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又一年“新一线榜单”,不再关注城市排名
又一年六一,很难不去回忆去年此时的经历。城市复苏,究竟走到了哪一步?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回答。
经历休眠、蛰伏、出击,城市注定在不断变化,也需要更多维的视角和更长期的观察。
本周,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发布《2023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除了依然稳住前四的北上广深之外,最新的15座新一线城市依次是:成都、重庆、杭州、武汉、苏州、西安、南京、长沙、天津、郑州、东莞、青岛、昆明、宁波、合肥。
相比上一年,昆明重新回归新一线,替代了此前攀升较快的佛山;
过去几年受疫情冲击比较大的武汉,排名回到了它该有的位置;
曾经的新一线城市包括沈阳、无锡等则进入了二线城市的系列;
来自北方的城市在榜单里仅占四席。
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主编沈从乐表示,从所有城市8年的排名变化中足以看出,目前新一线城市的格局已趋于稳定,新一线尾部与二线的头部城市仍发生了大量交互,但排名20名之后的城市大多处于剧烈的变动期。
知城小程序已上线的“城市经济活力恢复动态监测”的模块,“通过包含商业、旅游、娱乐、出行等多维度数据,可以更高频地观测城市的变化。也希望通过类似的城市数据研究引用,为大家提供更多有远见的想法。”
十年 “新一线”
2013年,《第一财经周刊》(现《第一财经》YiMagazine)首创“新一线城市”概念,以城市中的商业魅力和线上数据所反映出的人口活力来重新评估城市;10年后的今天,这份每年更新的《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已经推了8年,并成为中国城市数据研究领域中被广泛引用的一套城市分级体系。
而纵观中国商业这十年间的变迁史,很多事情以难以预料的速度增长着,例如:
2010年星巴克在全国门店数量是400余家,70%在北上广深;今天,它的门店数是6000+,但它在中国的规模,已经被9000+的瑞幸所超越;
2013年优衣库在全国的门店是207家;现在它的门店规模是10年前的近乎5倍,进入了190个城市;
这10年里,城市商业空间激增,综合式购物中心替代了传统百货和商业街,并迅速演化成“公园式”、“街区式”等各种形态的综合体。
全国整体商业水平正在抬升,这得益于一线头部品牌,以及因互联网而去中心化的城市生活方式,通过线下及社交媒体复制、蔓延到下线城市。
回归
与之改变的还有年轻人对城市的选择。一线城市不再构成对年轻人的绝对吸引,这背后除了相对安逸的生活环境外,还有新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的产业发展与新就业机会的提升。
这份跨越了8年的城市榜单,似乎一直在提醒着我们:中国城市级差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梯度结构,它是复杂而立体的;而几乎每年都会涌现出的新“网红城市”又在证明,人们对城市的综合体感又是感性的——这让看起来已然固化的城市级差在一定程度上消解。
榜单和数据,又岂是衡量一座城市的唯一标准呢?
与此同时,我们应当警惕:埋头向前的成长可能倒推了传统的建筑和肌理,将城市活力集中在新筑的大盒子里,让城市忘却了原先的包容性与在地性;忘却了城市与乡村与自然之间的共生问题……尽管这些未必有明确的黑白对错,但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大多是顺应时代潮流而留下的选择。
每座城市都有它的山水和市民,有它的历史渊源与传统根基,有它与周围独特的关系,也有本就属于它的性格与气质。无论地域,无论规模,它应当成为它自己。那样的城市,才是我们真正想要认识、感知、深入、共情的城市。
附1:2023年城市魅力商业榜完整排名长图
附2:城市经济活力恢复动态监测小程序
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联合多家数据伙伴推出了“城市经济活力恢复动态监测”工具,统计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自疫情开始每月及重要节假日期间,多个数据较2019年同时段的恢复百分比,包括主要商圈客流、酒店门票预定、电影市场表现、客运航班运营、城市间跨城流动和夜间出行的恢复情况。
原标题:《又一年“新一线榜单”,不再关注城市排名》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