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锐评 | 邹明洋:《花束般的恋爱》:爱情的自然与非自然死亡

2023-05-30 12:0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花束般的恋爱》:爱情的自然与非自然死亡

邹明洋

【摘要】:2021年电影《花束般的恋爱》在中国上映后便取得巨大反响,其采用编年体叙述模式,将一对情侣从相恋到相离的细节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引发人们关于爱情的永恒性、短暂性与对其维系的深思。导演以第三人称视角,探讨了下一代自恋式恋爱模式的局限性,冷峻客观地叙述了自己对理想爱情的见解。

【关键词】: 都市恋爱;日本电影;孤独;爱情;灵魂伴侣;隔阂

《花束般的恋爱》海报(图片来自互联网)

《花束般的恋爱》,叙述了一个俗套又不那么俗套的爱情叙事。俗套在于,影片讲述的爱情情节并没有不落窠臼,打破传统爱情片的藩篱:从互相觉得对方就是命中注定的灵魂伴侣,到逐渐厌倦,矛盾激化,最终放手,似乎大部分破碎的爱情都是这样的开端与结局。但不俗套又在于,电影中二人爱情的结束,没有激烈的争吵,没有父母的阻拦,没有第三者的插足,没有天灾与意外,而是双方一同默契的放手。一切是那么理所应当又出人意料。导演坂元裕二采用“编年体”的叙事模式,将这对恋人五年间的恋爱经历平铺直叙地展现出来。但他没有把故事写成流水账,而是通过高超的编剧技巧和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把不那么跌宕起伏到爱情故事编织得扣人心弦。从新海诚成为第二个宫崎骏到《塞尔达传说》的风靡,从世界杯到芥川奖,电影中的情节都贴近真实生活与现实世界,毫无违和感,仿佛这样的爱情故事就真实地上演在我们身边。不是西方好莱坞式的激情四射、轰轰烈烈的爱情,而是具有东方美学与意境,含蓄平淡的叙述中透露出“物哀”之美。

花苞之绽放:镜恋动物的自我认同

二人的初遇具有戏剧性。男女主因为同时错过一辆末班车而短暂相处了一个晚上。在短暂的了解后,他们发现他们之间有着极多的共同爱好与想法。喜欢同样的作家、同样的书,听相同的音乐,看相同的艺术展,不约而同地穿了相同款式、颜色的外套。甚至有“布为什么能赢石头”这一相同的困惑。他们都暗自认为自己找到了和自己有着一样想法的人,找到了自己的灵魂伴侣,也理所当然地走在了一起。这样一个浪漫的、戏剧化的、文青式的、命中注定般的爱情开端,有着太多太不真实的巧合。看似失真,但这恰恰也接近爱情的本质:无论经过多少带有合理性的铺排,真爱的发生都永远被认为是“偶然事件”。没有人会冷静理性、早有预期地“坠入爱河”。人们都会神圣化与情人初次的邂逅——那是阴差阳错中的命中注定。我们从中找寻着巧合的证据,来证明这段爱情的特殊与不可替代。但很多时候,是先有了爱情,才有了所谓的冥冥之中的缘分与命定。

人们似乎都倾向于找与自己相似的人:或是共同的兴趣爱好,或是共同的嗤之以鼻之处,或是对某一事物的相同看法,或是有着相似的外貌与性格特征……电影中男女主的相爱便是这一心理作用下的典型结果。这可以用拉康的“镜像”理论来阐述。简单来说即为,人类是某种镜恋动物。纯真的他恋,同时也是露骨的自恋。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人们坠入情网,感到自己深深地爱恋着对方的同时,也爱恋着恋爱中的自己和自己深切、沉醉的爱;同时,恋爱中的人在爱人那里获得的正是某种终于完满的理想自我的镜像。就自恋而言,没有比恋人的目光更好的镜子了。就如古希腊传说中的水仙花少年纳喀索斯爱上了自己的倒影一般,小娟和小麦爱上与自己极其相似的对方,何尝不是一种自恋与自我认同。在岩井俊二导演的《情书》中也可以探寻到类似的心理,“藤井树爱藤井树的故事”实质上亦是自恋的故事。

花束之枯萎:爱情的自然或非自然死亡

如此契合的二人,最后却分道扬镳。很多人将其归因于现实生活的重压与男主对现实的妥协与屈身,但同样值得玩味的是,二人真的如此契合与相似吗?我认为不然。双方最初讨论的话题多局限在文学、艺术、音乐等方面,并没有过多关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讨论。拥有共同的爱好不等于拥有共同的三观,而后者对维持一段亲密关系举足轻重。共同的喜好也许是爱情开始的重要契机,但不是维持爱情最必要的事物。实质上,二人在兴趣爱好上也非完美契合,仔细推敲也能发现细小的差异。比如女主在看男主拍摄的燃气罐视频时睡着,男主在结局回忆,对与女主一起去看的木乃伊展感到害怕等等。只是在当时这些细小的差异在情感的剧烈翻滚与上升中被忽视了,加上导演的模糊化处理与精细设计,在开头便塑造了天生一对的男女主形象。面对生活压力,二人之后渐渐显现的不同态度与做法,正也说明了二人在观念上的差异:女主坚持理想,不愿做不喜欢的工作;而男主为了更好的生活放弃了漫画,变成一个逐渐麻木的“社畜”,并认为女主不应停留在学生时代。男主的改变是很多观众唏嘘不已的一点。从看漫画到看“成功学”书籍,从玩塞尔达到玩快餐式的单机小游戏,从拍摄燃气罐电影到成为看《野餐》也没有感觉的人。很多人认为男主是在社会环境中被改变了。这当然是他转变的一大原因。但三观本身的差异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只是这一差异在最初共同爱好的粉饰下、在青年对理想爱情的向往渴求下,被淡化甚至忽视了。这样的前后转变其实也说明了他与女主在价值观上本就存在许多不同。

《花束般的恋爱》剧照(图片来自互联网)

一个音乐制作人告诉男女主:一首歌不应该分享着听,因为左右耳道的声音其实是不一样的。这一情节的设置具有隐喻意义。男女主以为用不同耳道的耳机听一首歌听到的音乐是一样的,正如男女主最初欣喜地认为“找到了与自己一样的人”,彼此是世界上的另一个自己。但实质上用不同的耳道的耳机听歌听到的声音并不相同,正如在之后的磨合中他们发现,原来他们在观念上存在着这样大的差异。

雾里看花:从视听语言看《花束》

1. 光线

男女主都是有着小众爱好与独特想法的人。在男女主相识前,他们各自的生活都是不那么顺利,也不太被人理解的。因此在两人各自的叙事中,画面的光线都是昏暗的。女主的画面是通过逆光拍摄达成这样的效果(左上),男主的画面则是借助黄色色调的台灯来达成沉郁的效果(左下)。

而在他们第一次见面之后,女主从公车上下来,太阳光侧打在女主身上,色调明亮起来;男主的画面中,照射在画上的也不再是昏暗的台灯,而是亮白的自然光。光线的变化暗示着他们走入了新的生活

男女主刚搬到新家时,阳台白天明亮的光线(左上),与男女主分手前阳台上灰暗的光线(右上)形成了强烈对比。这样的色调正是回到了男女主相遇前各自生活的色调,暗示男女主的生活状态都回到了相识前,也照应了剧中“一个人的寂寞,总好过两个人的寂寞”这一经典台词。

而在室内的场景也有突出的对比。男女主在跨年夜一起吃饭,黄色的灯光烘托出温馨的气氛(左下)。而在他们产生隔阂后,室内的背景光线越来越暗,直到最后只有男主桌前的台灯与女主的电脑这两个光源(右下)。而仅有的两处光也聚焦着两人的差异:男主的灯光照着的是成功学书籍,女主的电脑中放的是她喜欢的动漫作品。这些设置都旨在无声中展现男女主关系微妙的变化。

2. 鞋子

影片中多次出现鞋子的近景。白色运动鞋出现在男女主初次约会(左上)与刚搬进新家(右上)的场景中。拖鞋出现在男主从家里飞奔到地铁站去安慰女主的场景中(左下)。黑色皮鞋出现在二人经过热恋期,开始出现争执与摩擦之后(右下)。鞋子这一物品意象以小见大。在公共场所穿拖鞋表明原来的男主是不惧世俗眼光的人,这时的他也与周边的上班族们格格不入。白色运动鞋到黑色皮鞋的变化象征着男女主从校园到社会的身份转变,他们都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经历着社会的考验,也潜移默化地变化着。

3. 构图与镜头

(1)热恋前

从桌子两侧到桌子同侧,桌子隔阂的不再体现男女主心理距离的靠近。全景镜头慢慢拉近,说明男女主逐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忘记了身边的环境,沉浸在二人独特的精神世界。女主的手机铃声打破了这一沉浸,使两人回到现实世界。

误会产生后,二人先后去到狭窄的空间。这样的场景设置是为了以物理距离的拉近带动男女主心理距离的靠近,促成误会的消除。之后呼啸而过的自行车更是使距离进一步缩小。

(2)热恋中

在对热恋部分的刻画中,导演选用了一系列二人共同出现的不同的场景。在场景的切换与时间的前进中,男女主以“我们”的第一人称视角缓缓道出感情的升温与二人世界的美好。不难发现这些场景有一些共性:都是全景且多为深焦镜头,将人物置于不同的场景中,并且让场景的细节清晰可见,这样设置下的场景切换使叙事更加真实,更能引发共鸣,同时不拖沓地表现出时间的流逝;都是双人镜头,二人总是同时以相似的姿态出现在一个画面内,表现出二人的亲密无间,与下一部分要分析的热恋阶段后的构图形成鲜明对比。

热恋期中还有两个很值得品析的镜头。男女主二人在阳台上整顿新家,镜头从阳台的围栏外向里拍摄(左)。此时新家就像一个牢笼,这是否隐喻着“开始是结束的开始”?叙述男女主热恋期的最后一个画面是在阳台上小憩(右),这一治愈而美好的场景使用的却是俯拍镜头。俯拍镜头常用于表示人物的弱小与脆弱,表现人物内心的不安。这是否暗示了二人表面上祥和安好,实质上男女主内心都对这段关系开始感到一些不安。平静的场景下暗流涌动:他们毕竟都无法抵抗社会大环境对他们的改变与异化,对他们热情的消磨与打压。

(3)矛盾集中期

左上图的场景是二人矛盾积累的开端。从这一场景开始,构图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二人即使同时出现在一个画面里,也存在着构图上的不平等,总是向着某一方倾斜,如左上图和左下图;或者形成视角上的差距,如一人正对镜头,一人背或侧面镜头。更多时候二人不再同时出现在镜头中,过肩镜头多见使用。

在女主为正在工作的男主送水(左)这一场景中,镜头从书架的缝隙中拍摄,制造出一种拥挤与压迫感;同时书将女主遮挡,表现了二人的疏离,直到女主回到沙发上后才给女主单独的镜头。而两者再次同时出现在一个画面中时,男主已戴上耳机,同时这里对男主作了虚焦处理。这就制造出了二人声音与空间上的双重隔绝。

这段时期多见“一人虚焦,一人实焦”的处理。左图浅景深的使用想表达的是:即使同处一个画面,二人在精神世界上却已经格格不入。而看电影的场景中,拉焦的运用更是体现出了二人的貌合神离。同时也可以注意到,这一期间内二人同框的镜头大幅减少,或是被阻挡,或是二人不同面,或是被虚化,总之已经不再像热恋期中的镜头一样“二人总是同时以相似的姿态出现在一个画面内”。

4、独白

独白的大量使用也是这部影片的亮点所在。男女主未相识时,影片平行地叙述着男女主的故事。故事中他们各自的独白营造出镜像的效果,让观众看到高度相似的两个人。这样的处理既具有戏剧性,又使他们的相识相亲合理化;二人在一起后独白消失,“我”的叙述变成“我们”;而当矛盾积聚到一定程度后,二人又开始了各自视角的叙述,并再次出现了个人独白。而此时的独白也显然不再同于开端,变成了二人分道扬镳的先声。

葬花吟:花开易见落难寻

从恋爱博主的自杀,到男主的朋友,那对纹着相同纹身情侣的分手,到最后男女主的分手,难道导演想表达的,就是“爱情总会有一个自然死亡的过程”“ 再合适的恋人,也会在热情褪去后慢慢变得麻木、厌倦,最终亲手将爱情埋葬”这一道理吗?

表面上看,这部电影想表达的似乎就是社会对人的异化,对爱情的异化,是爱情的自我毁灭与自我祛魅。但探寻内里不难窥得,编剧和导演视角是对下一代自恋式恋爱模式的审视和表达,更像是第三视角的纪实文学,没有批判也没有迎合,只是将它还原并放大到荧幕上。新世纪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过分强调精神艺术审美,执着于寻找精神同类,然而事实上没有经历过落地的生活,没有物质基础,却对这种自恋式的恋爱甘之如饴,这样的爱是悬浮的,不扎实的,虚幻的,脆弱的,甚至可以说是快餐式的,很容易分崩离析。从《离婚》到《四重奏》再到《花束》,坂元裕二以第三视角的叙述,将观察到的当代人恋爱共性真实地展现了出来;也正是这份真实与对生活的高度还原,得到了大众共鸣与热烈回应。

在影片的最后,男女主在饭店再次相遇时,都有了新的伴侣。走出饭店后,他们虽背对着背渐行渐远,仍默契地挥手告别。这是他们成长的宣告:他们在那段花束般的恋爱中,都更深入地了解了自己对爱情的态度,在茶米油盐的琐碎体验中完善了自己的爱情观,因而也能坦然地告别过去的时日。这也是他们与新生活的照面:他们对理想爱情的渴望与追求从未停止,花谢后,来年春天仍会开。

参考文献:

[1] 戴锦华.电影批评[M].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花束般的恋爱》:爱情罗曼史的底色,是成长命题[J].新京报书评周刊,(2022-03-03). https://mp.weixin.qq.com/s/vZKqZukOVTczTNZlwKVskg

[3] 豆瓣评分8.7,《花束般的恋爱》电影视听语言,深度解读[EB/OL].哔哩哔哩,(2022-03-05).https://b23.tv/3Mnb9Lk

[4]《花束般的恋爱》:坂元裕二的编剧魔法[EB/OL].豆瓣,(2021-08-19).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3811924/

(本文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影视与文化批评》2022年度期末作业,获得“新青年电影夜航船2022年优秀影视评论”)

新青年电影夜航船

本期编辑 | 冯萱

图片来源于网络

原标题:《锐评 | 邹明洋:《花束般的恋爱》:爱情的自然与非自然死亡》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