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80后作家朱婧:在小说里如何理解和发现“母亲”
继2019年的《臂若檐滴》之后,80后作家朱婧的又一本小说集《猫选中的人》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在11篇短篇小说里,朱婧创造了一个有亲缘性的女性族群,她们大多性格温和,工作体面,是日常生活中没有攻击性的“好女孩”。在可以预判的人生长旅中,她们逐渐失去了自己的名字,成为孩子的母亲,或者丈夫的妻子,成为了“不被看见”的女性。
5月27日,朱婧与作家鲁敏、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平做客先锋书店,从朱婧写于近年的新作出发,畅谈生活,畅谈写作,畅谈文学带给我们的疗愈。
小说集《猫选中的人》
进入家庭生活后,开始真正理解何谓“母亲”
朱婧的小说关注家庭中的亲密关系。在何平看来,朱婧对世界和小说的理解有特别固执的一面:“她反思个人、家庭、社会,有自己的基本信仰。但在小说中,她以平静和克制的叙事,简净的选词造句,隐含态度和力量,可以说是一种‘非暴力’的不合作。”
他尤其喜欢小说集的第一篇《危险的妻子》,女主的日常生活转场在厨房、客厅、餐厅之间,这些女性的家庭工作现场深潜着私人的、隐秘的和微观的精神世界。
“朱婧能以‘淡’的方式抓住生活。”鲁敏用“淡”来形容她对朱婧小说的感受,“日常生活非常难写,写作者很可能追求一种戏剧性的写作方式,批评界也往往会去寻找历史感、命运感。但朱婧对日常生活有非常勇敢的呈现,在物质化的细节里呈现出穿刺痛感。”
“我写的是我关心的人与事:家庭、女性、亲密关系,其中尤为在意的主题,就是如何理解和发现‘母亲’。”朱婧说,早年的青春文学写作,更多是基于一种对生活和情感的想象,但是进入家庭生活后,她开始真正理解何谓“母亲”,“在小说里,我试图通过回忆和文字为母亲未被看见的时刻赋形,也是为自己的生活解惑和逐渐坦然的过程。”
5月27日,朱婧(中)与作家鲁敏(右)、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平做客先锋书店。摄影 葛毓宸
在小说里写下那些难以放下的失去
何平注意到,朱婧的小说反复写到失去、告别和死亡。如果让他用一个词形容,那就是“丧失”。
“丧失是文学的母题,也是生而为人重要的母题。”鲁敏说,每个人自出生后不断成长,这个过程恰伴随着丧失——丧失纯真,丧失对真诚的依赖,丧失对亲密的信任。
在她看来,朱婧的特别在于她写了非戏剧化的丧失:“就像小虫子咬着生命,每个人生下来可能圆满,但随着成长浑身是洞。大家都有洞,好像就没什么好说的,但朱婧弃而不舍地,甚至在不同小说中反复、执着地书写那些难以描述的小洞。作为同行,我还是非常佩服她这种执着的勇气。”
朱婧回应,她小说的重要主题确实是“失去”,她想尝试把那些难以放下的失去在小说里写出来。她也找到了一些亲缘性的文学老师,比如法国作家、批评家菲利普•福雷斯特。福雷斯特原本一直做文学研究,四岁小女儿的夭折成为他难以跨越的伤痛,于是他开始写小说,并把个人的经验与他人的经验联系在一起,由此获得更深的理解甚至疗愈。
朱婧也是如此。她说,“失去”作为主题的意味在于失去不是一瞬间的事情,不仅停留在失去发生的那一刻,失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希望其中的暧昧和难以言说被文学澄清和照亮。”
朱婧与读者们。摄影 葛毓宸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