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科学认知乡村:衰退、转型与振兴

2023-05-29 10:2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纵观人类发展史, 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乡村衰落已成为全球性问题亟需振兴乡村。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22年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擘画了我国新时期的“三农”工作,振兴乡村显得尤为迫切。

5月25日下午,第193期银湖沙龙邀请农村问题专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李玉恒博士以“科学认知乡村:衰退、转型与振兴”为题,深入探讨了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揭示了乡村系统演化及其分异的科学机理,剖析了国内外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

李玉恒博士是国际地理联合会农业地理与土地工程委员会秘书长、“一带一路”减贫与发展联盟秘书长,国际乡村研究权威期刊Journal of Rural Studies(SSCI-Q1)副主编、多年从事乡村转型与城乡融合发展、韧性理论及其在“三农”领域应用、可持续减贫研究,在Nature等知名期刊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01、乡村衰落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

李博士梳理了全球乡村人口数量的演变脉络,以代表世界新兴市场的金砖五国为例, 在1960—2015年间, 俄罗斯乡村人口占比减少了44%, 中国为47%, 印度为18%, 南非为34%, 而巴西乡村人口占比减少幅度更高, 达到73%。20世纪50年代以来, 在美国、瑞典、日本等发达国家也相继出现了乡村人口过快减少、产业岗位缺失、农村过疏、农村传统文化、伦理和秩序受到冲击等问题。因此“乡村病”并不是中国独有,而是世界“流行病”。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17项大目标里至少有9项目标是直接与乡村地区相关联的。乡村衰落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

李博士指出,乡村衰退问题呈全球性,这与人类社会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有关。乡村人口大规模、过快地迁移到城市,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因素,也直接使乡村形成劳动力缺失、农业经济凋敝、公共服务短缺等问题,制约了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而城市与乡村是一个有机体, 以劳动力、原材料、资金和信息等要素紧密联系在一起,两者只有共同有机发展, 才能相互支撑。

02、振兴世界乡村

乡村振兴势在必行,世界各国都在不断探索实施适合本国国情的应对措施,李博士剖析了国内外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如位于瑞典北部山区普通的乡村奥勒村,充分发挥其天然的雪场资源,以良好的社会资本推进了本地企业抱团式发展, 并实现了企业与地方政府合作,成为著名的滑雪旅游地。

乡村的衰退并非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系统性的。我国地域辽阔, 广大乡村地区发展的地域性、阶段性、差异性特征明显,如何解决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需要清楚认识到我国乡村人地关系变化与韧性乡村演化特征,才能找到恰当的乡村转型与振兴的方式。

李博士分别从乡村系统、乡村韧性,以及人地关系三个层面,深入分析了我国乡村演化的特点。人地关系是维系乡村系统的关键。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老百姓不再以地为生,一方面农村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农村“空心化”现象加剧,另一方面乡村发展内生动力不足、乡村社会主体弱化、留守问题突出、教育医疗资源短缺等问题普遍存在。

如何协调乡村人地关系、培育乡村发展内生动力、构建打造乡村新型经营主体?需要从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产业的,以及组织性上共同解决,从而激活乡村人口、土地、产业等要素活力,从而提升乡村地域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力。立足中国国情及乡村实际,我国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而支撑乡村振兴战略,也要依靠体制与机制创新,实现韧性乡村建设支撑乡村振兴,提升乡村地区应对与适应外界发展环境扰动与变化的能力, 扭转乡村衰退局势。

03、我国乡村转型与振兴典型案例剖析

李博士选取了我国较有代表性的乡村转型与振兴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比如,山东禹城镇杨桥社区是空心村综合整治的关键技术及示范。其首先通过遥感影像、无人机航拍和实地调研,掌握村庄的空心化程度和宅基地利用格局等土地利用现状数据, 测算村庄土地整治的潜力。其次,再依托科学的规划与设计,开展土地整治工程,使得复垦的耕地与原有耕地统一流转给农业企业, 实现规模经营,农户获得租金的同时也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可以继续从事非农业生产,获取更高的收入。

延安治沟造地工程探索了“山上退耕还林保生态,山下治沟造地惠民生”的生态修复模式,实现了保障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协同发展,为探索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而张家口阳原县小关村通过创建“股份合作共富”机制,构建了覆盖村集体、五保户、贫困户、一般户的利益连接机制,将劳动力、土地、资金等整合起来,发展了特色种养殖业,实现了稳定脱贫,迈向了共同富裕。李博士针对乡村发展,提出应积极推进“村镇化”,形成“村镇化”与城市化双轮驱动,并要制定科学规划引领乡村振兴。其次,要激发民众“自下而上”的主观能动性。

04、互动环节

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不仅仅存在于偏远地区,李博士将粤港澳大湾区欠发达地域的地区形容为“城市灯下黑”,引发与会嘉宾们热烈讨论。

主持人张国平博士做了总结,也分享了一些个人看法和共鸣,如空心村或者是衰败村问题并非中国独有,瑞典、美国这些发达国家也存在;一些项目80%的资本投入提高了20%的农业产出,产量虽然上去了,但经济上不一定划算;双碳目标要求存在对土地机制的破坏问题;人地关系方面,农村人口的下一代人,如何延续保持对农村的认知和社群关系是值得关切的问题。

李秉谦提出了乡村振兴什么的问题,他认为现在所有的振兴都聚焦于经济振兴,合理的乡村应该不仅包括物质的丰富,还应包括基层治理的民主需求保障。这个问题解决不了,宗族结构解散后的乡村文化就难以改良。文化的根基举不起来,年轻人就呆不下来,人才就不能回流,农村就没有活力,社会资本就难介入。乡村振兴目前主要还是依靠行政性的对口帮扶,这种方式是很脆弱的。

段建仁提出了在国情之下如何探寻振兴之路、构建城乡关系问题,他认为城市转型、乡村振兴是世界性的问题,乡村振兴再来个十年都不一定能解决,值得持续性探索。英国的乡村到处是草地,瑞士的乡村很多畜牧业,这些发达国家的乡村发展和城乡关系值得学习和借鉴。

范志明提出了乡村振兴中智库的角色和定位的问题,他认为许多智库通过一两个案例,就给政府出点子出方案出想法,实为不妥。是不是不应该给政府直接出点子,而是亮出观点就好,智库的角色和定位亟待反思。

聂鉴强提出了三个问题,一是当前各种复耕运动上演,社会反响热烈,复耕的土地到底能种什么,这直接关系到许多复耕行为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二是号称空心村整治与乡村社区化建设需要审慎推进,缺乏足够制度政策配套下,像推行农管一样强行推进宅基地清退容易导致新的农民与政府对抗发生。

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李博士一一做了互动,并建议要科学把握乡村系统演化规律,因地制宜实施乡村振兴,要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

乡村振兴是漫漫长路,科学识别不同地域乡村发展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其短板, 研制支撑乡村发展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 分区、分类、分级推进实施乡村振兴颇为重要。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