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张氏四兰”:最后的大家闺秀,也是最早的新女性

2023-06-01 14:4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宋氏三姐妹”的故事总是被人津津乐道。不过在民国,还有声名显赫的“合肥四姐妹”。她们个个兰心蕙质,才华横溢,被称为最后的大家闺秀,也是最早的新女性。

张家子女合影。前排从左依次为张充和、张允和、

张元和、张兆和。后排从左依次为张宁和、张宇和、

张寅和、张宗和、张定和、张寰和

“谁娶了她们

都会幸福一辈子”

现代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九如巷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而他口中的“九如巷四才女”就是民国时期著名教育家张冀牖的四个女儿: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与张充和。

张家四姐妹

在中国新旧交替的时代,“男尊女卑”的思想依然盛行,尤其是像张家这样的大家族,没有儿子就是断了香火。四个女儿相继出生后,妻子陆英暗自落泪,婆婆更是唉声叹气,满脸的不高兴。但思想开明的张冀牖安慰妻子说:“女子和男子本就是平等的,相信我们的女儿将来一定会各具风采,不比男子差!”

四姐妹和父亲

在给女儿取名时,张冀牖拒绝用那些花花草草的名字,分别叫她们元和、允和、兆和以及充和。这四个名字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都带着“两条修长的腿”,寓意是,希望女儿们长大后可以走出闺房,看到更为广阔的世界。

张冀牖和儿子定和

不在乎性别,只关心子女成长的理念,在那个时代已经很超前了。尽管后来张冀牖相继有了六个儿子(张宗和、张寅和、张定和、张宇和、张寰和、张宁和),但他从未减少对女儿们的爱。长大后,女儿们的名气把同样出类拔萃的6个儿子都压了下去,他们因此才不为人所知罢了。

不干涉,不打扰,自由发挥

杨绛曾说:“好的教育不是被动受教、受到管教,而是启发学习的兴趣和自觉,在不知不觉中受教。”

张冀牖曾经为了让孩子们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举家搬到上海居住。在那个时期,上海是各界文化的引领之地,有着先进的文化,也有着不可抹煞的奢靡生活。

张充和的书画

这对于张冀牖而言绝对是不好的现象,哪怕家中再有钱,此风不可长。于是,他再次带着家人搬迁,这一次,全家定居到了苏州。

张冀牖在教育上始终张弛有度,亲力亲为。四个女儿从小就要学习古文、诗画、曲艺、琴棋、书法。为了让孩子们爱上读书,张冀牖还将家里的一楼和二楼都装修成书房,一间书房是他自己的,一间书房是妻子的,其他两间则是孩子们的。只要有空闲时间,他就带着仆人去逛书市,所以张家的藏书在整个苏州是数一数二的,简直就是一座小型图书馆。

四姐妹在家中下棋

虽然引导女儿们读书,也督促她们要刻苦努力,但决不允许她们透支自己。张家课堂都会规定上课时长,每节课55分钟,课间休息10分钟,哪怕孩子们流连于书本,也是不允许的,真正地让孩子们做到了劳逸结合,松弛有度。

业余时间,他们可以尽情地运动、唱歌和弹琴,发展不同的兴趣爱好。由于张冀牖喜欢昆曲,女儿们也受到其影响,对昆曲情有独钟。张冀牖就请昆曲演员尤彩云来教授她们学习昆曲。上课时,他就站在门外聆听,不出声发言。不干涉,不打断,是张冀牖教育理念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张允和饰演《牡丹亭·游园》中的春香

读书为四姐妹开启了智慧的大门,让她们发现了自己的本心,往后余生不管她们走多久、多远,遇到什么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终生大事,自己决定

张冀牖的开放式教育,让四姐妹各具特色与主见,在婚姻大事上就可见一斑。

张元和

张元和结婚时,已经32岁了,女性在这个岁数刚成婚在民国初期很难想象。在遇到顾传玠之前,她一直没有遇到心仪的对象,所以保持着单身,身边的亲朋好友都说,你真的该嫁人了,不然成了老姑娘。

她总是莞尔一笑,从不辩驳,有主见的她更明白,婚姻是不能将就的。张冀牖也从不催婚,让她自己去寻觅。之后与29岁的穷戏子顾传玠成婚。虽然张家极其富有,但婚礼仪式却很简单,在允和看来,结婚仪式并不重要,只要人对了就好。

张元和“下嫁”的字眼瞬间传播在众人口中,成了许久的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她并不在意这些,她只是在乎两个人可以在一起。

不过,她晚婚也与另外一个人有直接关系,她就是凌海霞,一个比张元和大15岁的女子,当时在张冀牖创办的乐益女子中学当舍监。

张元和与凌海霞

凌海霞始终秉承着男人都不靠谱的理念,终身未嫁,而对于见到的张元和,看着这样一个清雅脱俗的少女,她萌生想照顾她一辈子的念头。也因此勾起了很多事情。先是因为凌海霞的举动引起了当时作为继母的不满,辞退了凌海霞。而她没有反抗,竟耗资自己办了一所中学:海霞中学,并因为管理严苛,成绩还挺不错。

张元和在面临毕业择业的时候,凌海霞趁机让元和在她的学校任教。在元和任教的几年中,凌海霞从不让男子亲近,对张的疼爱远超过了闺蜜的尺度,这让元和一度受不了,最终找了一个理由辞退了工作,回到了原籍,并在一次纪念汤显祖周年华诞的活动中,遇到了顾传玠。

张兆和与沈从文

三女张兆和的婚姻爱情故事,相信很多人都有所耳闻。张兆和是典型的职业女性,大学毕业后担任老师和编辑,从上世纪40代初,陆续发表作品。她的丈夫,就是鼎鼎有名的大作家沈从文。

当时兆和正在中国公学读书,身后有许多追求者,张家女儿们就把他们编成了“青蛙1号”、“青蛙2号”、“青蛙3号”,沈从文也是众多“青蛙”中的一员,二姐允和曾笑沈从文说他大概只能排为“癞蛤蟆第13号”了。

好女怕男缠,沈从文多年坚持写情书慢慢融化了看不上他的张兆和,不过这当中也少不了胡适的撮合。返回青岛任教的沈从文写信给张兆和问其父亲对这件婚事的意见,他说:如爸爸同意,就早点让我知道,让我这个乡下人喝杯甜酒吧。张父思想开朗,自然不持异议。在得到父亲明确意见后,张兆和拍发电报给沈从文,电报上说: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在度过了几年幸福婚姻生活之后,张兆和与沈从文的婚姻也落入了俗套。张兆和在刚刚生下长子龙朱不久,就得知了沈从文与高青之的事情。但也因为这长达8年的暧昧关系,让沈从文写出了《边城》。直到高青之结婚,这段婚外恋才正式画上句号,但张兆和对丈夫的出轨一直无法释怀,直到沈从文去世才慢慢看开。

二女儿张允和,最终嫁给了上海光华大学历史系的老师与历史编辑周有光;四女儿张充和被称为“全才”,她工诗词、擅书法、通音律、精丹青。章士钊把她誉为现代才女蔡文姬,戏剧家焦菊隐称她为当代李清照,其丈夫是著名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

张允和与周有光

张充和与傅汉思

到了晚年,张充和先后在哈佛、耶鲁等20多所国际名校任教,主要传授昆曲和书法。

晚年张充和

四姐妹,四种不同的人生,她们嫁的人也各不相同,每个人都活到了90岁以上,张允和更是直到2015年才去世,享年101岁,其丈夫周先生活到了112岁。

九如巷之所以能走出四位华丽淑雅的女子,并不是历史偶然的巧合,而是因为她们拥有一位伟大的父亲。

父母的智慧和开明的教育,才是一个孩子最顶级的财富。真正优秀的父母,都是子女生命中的贵人,他们的指引、尊重和理解,是孩子成长道路中最好的养料,足以让他们自在生长直至成为参天大树。

合肥四姐妹,民国最后的大家闺秀

撰文 | Jane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