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为何秉性“可移”?

2023-06-07 15:0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Amanda Wright 神经现实 

你是否曾经感觉,一个对你来说很重要的人(比如说你最好的朋友)开始变得截然不同?然而,自己却可能困扰着,你发现无论怎么做、怎么努力,似乎很难为了变好而打破旧习惯,做出改变。对于这两种情况,一些人似乎可以完全改变自己,另一些人却发现自己难以做出任何改变,二者为何会同时存在?

当你思考自己或他人的内在能够改变多少时,你真正考虑的其实是性格——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典型的想法、感受和行为。好友的性格似乎发生了巨变,而你的性格却似乎固定不变,这种鲜明的对比反映了一个心理学界长期存在的争论:很长一段时间里,心理学家认为性格在我们的一生中不会发生变化[1],然而这一观点目前已被证伪[2],尽管性格相对稳定,但它远非一成不变。

-Karolis Strautniekas -

通常来说,大部分的性格变化发生在青年和老年时期[3],中年时期似乎是性格最稳定的年龄段[4]。性格变化可能由自然衰老过程或外界因素(比如:重要的生活事件、与他人的日常互动)所驱动[5]。

虽然所谓的“大五”人格模型*中的每一个性格特质都有一个平均的变化趋势,然而每个人性格特质实际的变化方向和变化程度存在个体差异[6]。比如,随着年龄增长,宜人性通常会提高,神经质通常会降低。然而,尽管大多数人表现出宜人性提高的变化趋势,也有一些人的可能保持稳定不变,另一些人的还可能会降低。这种平均变化趋势和个体差异共存的现象,在所有的“大五”人格特质当中都有所体现(除了宜人性和神经质之外,还有外倾性,尽责性和开放性)。

*译者注

在心理学领域中,大五人格模型是整体人格结构模型的一种。研究证实,有五项人格因素是最核心、最稳定的性格特质,称为“大五”,即开放性(openness)、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外倾性(extraversion)、宜人性(agreeableness)和神经质(neuroticism)。

-Alex Plechko -

这个关键问题的另一种思路,就是考虑人们的整体性格如何随着时间改变。这里的整体性格,是指“大五”人格模型中的所有特质维度共同反映出的性格画像(personality profile)。如果人们单个性格特质的稳定性存在个体差异,那人们完整性格画像的稳定性是否也有个体差异?事实上,我的同事约书亚·杰克逊(Joshua Jackson)和我在最近的研究中发现[7],有些人的性格画像就是比其他人更稳定,这表明“稳定性”本身就可以是一种性格特质。换言之,在本文开头的例子里,你可能对评定所有“大五”人格特质(也就是你的“大五”性格画像)问卷条目的回答相对固定不变,显示出较高的性格稳定性,而你的好友在分数上却可能真的会发生频繁变化,显示出总体水平上的不稳定性。

我们通过研究超过2万个人重复进行性格测试的得分,并检验每一个人的测试得分随着时间变化在多大的程度上倾向于保持相关性(即保持一致),得到了这一发现。人们在性格画像稳定性的初始水平上就有所差异:有些人的画像相关性只有大概0.30(表示他们的稳定性较低,在两个时间点出现了较大的分数差),而有些人的画像相关性可以达到0.80(表示他们的稳定性高,在两个时间点之间分差较小)。更重要的是,随着我们研究的进行,这些性格画像稳定性的个体差异持续存在。我们发现,历经十几年,人们也保持着自己画像稳定性的一致水平——总体来说,有着稳定性格的人倾向于保持性格的稳定性,而有着不稳定性格的人倾向于保持性格的不稳定性。性格特质的稳定性本身就是一种特质!此时可以解释,为何好友的性格会发生改变,而你自己的性格却一成不变了。

-Patrick Arrasmith-

那么,为什么有些人的性格会比其他人更稳定呢?过去研究表明[8],有三个要素对性格稳定性具有决定性作用:发展常数(developmental constants),比如基因、生物因素或者早期生活经历,这些可以建立和保持一个人的性格稳定性;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 factors),比如长期的职业、伴侣和住所,这些因素可以通过让人更加“成为他们自己”,并随着时间巩固其特质,来增加一个人的性格稳定性;最后一个是随机因素(stochastic or random factors),比如意料不到的生活变化,或者会导致一个人偏离生活平常状态的事物,这些可能会降低性格稳定性水平。

正如我们的研究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往往能够保持自己一致的稳定性水平——我们认为这是因为,发展常数在大多数人的生活中都作为强有力的存在,设定了他们个人的稳定性水平。极少数稳定性改变的例子,可能反映出了环境因素(往往让稳定性增加)或随机因素(往往让稳定性降低)的影响。因此,你有多稳定是你自己的内在品质(disposition)、你的环境和你迄今为止积累的生活经历的副产物。这三个要素很可能共存于每个人的生活中,正是它们的某种组合及其对个体的影响,导致了人们具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稳定性水平及其随时间发生的变化。

-Karolis Strautniekas -

这种性格稳定性的特点,会影响你的生活以及你对自己的看法。如果你有保持性格一致性的趋向,你可能较难自我改变。虽然并不排除你有改变的可能性,但你的性格不太容易因外部影响而变化。尽管可能你已经经历了一些成熟阶段的重要事件(比如从学校毕业,开始工作,找到了一位长期伴侣),以及那些被研究表明往往可以改变性格的其他生活经历,但这些都并没有改变你。这种稳定性的积极面在于,你身边的人能够基于对你的了解,适应并能够预期到你会以某种特定的方式行事。然而,这也可能表明,你难以改变或重塑自己,因为你固有的思维、感受和行为模式总是持久的、抗拒改变的。

如果你的性格稳定性较低,那么情况正好相反。朋友和家人可能会觉得你变化无常得有些让人不知所措,这也有可能影响到你自我觉知的连贯性。不过乐观地说,这也可能意味着,你有能力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

- Katie Chandler -

此外,性格稳定的特点也会影响你对他人的看法以及与他们的互动方式。如果一个朋友经常早到或迟到;如果他们有着容易波动的情绪或是更冷静、稳定的脾气;如果他们在社交场合中更喜欢成为注意力的焦点或是更像一个置身事外的观察者......毫无疑问,这种情况下,你能够很好地描述出他们性格的各个方面。你可能会将其中的一部分特质视为他们主要或首要的品质:这些特质定义了他们是怎样的人。生活中这种能够描述身边人的能力,有时非常有用。比如,如果你把某个好友视作习惯性迟到的人,由于迟到被认为是他的习惯,你已经料到了他会迟到,这会让你更容易原谅他的这种行为。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人们往往会采取类似的视角看待身边人的性格稳定性。

相反,如果曾经有个人总是变化无常,养成新习惯几乎跟放弃它们一样快,或是行为不可预测,让你永远不知道他下一步会做什么,这使你感到心烦,那么你可能很容易就会将这种不稳定性看作是他的缺陷。相反,当你与一个看起来一成不变到令人生气的人打交道时,同样可能也会感到气恼。例如,他们可能不愿意偏离既定的常规;他们说自己会努力改变那些会带来麻烦的行为或品质,但却迟迟不见成效;或者你可能会发现当其他人开始改变时,他们会变得焦虑不安,因为这种观念和他们的生活方式相悖。

对第一种人,可能会被形容为是“不可靠的”或者“反复无常的”,而第二种人则可能会被评价为“死板的”或“固执的”。然而,基于我们的发现,与其将这些通常带有负面含义的品质归咎于这些人,或许将这种性格稳定性视为一种独特的特质,更合适也更有益于人际关系。与其认为这些行为模式是他们无法改变(或停止改变)的失败,不如将其视为是他们的独特品质之一。你可以期待他们会继续展现这些特质(因为这种稳定性对于他们来说很重要),这样看待问题具有更高的适应性。就像,你已经学会了给你习惯迟到的朋友多留10分钟时间,你不再会因此生气。认识到身边人的性格稳定性特质,可以帮助你学会如何以最好的方式维持一段人际关系。

- Alex Plechko -

尽管高度的稳定性或不稳定性,看起来都不是最具适应性的,但我想要补充一个好消息:就像很多其他的心理特征一样,大部分人的稳定性水平介于两者之间。拥有这种相对稳定但也可以改变的性格系统,意味着,你不仅可以自然地经历性格变化,也可以让你自己和身边的人对于“你是谁”保持一种相对稳定的感觉。此外,你也拥有一定程度的可塑力,能够重塑自己想要改变的某方面特质。

总的来说,心理学中的许多概念和观点已经走进了普罗大众。性格特质的概念就是其中一个突出的例子(谁都想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学会识别和描述自己的特质)。我提议,除了主要的性格特质外,性格稳定性也应加入到关于性格的公众知识中。从实际应用到维持日常社交互动,性格稳定性作为一种个体差异的体现,可能会完全改变我们对自己和他人认识。

后记

肉:小学和初中读的是九年一贯的学校。小升初的时候还在庆幸和最好的朋友分到了同一个班,过了一段时间才发现——怎么不一样了?比起伴随着毕业不可控的分离,这种明明她还在你身边,却比新同学还要陌生的感觉,让当时的我更觉得难受。再加之非主流时期爱看的青春伤痛文学,我常常在内心大喊“你变了!”。但其实性格的稳定性因人而异,学校的生活也只是环境的一部分,两个人变得不同太正常了——我不也变成了一个更能和自己相处、接受变化的人吗:))

Haojing:“一段时间不见,你还是曾经的样子,一切如此熟悉,让人感觉很安心。”

“其实我也在慢慢改变哦,但我相信这份安心一直会在,不久后再见的我们将是更棒、与以往不同又熟悉的彼此。”

参考文献

[1] https://www.jstor.org/stable/20182303

[2] https://psycnet.apa.org/doiLanding?doi=10.1037%2Fbul0000365

[3]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6435954/

[4]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8509384/

[5] https://psycnet.apa.org/doiLanding?doi=10.1037%2Fa0024950

[6]https://academic.oup.com/psychsocgerontology/article/58/3/P153/583348

[7] https://doi.org/10.1037/pspp0000429

[8] https://psycnet.apa.org/record/2004-22409-003

作者:Amanda J Wright | 译者:肉

审校:Haojing | 编辑:eggriel

封面:Karolis Strautniekas | 排版:Kingsley

原文:

https://psyche.co/ideas/theres-a-reason-some-of-us-find-it-easier-to-change-than-others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