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听,自然的和声
加入一场雨林的合唱
种子被不同的人赋予了不同的想象和解读。李林妲记得小时候父亲常说,尘归尘、土归土,一颗种子,终究要落入泥土,升上天堂。在雨林的成长经历,让她逐渐对这句简单的话有了愈发深刻的理解。一颗种子,种在大地,也落在人心,是和自己朝夕相伴的朋友,也代表着是人类对自然本能的向往,和对生命之善的追求。
在NOWNESS为李林妲最新单曲《Back to You》制作的MV里,这颗对李林妲来说有着特别意义的种子,成为了核心的意象。它寄托着林妲对逝去亲人的怀思,也是音乐之于她意义的一个注脚——在人心上播下一颗种子。
李林妲的家,身处西双版纳雨林的包裹中。父亲马悠是一名德国生态学家,一生致力于保护东南亚和云南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2000年,他在西双版纳买下15亩橡胶地,按照自然生态的模式,与妻子李旻果一起,致力于热带雨林的修复和再造工作。几年过去,曾经被破坏的土地恢复了生命力,重新生成了生态多样的雨林。
这片在父母手下已然生机勃然的家园,就是李林妲自小生长的地方。雨林里,留给一家人居住的面积只占百分之十,剩下百分之九十,都属于花草树木,和各种小动物们。换句话说,她的家,就是一个向自然敞开的天地。
在一种共生的关系中,人类在保护自然的同时,自然也在持续地给予人类滋养。但回头看自己较之同龄人“独特”的成长经历,李林妲觉得,从小,自己接受来自自然的馈赠,“其实远比我们给他们的多得多”。
小的时候,李林妲最爱在雨林中做的事,是爬到各种树上睡觉。每棵树都有自己独特的灵魂和性格。山上那棵拥有巨大藤蔓的老树,和家中的鸡蛋花树,是李林妲最喜欢的两棵。前者就像一张天然的大床,“让人很有安全感”。鸡蛋花树的树枝干虽然很脆,但因为当时年幼,最高点的树杈,刚好可以承托起她一人。“每次心情不好我都会上去,和它说说话,多少也就心意相通了。”
在城市的驯化下,人类很容易丧失了与自然相处的能力。当第一次踏入没有任何人工痕迹、也没有任何指引的大自然,我们往往会不知如何下脚,或是担心突如其来的意外。对未知的畏惧,让我们无法坦然将自己交给自然。但对李林妲来说,这些反而是难以理解的所在。充满冒险和惊喜的自然,让她感到兴奋,也是她从小到大安全感的来源。自然的怀抱,兜住了一个女孩对世界的探索欲。
滑动浏览更多
在那样一个环境中,人的五感仿佛都被打开了,变得格外敏感。“就像每次走山路,你都不是单纯地在靠脚走路,是你的眼睛、头脑和脚一起,迈出了那一步步。”就算在雨林里穿梭奔跑,林妲和妹妹从来都不穿鞋,她说,这是因为她们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落脚点在哪里。“其实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能力,只是大家忘了,或是暂时没有这个机会。”
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还是对自然足够的尊重和信任。对李林妲来说,这也来自父亲的启发。小时候,家里进了一条蛇,父亲会告诉她们,不用害怕,如果是毒蛇,待在那别动,让它自己走。如果是还不知道怎么攻击人的小蛇,父亲就会直接用手接住它,“重要的是你的意念要干净,不能有恐惧、或想要伤害它们的那种情绪,因为他们其实感知得到。”万物有灵,在自然中的每一天,也在慢慢了解、熟悉着它们的脾性。
当然,受伤一定在所难免。最严重的一次,是为了摘树上的菠萝蜜。下树的时候,林妲没有站稳,直接抱着粗硬的树干滑了下来,整个身体、大腿和手臂都破了皮。但好了伤疤就忘了疼,“它阻拦不了我们继续探索。”
在与自然的互动和相互学习中,一个孩子的生命和世界观慢慢成型了。“自然会让我联想到我们之外的那个更广阔的宇宙,比如自然界中很多看不见,但同时构成了这个完整生态的东西。”在李林妲心中,自己和自然,乃至那个更大的世界,从来不是彼此割裂,而是浑然一体的。在雨林中的家,虽然看似与世隔绝,却是庞大生态链的一个缩影,“在其中,你可以看到各种类型的关系网络,弱肉强食、共生共赢,等等。”
如今,雨林里高耸的望天树和大叶榕亭亭如盖,随风摇曳。那些叫得出名字的花——无忧花、鼓槌石斛、地涌金莲、昙花,等等,总是最早带来关于季节的信号。曾在父亲手下一一被复活栽培的物种,在一日日的相处中,都与李林妲建立起了深厚难分的感情。最特别的还属兰花——你几乎不可能在其他地方看到如此丰富的兰花品种。林妲兰,是父亲专门为自己培育的一种杂交兰花;而万代兰,则是妹妹名字的由来。
无忧花
鼓槌石斛
林妲兰
万代兰
昙花
以上图片为Linda拍摄
这首《Back to You》,亦是NOWNESS全新原创系列《新世界》首支短片的灵感,作为该系列的发起人,Linda与同样来自云南的音乐制作人肖骏一起,将音乐作为媒介,为热带雨林植物多样化发声,用植物的视角,串起他们的创作表达。
在父母的影响下,从小,李林妲觉得,修复雨林就是自己的使命。但过程中,她直言,自己也经历过许多迷茫和自我怀疑的时刻。“我当然可以去继续保护父母一生致力于的那片雨林,但那样一个地方,能对这么大的地球产生多大的影响呢?”
慢慢地,她意识到,要改变的不是这片土地,真正出现问题的,其实是人心。
走上音乐道路的过程,就像源自生命的指引。疫情期间在家无聊,李林妲拿起了尤克里里,边弹边跟着哼唱起来。后来,不再满足既成的歌曲,她开始自己写歌、作曲。
在创作中,她寻找到了关照自然的一个新的切入点,“不是每个人都有时间和机缘,去那片山去看到、感受到人和自然的那种连接。但如果是一次艺术创作,它传播的范围往往更广,其他人感受到这股力量的机会也就更多。”
滑动浏览更多
父亲马悠也是一位音乐爱好者。三四岁时,在父亲的影响下,李林妲就会经常坐在钢琴面前,那时不会看谱,就凭着感觉弹奏。当一个个音符从手下自由流淌而出时,音乐已经成了她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
后来,打鼓、玩吉他,都靠自己摸索着来。雨林里,还有许多取材于自然的乐器,一串种子、一片叶子,都能奏出美妙的声音。虽然父亲从未教过自己音乐和弹奏,但他沉浸其中的模样,就是最好的老师。
《Back to You》这首歌,诞生于去年年底。就像她现在的日常那样——坐在钢琴的前弹着弹着,忽然,或许是某个音节,或许是一段记忆切片,又或许是一些最难以言说的情感忽然触发到了自己,灵感一下涌了进来,几乎是一气呵成地写完了它。
但如果要概括,李林妲说,自己所有的灵感,都来自于深爱的家人和自然。就像《Back to You》的结尾那句“Back to the universe and one”,其实来自于一起长大的妹妹。很小的时候,妹妹就常指着星空和她说,那里才是我们的家。
在雨林的成长经历,也影响着林妲对音乐的理解。在她这里,音乐,是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的产物。
雨林本身,就像一个大型的交响乐团,雨滴落在树叶上的嘀嗒声,风吹动树叶的簌簌声,甚至贴近一棵树的时候,都可以听到根茎里液体流动的声音。李林妲喜欢这样的探索。“每次你发现一种新的声音,就像发现一片新大陆那样,觉得又开心、又奇妙、又开阔。”
不同季节,还会有不同的限定款音乐。比如一到雨季,牛蛙就会发出此起彼伏的叫声。小时候,父亲还能通过聆听它们的叫声,知道哪只牛蛙跑掉了。
“每次我录demo,身边总会充斥着各种声音,鸟叫、蝉鸣、狗吠,什么声音都有,那样的氛围会给我一些新的灵感,及时融入歌曲的创作中去。”因此,在为《Back to You》编曲时,音乐人肖骏也在其中加入了许多自然的元素。
滑动浏览更多
李林妲始终坚信,“植物有自己的意识和情绪”,就像零下15度依旧盛放的红山茶,有着通过吸取养分提高自身体液浓度,从而降低冰点的智慧。这正是当下世界、社会、人类亟需认知的一种转变——跳出人类中心主义视角,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
滑动浏览更多
或许,你没有办法在林妲的音乐中听到任何师承。但这种不受定义和限制,却是她最独特的风格所在——没有来处,却自带归途。
在妈妈李旻果看来,林妲的音乐就像是直接从植物中提取出来的,有着上帝之手调出来的光合作用,在一花一世界的音符中给与人天然的治愈效果。抽象的乐声中,关于雨林的一幕幕,仿佛在眼前展开。
这种自成一派的风格,离不开成长过程中,父母给予的足够的爱和自由。
滑动浏览更多
小时候,李林妲只在学校上过一周的学。看到小小的孩子却要背负很重的课业,父亲当即做了一个决定,自己承担起孩子的教育。于是,李林妲的成长,就伴随着和母亲学习语文,还有和父亲跑实验室——从如何给一朵兰花授粉学起。相比知识,父亲对自己最重要的教育,是教自己学着如何去观察、感受这个世界,以及如何保护自己,但并非用一种攻击性的方式。
去巴萨罗那学习中医,也是来自父亲的影响。小时候,父亲不舒服的时候,林妲就会凭着感觉给他制药,“采我觉得我自己吃过、觉得可以吃的植物和水果,加上蜂蜜、松花粉,等等,他还真的敢吃下去”,李林妲笑说。但这背后,也是一家人一直以来,对自然所具的疗愈力量的深信。
现在,没有工作的时候,李林妲和母亲、妹妹仍生活在西双版纳深处的雨林中。那是她创作最好的场域,在那里,她不需要刻意寻找灵感,那些灵感和画面会自然地跑到她的脑海中,它们有时会落到画笔,有时则化为了一串串音符。但殊途同归,无论音乐、画画,还是中医,植物为她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分也力量,她也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守护更广阔的雨林。
就像走上音乐道路的过程,对于未来,李林妲仍希望继续听从生命的指引。“我不想去做什么具体的规划,而是让我追求的东西,带着我向前走。”这更像是一种信念。一颗种子,或许不会很快生根发芽,但永远不要低估它所蕴含的巨大能量。
歌曲: Back to You
制作人/编曲: 肖骏
词曲:李林妲
导演:沈晧南 制片人:肖耀辉
监制/形象: 廖赫 制片统筹:杨怡忱
摄影指导:快乐栋栋 CGI特效: 文雪 剪辑:年
平面摄影:蓝天Sky 化妆: Lee李化 发型:杨龙
撰文:咬咬 排版 :mi
原标题:《听,自然的和声》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