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历史文化】古蜀漆乡什邡‖刘灿

2023-05-31 14:5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本文 载《巴蜀史志》2023年第1期

古蜀漆乡什邡

刘 灿

什邡,古蜀方国的天上人间。 5000年前,一支古蜀部落从岷江上游营盘山出发,翻越龙门山,一路向南走出高景关。先民们凭着自己的智识,在水草丰茂、林木葱茏的河谷岸边、平畴旷野 “逐水而居”,驻足什邡桂圆桥,辗转广汉三星堆,聚落在成都金沙。

古老的什邡,作为人类文明演进节点上的重要端口和承载,古蜀文明早期崛起的脉络清晰独特,源远流长。其间还有一个古老的文化基因里抹不去什邡的名号,它就是漆艺。

漆器蜚声海外

在中国传统艺术中,能够单独以某种材料为主体,创作历程可以贯穿几千年的艺术门类并不多,而漆艺算是其中一个。

中国漆艺是“一脚站在过去,一脚站在未来”的艺术板块,有历史,有未来,也有市场。

早在 8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原始人惊奇地发现,用漆树上割取的天然汁液(生漆,古人叫大漆)涂在木制器物表面,能带来一层经久不朽的保护膜。漆器,就此诞生。

大漆又名天然漆,来自原始森林和自然漆树中,是割开漆树树皮,从韧皮内流出的一种白色黏性乳液,具有防腐蚀、耐强酸、耐强碱、防潮、绝缘、耐高温、抗菌性强等特点,素以中国古代农业“三大宝”(树割漆、蚕吐丝、蜂做蜜)誉名。从 8000年前的萧山跨湖桥漆弓, 7000年前的余姚河姆渡漆碗,战国至西汉的漆器,到往后的唐、宋、元、明、清,大漆在中华文明各个历史阶段的文化语境中都有驻足,漆艺留下的完整发展脉络,包含了不同时代的艺术表达。

据史籍记载:“漆之为用也,始於书竹简,而舜作食器,黑漆之,禹作祭器,黑漆其外,朱画其内。”《庄子·人世间》也有“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的记载。

漆器,是中国古代在工艺及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中国,是世界漆文化的发祥地。虽然欧洲人把漆器叫做“ Japan”(日本),把瓷器叫做“ China”(中国),但实际上漆器和瓷器都起源于中国。

因四川盛产漆器的主要原料大漆和朱砂,给漆器工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在三星堆遗址中就发现有漆器的残痕,其中,大漆还被当作金面罩和青铜头像的黏合剂,表明古蜀先民已熟练掌握割漆、大漆加工、制胎和上漆等工艺技术。商末周初,随着古蜀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往西南移向郫县、成都,使这两个地方的髹漆业接踵发展兴盛起来。进入战国时期以后,成都生产的漆器,占据了国内漆器市场的很大份额,形成了成都—郫县—广汉城北鼎足而立的中国髹漆业中心和以这三大中心为支撑点的“世界漆器生产中心”。由战国至秦汉,成都享有了“中国漆艺之都”的美誉。

秦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成都地区是最早走向繁荣的城市之一,秦王朝在成都城东设有“东工”。这是一个受朝廷和地方政府双重管辖的大型官营作坊,主要按照朝廷下达的指标生产各种铜、铁、陶、漆等制品。汉承秦制,也在当时成都城西郊外设立由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的官营手工业作坊,称为“西工”。《汉书·地理志》载,西汉在全国 8个郡设有工官,其中蜀郡、广汉郡是以生产贵重漆器著称的地方,专事提供皇室享用的御用品。大量署有“蜀郡工官”(西汉时成都、郫县皆属蜀郡)和“广汉郡工官”的漆器行销华夏。《史记》中描绘了当时漆器生产的盛况:“木器髹者千枚”“漆千斗”。扬雄《蜀都赋》中亦称:“雕镂器,百伎千工。”

秦汉时期,成都郡和广汉郡的漆器生产以国家为后盾,财力、物力雄厚,不计成本,因而聚集起一大批技艺高超的工匠,也开启了我国早期漆器生产的繁荣时期。

从西汉起什邡就属于以成都为核心的经贸区范畴,盛产漆、盐、茶,是川西平原的“望县”。两汉时期,成都、郫县和广汉城北什邡所产的漆器已独步天下,蜚声海外。

1993年 4月,考古人员首次在什邡元石镇马井粮站附近的基建工地,发掘出两座川西地区少见的秦汉大型木椁墓。两座墓共出土铜器、陶器、漆器、木器等器物 58件。此次发掘中最有特色和价值的是 3件漆器和 9件木器,其中墓 1和墓 2各有一大漆盆,直径分别为 48厘米和 46厘米,均为红底黑彩。一件内外均绘有多层勾连圆点纹连续图案,图案规整秀丽,时代特色明显。另一件则为手绘三鱼白虎纹饰,造型生动自然,线条优美流畅,装饰性极强。三条鱼环盆一周,中绘飞腾状白虎。此虎保留着早期凤鸟造型的特点,是一种鸟虎合一的过渡型变体造型。这两件漆器形大,制作精,美观实用,堪称当时漆器中的精品。另外墓 2还出土了一个外髹黑漆内饰朱彩的圆形漆奁,为我们进一步研究秦汉时期四川和什邡的人文历史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文物资料。

公元 1至 2世纪,横跨欧亚非三个大洲的罗马帝国迎来了盛世年华,谷物、酒、羊毛、麻、织物、玻璃器皿等食物和原料,已不能满足罗马贵族和富人们的生活需要,他们四处寻求来自东方的高档工艺品和奢侈品,而中国的丝绸、漆器等便成为罗马帝国各大市场上颇受欢迎的高档商品,特别是精美的漆器价值不菲,令罗马贵族和富商们争相求取,其中相当部分漆器来自成都地区。

土漆源自什邡

那么,三星堆、金沙遗址和“东工”“西工”“广汉郡”漆器生产的主要原料——土漆又来自何处呢?

据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先秦史学研究员段渝先生考证:“当源自与广汉毗邻的什邡。从今茂县南界牛心山发源的洛水,向南贯穿什邡、广汉,使这两个县自远古时代起就山水相依,紧密相连。”据《汉书》载 :“高帝六年,分置广汉郡,统县十二,有广汉、什邡、雒……”

《史记》《汉书》等文献上称什邡为“什方”,或“汁方”,著名民族史学家任乃强先生考证两汉时的“汁方”是一个民族部落的音译,它就在今天的什邡。“汁”义为原始的“漆”字。“缘古七字与十字极相似,作十与叶,像割漆树取汁之形……隶变乃作七与十”。何谓“漆”?中国古代对“漆”字定义很早,东汉许慎撰写的中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中就对“桼”字释曰:“桼,木汁也,可以髹物,从木象形。桼如水滴而下也。”“今字作漆而桼废矣。”原来“漆”字本意在古代谓之漆水。漆树主要生长在山区,而什邡“山地多漆树 ,其人盖即割漆之发明者与推广髹漆之法者,故被称为汁方……汁液之汁,正可说明是保存取漆之原义”。“汁方”也就是“漆方”。据任乃强先生推断,“汁方”同古蜀族一样,是同时在龙门山脉地区发展起来的。不过蜀族开辟成都平原早,崛起强大得也早,而“汁方”开垦绵雒平原收功很晚,直到李冰导洛后才成为“沃壤”。所以,直至秦灭蜀以前,“汁方”都是从属于蜀国的部落。

由此看来,在整个商周时期,“汁方”都是以割漆与髹漆作为主要文化特征的部落。“汁邡”疑为发明用漆的部落。诚如任乃强先生所识:“‘汁方’发明了割漆,即以漆业行商华夏。彼称为‘汁方’,与蜀族之以蚕丝行商而被称为‘蜀方’是一样。显然,处于三星堆文明时期的‘汁方’部落是古蜀国民族大家庭成员之一,其地所产的生漆当首先供给古蜀国发达的手工业之需;然后剩余产品才有可能或才会被允许同蜀之蚕丝一道,北上中原,与殷商进行交通。与此同时,‘汁方’部落的大批髹漆好手随着‘汁方’之漆一道,进入三星堆手工作坊,参与手工艺品的制作,承担髹漆关键工序工作并培训蜀族漆工。”由此说来,居于广汉城北受广汉郡管辖的什邡、雒县,是一个生产制造重要漆器的地方,其制作工艺在两汉时期就已经名扬海内外,而其所用的土漆就出产自什邡山区的漆树林。

就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雕花漆木器来说,它以木为胎,外髹土漆,木胎上还雕有镂孔,器表饰着雅致的图纹。据文物修复工作者对三星堆金面罩与铜头像(出土前,二者原是黏合在一起的)之间的“一层极薄的呈枣红色的硬壳”进行红外线光谱仪测试的分析,“金面罩粘贴到铜头像上是用‘中国漆’之类的树脂作为粘合剂的”。由此可见,三星堆时期的古蜀人已经熟练掌握了制漆用漆工艺。

三星堆遗址距今 4800年至 3100年左右,是在西南地区发现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而什邡桂圆桥遗址被发掘后,专家们认为,该遗址最早可追溯到 5000年前,早于三星堆一期文化和宝墩文化,是目前成都平原上出土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桂圆桥遗址发掘揭示了三星堆一期、宝墩文化的来源,形成了成都平原新石器晚期文化到古蜀文化的发展序列。什邡境内相继还发现有介于桂圆桥遗址一期与三星堆遗址一期之间的文化遗存——什邡静安遗址和什邡星星村遗址。这些遗存说明桂圆桥一期时,人们从山区进入平原后,在到达三星堆之前的主要活动区域集中在什邡地区。

由此可知,用于金面罩和青铜头像上的粘合土漆,当来自“汁方”部落,是“汁方”漆农或漆工带进三星堆的。而以土漆作金属品的粘合剂,在殷商时代的古蜀国甚或中国当属一大发明。这个发明是“汁方”工匠和古蜀工匠在发达的髹漆业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是长期丰富的髹漆技术应用经验的积累。

什邡先民们发明割漆和髹漆,为什邡赢得了“漆乡”这张古老而璀璨的地标名片,给什邡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漆树浑身是宝

漆树属落叶乔木,成年树种高达 20米,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5月至 6月盛开锥形花序,娇艳秀美,入秋后漆叶由淡黄变得透红,与漫山树林相映成趣,宛如色彩斑斓的彩林画卷,让人赏心悦目。什邡西北的山区乡镇,位于龙门山中段,四季分明,空气清新,森林覆盖率 90%以上,林相结构层次分明,其间有大量的原生漆树。其中海拔 2100― 3000米的上、中环山多生长大木漆;海拔 800― 2100米的中、下环山多生长小木漆。据《什邡县志》林业志和相关资料记载:解放初期,什邡山区有漆树 15150株, 1951年全县产漆为 8400斤, 1955年商业部门即收购土漆 9400斤, 1956年增加到 12900斤。 1982年,又陆续引进良种漆树;到 1983年,全县共有漆树 53万余株,其中成片的 381亩。据林业部门最新统计, 2021年底,什邡市山区有漆树面积 25.36公顷,且该区域属于可活动范围,具备成片采割的条件。据古籍记载和实地考证,什邡蓥华镇石门村就有以漆树命名的老地名“漆树沟”。漆树沟一带尚有大量的大木漆树和小木漆树,在小煤窑兴起以前,漆业是山区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漆农的家庭条件也是当地最殷实的。

生漆的质量,主要取决于漆树所生长的环境、土质及开割的方法和采集生漆的时间。什邡山区割出来的生漆漆性稳定,油面饱满,光亮如镜,是业界公认品质最好的生漆。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什邡蓥华集市每遇逢场生漆交易均有千斤以上。 20世纪 60— 80年代,生漆为国家二类战备物资,由县土产公司统一管控。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五光十色的人工合成漆成为漆的主流。化工漆虽然在无毒、耐久、抗酸碱等方面不敌大漆,但随着工业化发展,传统髹漆艺术日渐式微,就连与之相关的“髹”字,也成了生僻字,令人扼腕叹息。

漆树浑身是宝,它有一个肾形的核果,其中含有大量的油脂,可以用来榨油食用,山区百姓玉米馍香甜可口的秘籍就是用“漆米子”油煎出来的;漆油冷却后容易固化,因此又称漆蜡,可用于肥皂、甘油、蜡烛、上光蜡、化妆品的生产。但近年来,由于市场缺少了与生漆相关的加工产业,运用性产业不能全面形成经济支撑,什邡山区的漆树没有能够继续体现其应有的经济价值。

当前,全国很多地方都已宣布他们的漆艺宣传战略,利用属地资源条件努力打造漆艺在当地品牌。比如,湖北荆州的大漆产业基地、广东的漆艺艺术小镇、厦门的红顶艺术区、福州的中国漆都、贵州大方的“中国漆器之乡”、四川筠连的“国漆之都”等文创策划和设想纷纷亮相,而作为古蜀漆乡的什邡,漆树沉隐江湖“养在深闺”,千百年来默默地在什邡山区生长着。今天,我们完全可以把发展大漆产业作为培育地方特色经济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抓手,创新思路,大胆探索,力争走出一条以传统漆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的发展新路子。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刘 灿(什邡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