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悼念林文月 | 希望人们看我的文字,想起我这样活过

2023-05-28 17:4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集创作、翻译、学术于一身的文学名家林文月,于美国加州时间26日早上9时过世,享年90岁。

林文月一生笔耕不辍,于不同领域均取得了不俗成就。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她独钟散文,白先勇曾称赞其“笔意清畅,风格醇厚,寓人世的悲悯欣喜于平淡之中,字里行间辐射温暖与智慧的光芒”。在纪录片《午后书房》的末尾,林文月念及读者,曾道:“希望他们看我的文字,想起我这样活过”。

谨选此篇散文,缅怀林文月。

▲ 林文月(1933 — 2023)

照例的,我又睡了一个失眠的午觉。有些朋友知道我擅长失眠,但那是意味子夜的辗转反侧。夜间万籁俱寂,不能顺利入睡,尚值得同情;但午觉而失眠,则是多此一举,胡思乱想,更属咎由自取。无论如何,使身体平卧,四肢放松,总是一种休息,有益健康;何况,我又喝过一小杯浓郁的咖啡,所以此刻感觉神明清朗,完全不像一个方才失了眠的人。

我走进属于自己的小小天地——这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微暗书房。为了节省能源,我给自己规定,日间只开台灯,吊灯至少要到黄昏才能亮起。

桌面上,书籍笔记杂陈,只留小小一方空间。我犹豫了一下,不知该用什么资料填满这个留白。侧头看一看右壁上的月历。那上面的各种记号显示,这个月分内,有两个学生的论文学位口试、一个学术会议的讲评,以及一次校外的演讲。那个校外演讲的大纲已经拟妥,只须于前一天再温习一次即可;两个论文口试之中,有一个是自己指导,当无甚好挂念的,另一本学位论文,据说当事人尚在赶写的最后阶段,不知何时送来,又如何能于短时间内审阅完毕拟就试题?我在这儿紧张也无用。至于讲评的部分,时间与地点都印制成表,早已收到,那上面甚至还排好了主讲人及讲题顺序,只是论文也迟迟尚未到手,希望不至于像上回在南部开会时看到一位讲评者在松山机场才收到文章,于飞往台南的机舱内赶读那样匆遽才好。

看来,这个下午还是务正业要紧。

▲ 林文月与大学同学郑清茂

大学部的课,为着配合毕业班提前停课,康乐山水佳篇已大体讲完。有一部分用讲义取代授课,让学生去自习。余下二首临终之作,除典故技巧的讲解之外,最难处理的是诗人充满予盾的性格与心理。每次讲到这个问题,都不免低徊感慨。其诗也,富艳精工,其人也,侍才傲物,而诗篇与行迹之间的距离,最是难以常情衡量理解。关于“临川被收”诗,陈胤倩说:

累仕之后,忽发此偾,诚非情实。然吾谓康乐胸中未忘此意,于其哀庐陵信之。

这样的辩解,本身就显示矛盾,比较难以令人信服。黄晦闻则说:

康乐于性理之根本功夫,缺乏修养,故不免推迁,无终始靡他之志,味穷达独兼之义,于功名富贵,犹不能忘怀。是故山水不足以娱其情,名理不足以解其忧。学足以知之,才足以言之,而力终不足以行之也。

这个说法,或者可能从根本上来解析康乐一生悲剧症结所在。

把这两首康乐生命末期的作品讲完,给诗人送终,这学年也将结束了。回顾一学年以来,这班专书的课,人数并不多,但正式选修的学生,加上一些零星出席的旁听生,倒也始终维持一个局面;比起传说中,日本已故汉学家青木正儿独对一个学生,其余皆跷课,而那学生竟是自己儿子,要壮观多了。只是,有时难免反省,未知学生们可曾从这个课堂上学得一些什么没有?几回看到他们茫然的眼神,心底难免着急,唯恐自己的讲解乏味,未足以引人入胜。何以这样在乎学生的表情呢?也许他们只是偶然出神分心罢了,人人都有特殊的理由分心出神的,这一点,应予体谅才好。

我合上谢康乐诗集和讲义夹子,起身到饭厅去冲一杯热茶。从前只喝冰水及咖啡,不懂得品茗,近年来逐渐喜欢喝茶,也许是年岁的缘故吧,稍微解得苦涩中带甘芳的趣味。尤其午后书房静坐,放置一杯热茶于案头,颇有些定心功用,而当阅读略感疲惫之际。或写作灵感困踬之时,更可借细啜以为调剂。

▲ 林文月大学时的课堂笔记

再度回到书桌前。这次,我把《洛阳伽蓝记》的各种版本及参考资料摊满眼前。杨衒之写这本书,颇具悲壮的使命感,其序文有语:“京城表里,凡有一千余寺,今日寮廓,钟声罕闻,恐后世无传,故选斯记。”然而,斯记内涵甚广,岂止为留传寺院遗迹而已,更兼及于历史兴衰、故治葛藤,乃至风俗习惯、传说异闻,文笔则秾丽秀逸,叙事则宛转有致,耐人寻味。我六年前在香港坊间购得周祖模的校释本,细读后即觉兴味浓厚。其后又陆续搜集到不同版本,愈觉其价值非凡。两年来,遂用为课堂上开放讨论之用。这个学期,本拟暂停,但由于去年暑假里偶然先后辗转买到英文译本(W.F.J Jenner Memories of Loyang)及日文译注本(入矢义高译注“洛阳伽蓝记”),可供侧面的参考,更凑巧的是,开学之前,适时得到香港中文大学杨勇教授以他多年心血的“洛阳伽蓝记校笺”新书见赠,遂决定继续与学生再读一次此书。

《洛阳伽蓝记》的正文与子注之分辨,为历来治学者所最注意,然而各种版本均有其道理所在,亦有其自相矛盾之处,莫衷一是。在班上,我也引导学生注意及此,但我们更注重的是,杨衒之著述此书的心态与笔调等文学旨趣,以及历史观点方面的问题。书的内容分洛阳城内、城东、南、西、北,大体以一寺为一条。逐条讨论下来,令学生仔细阅读,慢慢摸索。由于可资参考的论著不多,所以我和学生一样怀着诚惶诚恐的心理,必得战战兢兢准备充分,才敢踏入教室。至于有关古代的寺院建筑与佛像艺术等专门的知识,仅凭文字想像,恐无法印象深刻,通常我会安排请专家放映幻灯片讲解。

▲ 林文月在台大授课

然而,一本记述有关北魏寺院的书,年轻人读久了,也许会厌腻。前一阵子,上课的情形甚不热烈,空气窒凝,陷入低潮。那时,也是我自己家中多事之际,高龄的父亲住入医院,准备接受切除脑廇与否?正徘徊犹豫着。为此,散居各地的兄弟姐妹都飞回台北。我奔走于课堂与医院之间,应对人与事,忧虑又疲惫。但面对环坐的学生,便像是一个粉墨登场的演员,不容表露一己的欢愁情绪,只是伪装平静的结果,终于使我也感染到课室里弥漫的低潮气氛,深为挫折感所浸蚀。记得很清楚,那天于责备学生之余,回家后,自己竟然像一个打败仗的士兵,顿丧斗志,甚且萌生辞去教职的念头。

不过,经过那次责备以后,学生们的读书情绪似稍提高,堂上的发言与讨论又复苏;而父亲的白发虽已剃去,所幸紧急会诊之后,决定不予开刀,已返家静养。

我消沉的情绪,才又慢慢解散。

教书真是一个奇妙的行业。如果自觉准备得充分,教得有条理,甚至偶尔还有些许神来之笔,因而见到学生之间有振奋的眼神,下课之后,实在轻松愉快,觉得世界如此美丽,人生充满信心!可是,有时候同样用心准备,却遇着学生没精打采,丝毫不起共鸣沟通,便会越讲越没有兴趣,为此,常会一整天都心灰意冷,消沉乏力。

▲ 林文月的大学毕业论文

环视周遭,自下而上,层层排列、围绕着我的众书,几乎都与多年来教书的内容有直接或间接关联。回忆当年选读文学,本拟做一辈子快乐的读书人,讵料教书的责任,以及对本业的敬重,却逐渐把自己有限的时间与精力囿限于较小的读书范围里,遂令“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的逍遥乐趣不复可得。经常也还是忍不住地买回一些闲杂书,然而明知还有太多的正经书待阅,便也只好将它们暂时搁置书橱较远的角落,做为寒暑假时的享受准备,然而,寒暑假则又往往不得不为某篇论文的写作绞尽脑汁,致令时光空逝,好书尘封未动者颇不少。

至于坐在这个位置上,伸手可及处所摆列的、叠放的,尽是常用的工具书,或这个学期授课的相关书,或正着手写作的论文的参考资料等等。这些书籍资料的堆放,看似杂乱,实则乱中有序,对我个人而言,即令停电,也不难摸索到一本所需要的书。

有时在书房里独坐良久,倒也未必是一直专心读书写作。譬如说,重读远方的来信,想像友朋的近况,也是很自然的事情;甚而什么念头都没有,只是空白的发呆,也是人生的片刻。因为在这个宁谧的斗室内,我最是我自己,不必面对他人,无须伪装,更无须武装,自在而闲适。

▲ 林文月曾就读的台大中文系

自在而闲适的时光,可也最容易不知不觉地溜走。像现在,我已经从方才刚进书房时的专心一致,而逐渐变得分心出神起来。许是坐得太久,有点儿累了吧。

我站起来,看看紊乱叠放书籍和纸笔的桌面,并不想去整理;就让它紊乱去吧。

天色已昏暗,我本想让吊灯也亮起,可是并没有走到门口去开那个开关,反而顺手把台灯关熄;于是,薄暮忽然就爬进我的书房里。

▲ 林文月手稿

文字丨原题为《午后书房》,选自《三月曝书》,林文月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图片 | 选自《嘉年华》《他们在岛屿写作》剧照

编辑 | Sophie、Cujoh

原标题:《悼念林文月 | 希望人们看我的文字,想起我这样活过》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