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美食】彭州特色美食——军屯锅盔

2023-06-04 14:3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彭州特色美食

军屯锅盔

地处川西马牧河和小石河边上的军乐镇,旧名军屯,这里盛产一种小吃——军屯锅盔。

说起军屯锅盔的起源,还有很多有趣的传说。流传最广的是说在18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蜀国名将姜维在此屯兵训练,为解决士兵野外训练和长途作战的粮食供应问题,命军中伙夫按其家乡(甘肃)制作胡饼的方式将干粮加工为熟食。这种食物制作方便,用头盔便可烤制,因此,士兵常用打仗的头盔当锅来烤制双面焦黄的面饼,所以当地人便把这种干粮叫做锅盔。

到清朝晚期,时局动荡,成长于这一时代的谢子金为了寻找生计,开始思考祖辈传下来的锅盔制作方式。当时,人们只将它作为制作干粮的技艺,从未想过要将之当成一门手艺谋生。但谢子金没有其他手艺谋生,只得在这锅盔制作上下功夫,经他反复试验,终于摸索出白面锅盔的制作方法。他在军乐场镇支起小摊,开始了打锅盔的生涯。到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再加上乡霸地痞敲诈,谢子金的锅盔生意难以为继,就在他准备放弃时,王千益寻上门来。

王千益平日靠打零工为生,这日,他照常前往军屯场上做活,正值饥肠辘辘之际,闻见白面锅盔的香气,便买了一个就着凉水充饥。没想到这锅盔又香又酥还抵饿,这一吃,王千益就念念不忘了。在深思熟虑后,他决定向谢子金拜师学艺。拜师之路,并不顺利,谢子金本就打算放弃,不愿误人子弟,便婉拒了王千益。但这王千益却也执着,日日去谢子金铺上拜访。一日,正巧碰到地痞流氓前来滋事要钱,王千益便上前去与寻事之人辩论,怎料地痞流氓见此更为恼怒,上来就拳打脚踢。王千益素日本就是做体力的,几个回合下来,竟将那伙儿流氓打得落花流水、逃之夭夭。经此一事,谢子金明白一味怕事并不是办法,不如找个帮手,说不定还能保住自己的面摊。因此,他当日便同意收王千益为徒,向他传授白面锅盔的做法。那时白面锅盔大多是贩夫走卒所买,只为充饥,对口感要求并不太高,为了让白面锅盔能够激起更多人的食欲,王千益又研制出椒盐锅盔和香葱锅盔。

1933年叠溪古镇发生7.5级地震后,王千益收养了地震中幸存的一名孤儿马福才为徒。马福才是香水村人,在学会了打锅盔后,常常带锅盔回去看望乡亲。香水村因香水井而得名,香水井的井水常年清冽甘甜,又有传说色彩,当地人极为重视,每当立秋时节,都要喝井水来防秋燥。这日,马福才为感师恩,装了满满当当一桶井水推回锅盔店,突发奇想用了井水、肉末、猪板油来打锅盔,没想到这样做出来的锅盔吃着香、酥、脆、细嫩化渣,味道极好,很快便在四周扬名开来。

新中国成立后,马福才将手艺传给弟子肖先福与周乐全。到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周乐全也不再满足用猪板油、肉末来打锅盔,而是改换成上好五花肉,从而进一步完成军屯锅盔的“升级换代”。这些年,军屯锅盔也在国家政策支持下,通过参加各种展会等活动名扬海外,特别在第11届亚运会在北京举行时,军屯锅盔被国内外食客排队争相购买,一时传为佳话,也因此荣获成都市政府授予的“成都名小吃”称号。

2004年起,军乐镇开始围绕锅盔举办美食文化活动(2008年到2011年因地震影响停办),到2013年军屯锅盔成功申请为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举办了第六届锅盔美食文化活动。2018年,军屯锅盔亮相第24届法国卢浮宫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川味极浓的香、酥、麻让法国人大快朵颐,赞不绝口!

从屯兵的干粮到倍受国内外喜爱的美食,军屯锅盔俨然成为历史最悠久的中国小吃之一。在滋滋油香中,“一打二抹三烤摊大饼”的传统锅盔作坊,从“面饼经济”到“锅盔品牌”,不仅成就了巴蜀名小吃,也再一次让军屯这个名字深入人心。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成都市彭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