与其中的人相关。在上海我如果想做一个美术馆从业者有太多选择了,投简历至少可以投十几个馆,应该可以找到一份相应的工作,但是你要去到乌镇,改变你的生活,在那里没有家人朋友,是一个陌生的环境,你要在这样一个安静的美术馆里,默默地做一个馆员,这对年轻人来说是非常有考验的一件事情,但是如果他本身就是读者,喜欢木心,可能就容易做得下去,而且会非常花心思去做。
刚才讲到来这里的人大部分是木心读者,他们对我们是有要求的,我们做的事情不管从分寸上,还是从理解上、表达上,他们如果觉得不够木心就会告诉我们,我们也努力让这里发生的事情都尽量符合木心先生的格调和气质,这样才能浑然一体。
我们的策展思路来自哪里呢?陈丹青馆长是最了解木心先生这个人和他的作品的,他当年是木心先生世界文学史课程的学生,很多人知道木心也是因为《文学回忆录》。木心先生1982年去纽约,那时候国内很多艺术家都到美国去,陈丹青老师就是其中一位,他们在纽约遇到了木心,木心发现这些年轻艺术家怎么对世界的文学和中国的文学没有认知,后来大家就请他讲课,这个课一讲就讲了五年,从1989年一直讲到1994年,从古希腊、古罗马一直讲到20世纪。这个文学史并非是我们学校里面研究型或者是学术型的著作,它是一部个人文学史,是他对世界各国的文学家、文学流派,他喜欢的,对他构成影响的作品进行个人评述。所以同意他的观点就可能很喜欢,不同意他的观点就觉得不算什么。而我们的态度是:无论是他的绘画、文学还是音乐,你喜欢就来看,这是一个个人选择,我们不希望强求你接受任何东西。
木心美术馆的特展都是由陈馆长亲自选定,选择依然是以木心为原点,比如说《文学回忆录》里面提到的最重要的这些文学人物,跟他有着非常深切的精神关联,他把他们叫做文学圣家族,里面有100多位家族成员。陈馆长知道哪些文学家是对木心先生是最重要的,下面我简单给大家看一下我们做的一些小型展览。
这个是美术馆的外观,它在景区里面,周围人声鼎沸,经过这座桥走到馆里的时候,人会安静下来。这位是木心先生。馆里一共有8个展厅,其中5个是永久陈列的馆藏展,里面有文学厅,展出他不同时期的手稿,以及绘画厅等等。开馆的时候第一个特展做林风眠先生,因为他是唯一跟木心先生有师承关系的人。
开馆特展之二就是尼采,木心说尼采是他精神上的情人,这么重要的人要先请来。尼采文献、手稿、死亡面模等等,是近百年来第一次这么集中地来到国内。
往下的特展是关于莎士比亚和汤显祖,因为木心先生在《文学回忆录》里面把这两个人并列,做了不少评述,莎士比亚没有什么遗物留下来,所以我们就从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借了当年的戏服,从汤显祖纪念馆借曲谱,还有一些出版物和相关的绘画、视频。濮存昕老师还帮我们策划了一个莎士比亚戏文朗诵会,他和人艺的多位演员一起朗诵莎剧经典片段。
接下来就是从大英图书馆来的四位文学家,拜伦、兰姆、王尔德和伍尔芙,当时大英图书馆有一个跟中国的合作项目,赶得比较巧,拜伦是木心先生非常喜欢的诗人。
“塔中之塔”是木心先生在美国做的唯一一次,也是对他来说人生最重要的一个展览,当时是巫鸿老师和亚历山大·孟璐策展,在耶鲁大学美术馆做的,并且在全美巡展。展出的绘画作品原作全都被耶鲁大学美术馆收藏了,我们后来就请他们授权做高仿品,让国内的观众也能够看到他这批画。
2018年做的是古波斯诗抄本展,是来自14、15世纪左右的古波斯诗文手稿,配有精美的细密画,为什么做这么冷门的展览?因为木心先生说过,中国和古波斯是两大诗国,他的诗歌创作也受古波斯诗人的影响,这个展览是跟牛津大学合作的。
然后是巴尔扎克,木心说在他的文学圣家族里面,大舅舅是巴尔扎克,二舅舅是福楼拜,我们先请来大舅舅,这个展览是跟巴黎的巴尔扎克故居博物馆合作的,他们的馆长亲自做策展人。
2020年我们跟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共同举办了米修和木心联展,现在想起来能够实现真是不可思议,那个时候疫情已经越来越严重了,再晚一点就办不成。亨利·米修是木心先生不认识的,他比木心先生略早一点,在法国文坛享有盛誉,也同时是诗人和画家。法国巴黎现代艺术美术馆的的策展人跟我们提议这个展览,一起策划、准备了好几年之后终于实现了。
到了2021年和2022年,也是美术馆行业最艰难的时候,木心先生说过文学的希望应该还是现实主义,刚好前两年《那不勒斯四部曲》特别火,不知道在座有没有这部书和这部剧的读者和观众。小说作者是意大利作家费兰特,后来HBO改编成电视剧,风靡全球。拍摄现场的剧照在那不勒斯的Madre美术馆做了摄影展,让那不勒斯也名噪一时,很多人本来不知道那不勒斯,因为这部作品就去那里旅行。我们把这个展引进来做中国首展。那个时候没办法做多少线下活动,就做了一场关于《我的天才女友》的线上论坛,有270多万观众在线观看,我们也很惊讶现实主义小说和女性话题,能够引起这么多关注。
说到乌镇,就一定会提到陈向宏先生,乌镇旅游的掌舵人。是他把木心先生从美国请回来,让木心先生安度晚年,然后又做了纪念馆和美术馆,让这么多的人知道了木心先生。
从2015年开馆,我们的观众每年都在递增,这里主要以年轻人为主,占到70%以上,大部分来自江浙沪,木心读者也占到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比例,这是出乎我们意料的,而来乌镇旅游的人顺便来看看,会惊喜地发现这里有位木心,还会碰到莎士比亚、巴尔扎克和其他文学家。
我们希望在现在非常多元的美术馆行业里面,能够提供一种可能性,提供一种人文关怀。我们不设宏大的学术目标,而是要尝试一种不同的美术馆发展之路,尤其是在一个旅游景区里面的美术馆,一个文旅模式的美术馆,一个文学与视觉艺术并重的美术馆。谢谢大家。
☟
正在展出
展览|《“你好!小朋友”:秋山亮二与我们&捉迷藏:童年的显影》双联展
展期|2023年5月1日-6月30日
地点|碧云美术馆1、3号展厅
票价|单人30元、双人50元、优惠15元
识别二维码
进行购票
展览|植物力量:一线古老的生机
展期|2023年5月12日-7月16日
地点|碧云美术馆2号展厅
票价|单人30元、双人50元、优惠15元
识别二维码
进行购票
关于我们
BEING ART MUSEUM
上海浦东碧云美术馆是浦东新区人民政府立项兴建的第一所集收藏、研究展览、审美教育、文化交流、公众服务于一体的公立美术馆。于2022年成为上海美术馆协会理事单位,坐落于上海市浦东新区金桥碧云国际社区的黄金位置,总建筑面积约为5100平方米,其中展览面积约1900平方米、三楼两个露台花园,并包含一个近400平方米的恒温恒湿地下作品仓储空间,致力于打造以「新海派」文化为核心的「新美术馆」空间。
艺术图书馆
BEING ART LIBRARY
由浦东图书馆与浦东碧云美术馆共同创立的浦东图书馆艺术分馆及当代艺术图书文献馆,汇集了双方精挑细选的专业艺术类书籍6000余册,其中包括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具有图书文献志趣的30位当代艺术家与艺术批评家捐赠个人的代表图书文献600余本,部分珍藏书籍目前市面上已很难见到,2020年10月18日起,该艺术图书馆免费对公众开放。
BEING 播客
BEING播客是由浦东碧云美术馆出品,携手知名艺评家、策展人沈奇岚博士和音乐媒体人顾超共同策划的文化类音频节目。以知识分享、智慧输出、精神愉悦为使命,希望带给听众艺术、文学、音乐等文化领域的共情与陪伴。
上海市浦东新区红枫路135号
No.135,Hongfeng Road,Shanghai
联系电话(Tel):021-58878879
咖啡服务(Coffee):COFFEE-C-U-B-E(1F)
周二至周日10:00-17:00
16:30停止入场
周一闭馆
Tue to Sun 10:00-17:00
Last entry at 16:30
Closed on Monday
碧云 BAM
微信公众号
王白云
人工客服号
原标题:《国际博物馆日|“美术馆与城市的美好生活”圆桌论坛回顾(二)》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