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从神圣之草到致病恶魔,了解越深,越该远离

2023-05-31 19:0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在美洲休伦族印第安原住民中,有这样一则关于烟草的古老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土地贫瘠,人们常常食不果腹。伟大的神灵派来一位女神拯救人类。她探访世界各地,所到之处右手触及的地方长出土豆,左手摸到的土地长出玉米,而她曾经坐过的地方,就会长出烟草。”

有关烟草的传说在各个印第安人部落当中还有很多,烟草被他们当做神圣之草。在宗教仪式中,通过焚烧烟草将虔诚的祈祷传递给造物主;在生病时,作为良药,为患者减轻病症,祈求平安;在友人来到时,作为礼物表达欢迎以及最崇高的敬意。

在哥伦布第一次到达美洲大陆后,烟草逐渐走向欧洲和全世界。

烟草种植园 | Wikimedia Commons

尽管烟草最初的用途是通过焚烧,使人能与神灵进行沟通,但当它拥有更多的受众,吸烟就成为了烟草的主要使用方式。因为它的成瘾性,全球烟民数量极其庞大。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截至2020年,全世界有36.7%的男性吸烟,7.8%的女性吸烟,共占全世界总人口的22.3%。在全球13亿吸烟者中,超过80%来自中低收入国家。在那些本不富裕的家庭中,烟草挤占了基本生活开销的一部分,又因为它的成瘾性,这种消费模式很难改变。而吸烟对于身体带来的伤害有可能造成家庭收入降低、医疗支出增加,无疑是雪上加霜,进一步加重贫穷。

欲罢不能的成瘾性

香烟的烟雾中含有超过7000种化学物质,其中之一的尼古丁正是让人欲罢不能的元凶。平均下来,吸烟者从每根香烟中可以获得1~2毫克的尼古丁。吸烟时,血液中的尼古丁可在10秒钟内达到峰值,其中一部分到达肾上腺,刺激肾上腺素的分泌。肾上腺素增多导致血压上升、呼吸和心跳频率增加,血管收缩,人变得更加警醒。尼古丁还可以跨越血脑屏障进入大脑,它与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乙酰胆碱具有结构相似性,因此能够与部分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作用于多巴胺神经元,诱导“快乐激素”多巴胺的大量释放,激活大脑中的奖赏机制。

尼古丁成瘾机制 | 参考文献[5],作者汉化

一般吸烟者一根烟大约可以吸上10口,假如一个人1天抽1包烟(20根),那么大脑每天就会受到200次尼古丁的冲击。

愉悦背后的伤害

吸烟在带来这种短暂愉悦的同时,对身体的每个器官都带来了伤害。每年全世界因吸烟死亡的人口总数超过820万,其中超过700万是烟草的直接使用者,而120万是暴露在二手烟中的非吸烟者。烟草的烟雾中含有的致癌物至少有69种,它将患肺癌的风险提高了5~10倍。吸烟与80~90%的肺癌相关,还与口腔癌、咽癌、喉癌、食道癌、胃癌等多种癌症相关。除了恶性肿瘤,吸烟还会导致包括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肺部疾病,增加包括中风、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除了对健康带来的巨大危害,每年吸烟带来的经济花销高达1.4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每年GDP的1.8%,而这一花销的40%发生在发展中国家,为这些国家带来了很大的经济负担。因此,全世界各个国家都在竭力控制烟草的使用。

对吸烟说不

由世界卫生组织主持谈判的《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在2003年5月21日通过,并于2005年开始生效,目前已经有180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到其中。公约中明确了各缔约国的义务,其中就包括通过增加烟草税降低烟草的需求;在公共场所禁烟;确保在烟草制品的包装上带有大面积的说明烟草有害后果的健康警示语和信息;禁止烟草广告。

但对于吸烟者个人而言,想对吸烟说不,的确不易。这就要回到尼古丁的作用机制上,它为吸烟者带来快速却短暂的愉悦,为了维持住这美妙的瞬间,吸烟者就会不停地吸烟,产生尼古丁依赖。一旦身体习惯了尼古丁的存在,突然长时间不吸,身体就会出现易怒、抑郁、焦虑、专注力下降、睡眠质量不佳等戒断症状,这些症状可能在吸完最后一根烟的几个小时之内出现,迫使吸烟者很快复吸。

为了缓解严重的戒断症状,目前临床上有包括尼古丁替代疗法和非尼古丁类戒烟药可以使用。尼古丁替代疗法是通过经皮贴片、喷雾、口香糖或是糖果,让血流缓慢地吸收少量的尼古丁,从而抑制住戒烟者吸烟的冲动。非尼古丁类戒烟药物安非他酮可以抑制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同时刺激它们的分泌,使大脑内多巴胺水平增加,缓解戒断症状。另一种酒石酸伐尼克兰可以激活特定类型的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从而阻断尼古丁与该受体的结合,达到戒烟的效果。研究表明,这些药物单独或联合使用都可以有效地帮助戒烟者戒除烟瘾。

酒石酸伐尼克兰戒烟机制 | 参考文献[7],作者汉化

但目前研究发现,药物替代治疗结合行为咨询疗法才是最为行之有效的戒烟办法。在行为咨询疗法中,咨询师帮助患者找到吸烟的诱因、教会他们如何在压力和诱因存在的情况下如何处理并预防复吸的发生,从而提高戒烟的成功率。

根据WHO于2021年发表的第四版《2000-2025年全球烟草使用流行趋势报告》中的数据显示,全球的吸烟人口已经从2000年的13.7亿降到2020年的13亿,预计在2025年会继续降至12.7亿。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按照世卫组织区域划分来看,包括众多低、中收入国家的非洲、东地中海区域和西太平洋区域的男性吸烟者数目会在2025年前持续上升。这可能与这些地区的人口增长、收入增加、对烟草的负担能力增加以及相对宽松的控烟手段有关。因此,若想实现减少烟草使用的全球目标,必须在全球范围内加强烟草控制措施,并扩大戒烟服务的规模。

烟草使用量变化 | 参考文献[10],作者汉化

随着通讯和网络的普及,戒烟热线、短信、网络服务、手机软件和社交媒体这些新兴的方式对于年轻人们尤其受用,它们也跨越地理上的障碍,降低了获得戒烟相关信息和支持的门槛,使得那些本因无法负担得起上述治疗费用而对戒烟望而却步的潜在戒烟者同样可以获益。在一些戒烟app中,用户们可以通过打卡、对自己的戒烟进程以及健康状况进行可视化的追踪,同时与一起戒烟的小伙伴们的交流讨论,彼此督促,让痛苦的戒烟过程不再孤单。世卫组织全球戒烟投资论证文件中表明,每年人均投资1.68美元用于包括简短建议、全国免费戒烟热线和基于短信的戒烟支持的循证戒烟干预措施,就可帮助1.52亿烟草使用者在2030年前成功戒烟。

经过近20年的努力,目前对于全球传统烟草使用的控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随着技术的发展,新型和新兴的尼古丁和烟草制品的种类迅猛增加,比如电子烟,数千种口味的电子烟对儿童和年轻人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打着“更安全”标签的替代品并非无害,其中一些同样因为含有尼古丁而对身体产生危害,正因此,在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的全球烟草流行报告当中提出对电子烟应加强监管和检测。

当下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中,我们难免会紧张、焦虑,尽管烟草能为人们带来短暂的愉悦和放松,疾病和痛苦也随之而来。然而,我们也有更加健康和积极的方式来应对压力,比如户外运动、阅读、音乐、旅游,亦或是约上三五好友聊聊天,都可以为我们带来更加长效、健康的快乐。

参考文献

[1]https://www.afro.who.int/sites/default/files/2017-09/Chapter%2032.%20The%20history%20of%20tobacco.pdf

[2]https://keepitsacred.itcmi.org/tobacco-and-tradition/traditional-tobacco-use/

[3]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tobacco

[4]https://nida.nih.gov/publications/research-reports/tobacco-nicotine-e-cigarettes/introduction

[5]https://www.tobaccofreeyork.com/vaping-and-electronic-cigarettes

[6]https://fctc.who.int/zh/publications/m/item/the-who-framework-convention-on-tobacco-control-an-overview

[7]https://www.cdc.gov/tobacco/campaign/tips/quit-smoking/quit-smoking-medications/how-quit-smoking-medicines-work/index.html

[8]世卫组织2021年全球烟草流行报告

[9]WHO global report on trends in prevalence of tobacco use 2000-2025, fourth edition

[10]https://tobaccoatlas.org/challenges/prevalence/

[11https://www.who.int/zh/news/item/16-11-2021-tobacco-use-falling-who-urges-countries-to-invest-in-helping-more-people-to-quit-tobacco

作者:郭怿暄

编辑:悲催的铊宝宝

题图来源:pixabay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