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2018高考学霸调查④|制胜法宝:刻苦、好心态、劳逸结合

澎湃新闻记者 徐笛薇 实习生 曾嘉 吕凡 彭小青
2018-08-10 08:42
来源:澎湃新闻
教育家 >
字号

2018年高考成绩发布后,很多人好奇学霸考生的“制胜法宝”是什么,他们有独特的学习习惯吗?他们的作息与普通考生一样吗?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对全国31个省份的60余名学霸考生发放了独家编制的问卷,并整理出了一份翔实的调查报告,试图展示他们真实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为其他的家长和考生们提供一些经验借鉴,也为高考改革的探索之路提供一些真实数据和案例的参考。

成熟的心态、勤奋的坚持、合理的规划

河北文科考生郭家萌告诉澎湃新闻,在高考前一刻,最重要的就是心态的调整。

“一般人都会紧张,那时候就要放空。”郭家萌坦言,自己并没有考虑高考和人生深层次的联系,一咬牙一拼命,只是希望对得起自己12年的时间,“做一件事情一定要把它做好”。

面对问卷中“对你来说,取得好成绩的最大原因”的提问,今年,超七成受访考生都选择了“心态稳定”、“持之以恒的努力”和“良好的学习氛围”;其次,“带着兴趣学”及“有清晰的学习计划和执行力”的要素紧随其后;而选择“智商因素”的,仅占25.93%。

面对高考压力,如何淡然处之,并保持成绩稳定?在学霸们看来,心态确实是具有决定性的关键因素。

河南理科考生朱笑寒接受采访时表示,高中期间的最大收获是对心态的正确认识,她在求学过程中经历了对心态的“不了解——被困扰——刻意忽略——正确认知”的过程。她相信勇气与实力:勇气就是哪怕跌倒100次,也要101次地站起来,实力就是要努力让自己的水平远在他人之上。

在老师们眼中,天津文科考生刘心悦和重庆文科考生项涵面对学习也拥有成熟的心态,并因此始终把控着学习的每一个环节。

项涵的班主任赵成梁介绍,项涵的成绩一直保持年级前三名。高三下学期,其它同学的普遍忧虑,她始终心态良好,很是“淡定”。这份心态正是项涵取得好成绩的“制胜法宝”。

而对于“上名校是靠实力还是运气”的疑问,调查显示,有55.56%的考生选择了“主要靠实力”,有29.63%选择了“实力与运气同样重要”。

班主任赵成梁也提到了项涵在学习上的刻苦和毅力。他介绍,高三时,项涵每天很早就来教室,很晚才离开,成绩一直在班上保持前三名。同样的,安徽理科考生方清源告诉澎湃新闻,这次取得好成绩,勤奋占到了主导位置,“至少占七成,天赋只是很小的部分”。而在湖南理科考生郑鈜壬看来,学习方法的第一要素就是勤奋,这贯穿了高中生活的主旋律。

另外,学霸们的高分关键词中还包含了“计划”和“兴趣”。

天津理科考生周言告诉澎湃新闻,自己通过不断摸索和总结制定出了一张高效学习的计划表,以此来对一天的学习进行规划,尽量按照既定计划去完成。

问卷调查也显示,“经常总结学习经验与教训”的学霸占了77.78%,近三成会按照每年、每学期、每月来规律地制定学习计划。

方清源坚持着这种自律。他会根据不同的复习阶段制定不同的学习安排,一个月左右就会重新规划时间安排表。“计划表由一开始的每半小时,再精确到十分钟,最后精确到每五分钟。

此外,重庆理科考生谢恩泽也曾表示,无论学习还是做事,脑海中都要形成一张规划表,不能漫无目的,“可以把要做的事情写下来时刻提醒自己,哪个时间段该做什么,只有抱有目的去学习,才能在完成后获得成就感。”

当然,学霸对于计划的执行力也不可小觑。来自上海的考生周天嘉在刚进入高一后的一段时间内曾一度迷上网络游戏,成绩从年级前20名一下子掉到了第130名,令他母亲惊讶和欣慰的是, “知道成绩的那天,他就把游戏删了”。

无独有偶,对谢恩泽来说,绝对的自律是此次高考成功的最大因素。老师冯晓瑜表示,私下的谢恩泽也爱打游戏看小说,但得到片刻的放松休息后,投入学习的他就像浑身充满电量一样,放下玩乐百分百投入。即使周末放学回家,谢恩泽也会严格规定自己放松休闲的时间。

而“喜欢有竞争生活”的河北省文科考生郭家萌则向澎湃新闻强调了“从兴趣出发,随心而动”是自己收获最后高分的“秘诀”。

“兴趣是最重要的,只要喜欢就会拼尽全力地做。有经验的老师会推荐一些传统的学习方法,但我其实没有刻意去模仿。”郭家萌说,“很多时候是凭着自己的兴趣和学习激情,一直往下闯。”

错题本的奥秘:主动思考,不断总结

回顾自己高中阶段的学习,每一名“学霸”都自己的学习方法,然而,殊途同归,落实到学习习惯的细节上,大部分学霸都提到了自己得益于不断归纳和总结。

广西理科考生曾楷徽表示,大量刷题的题海战术,是他高中阶段快速提高应试经验的主要方法之一。

曾楷徽在县级高中就读,教育资源相对而言不及城市的名校。因此,大量刷题就成了他开拓解题视野的重要渠道。升入高三年级前的暑假,他平均每天就要做一套理综试题,迅速提高了他对不同题型的解题能力。

但进入高三第一轮复习后,他突然发现,刷题效果大不如前了。基本掌握了各种题型的解题技巧后再刷题无非是相同题型的不断重复。因此,他调整了“战略”,改为总结刷题经验。

熟能生巧。在回收的问卷中,有半数的受访学霸会额外针对薄弱环节加强做题,也有25.93%持“尽量多多做题”的态度。不过,超七成学霸也表明,题海战术的效果因人而异。

江苏文科考生陈新就认为,最好的学习方法在于多思考,而不是一味地刷题。“刷题固然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总结,例如数学题在于纠错和反思,语文题在于归纳和整理。”

贵州考生燕鸿伟到了高三人他每个科目各有一本“错题本”。“无论是好题、错题、难题,还是重要的知识点,都记录在‘错题本’上,可以随时拿出来反复咀嚼。”

福建文科考生黄亦陈每晚晚自习前,都会花半小时总结差错,理顺知识点,之后才开始做题;湖南文科考生刘宇薇会耐心地把错题归纳好再遮住正确答案,来回做几遍,让答题思路越来越清晰;而浙江考生张楚衣的错题本整理得像一个百宝箱。

错题本和积累本也是来自天津的考生周言的法宝。周言的错题本不仅记录错题,更是警醒自己“细小的错误可能是一个知识点不熟练导致”,最重要的是从中归纳出个模型;积累本则主要用于语文、英语的素材积累。

她的同班同学王雨凡告诉澎湃新闻,“有一次老师提了一个问题,很多人都不会,只有周言完美回答出来了。老师还天天夸奖周言的笔记本,错题本跟印的一样。记得很整齐很详细,还会有自己的批注和思考。”

安徽理科考生方清源也是个善于思考与总结的高手。他告诉澎湃新闻,自己是那种能不做题就不做题的“懒”学生,在题量方面尽可能地“偷懒”,不过,摒弃题海战术后,最关键的就是“榨干”每一道题目。

他说,通过主动思考才能把知识的共性找出来,并灵活运用,甚至变为自己的思维模式,并且,经常总结提炼的最大好处在于能把知识网络化,帮助自己站在更高的层次上思考问题。“总结是一个把厚书读薄的过程,说要掌握这些知识,不仅在量上要取胜,而且也要质在求高。比如平时有好的思路时我都会及时记到本子上。而且,每个人都应有质疑精神,当然质疑要建立在扎实的学识基础之上。”

有午睡习惯的占到85.19%

不出意料,学霸念书很拼。据问卷统计,对于高三一年每天的学习时间(除上课时间,包括早晚自习),近四成受访学霸选择了4-6小时,近三成选择了6-8小时,选择8小时以上的有两成。

江西省理科考生傅林轲就有自己独特的时间分配法。他把每天的课余时间分成4个时段,一周28个学段,分段式进行学习。早上6点起来,中午午休,晚上在凌晨1点左右睡觉。

擅长学习不简单,善于休息也同样重要,足够的睡眠也是保证学习效率的一项前提。

贵州理科考生燕鸿伟告诉《贵阳都市报》,作息规律,对学习非常重要。他在高一高二时,晚上11点入睡,早上6点半起。进入高三,最晚不超过12点半入睡,早上也是6点半起,每天保证午休半小时。

当被问及“高考期间的睡眠状态”时,有74.07%的受访考生表示“能按计划轻松入睡”。而在高三,选择每晚12点左右入睡的占了大多数,为66.67%,其次为11点左右入睡,占了25.93%。此外,有午睡习惯的学霸占到85.19%。

福建省高考文科考生黄亦陈有个雷打不动的习惯,每天中午准时午休,放学回家从不看书复习,倒头就睡。她的爸爸向晋江新闻网介绍,女儿从小到大,一直都保持着很好的生活和学习节奏,每天中午她都要至少午休半小时,就算是大考在即,也不会改变。

江苏文科考生陈新也很看重休息时间。他该休息的时候自己不会学习,而是利用充足的睡眠保证第二天高质量的课程,尽量让学习和休息都得到了最大的保障。

河南文科考生勾艺霖学习效率也特别高。她从来不熬夜,睡眠比较充足,上课时精力充沛。浙江考生张楚衣的父亲也介绍,女儿高中三年作息也极为规律,从不开夜车,寝室熄灯她就睡觉。

然而,高强度复习压力下,仍有81.48%的受访学霸表示,在高三时偶尔出现过焦虑、紧张、烦躁、低落等负面情绪,但都“可以自我调节”。

贵州文科考生闵锐称,高一高二时并不觉得累,即使进入高三,也保持了12点前睡觉的习惯,“熬夜效率比较低下”。

她这样叙述自己每天的生活:7点起床,12点睡觉,除了复习,总结一天所学,还会做一些自己的事情,“累了我就听一些柔和清新的歌,放松一小会儿”。

(实习生 张宇 吴婕 金恬恬 梁海萍 李寅寅 倪雯丹 田中全 陈奕彤 陈宇凡 王小意 对本文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李敏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