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FIRST青年电影展|扎根于自我的土壤,向上生长
FIRST要做的也绝非仅仅去呈现,更重要的是发现。正像FIRST自身定位的那样,作为青年导演处女作的诞生地,FIRST从未放弃寻找最原始,最纯净,最有潜力的表达者。
今年FIRST入围影片的剧情长片部分,首次出现十部影片皆为导演处女作的情况。且除了《柔情史》、《旺扎的雨靴》非首映,其他八部影片均为世界首映。今天为大家推荐其中的两部,分别是方亮导演的《造访》和何政导演的《太行》。
《造访》中采用现实、梦境以及亡灵视角交叉的独特手法,探寻着父子家庭间纠缠不去,千丝万缕的牵绊。《太行》采用现实主义的表达方式,由作者个人生命体验代入,通过人物的遭遇牵扯出离奇又荒诞的宿命感。
这两部影片都明显地打上了个人经历的烙印,但却不仅仅停留在表达个人,而是从自身的经历中提炼出人类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情感体验,并采用独特的手法加以表现,给予我们不一样的惊喜。
方亮:一场“蓄谋已久”的造访
中国|2017|彩色|92分钟|剧情
导演/编剧|方亮
摄影|潘骏春 剪辑|牛桐
美术|乞少一 音乐|丁可
音效|郑铭辉 杨智超
剧情简介:
中国经济下滑,广东工厂外撤,工厂青年何三混不下去,无奈只好回家。可是当他回到家后,他却被死去的父亲灵魂缠上,无法脱身。于是,母亲只好带着他请求法师帮忙,法师认为父子恩怨未了,需要在父亲转世前帮他还魂,来一场家庭人员的对话。
他在摆脱父亲鬼魂纠缠的同时,发现家庭人员身上都有着父亲的痕迹,无法摆脱,可都在尝试要去摆脱。
当何三找到法师,准备帮父亲还魂时,一家人带着各自的问题,重新回到已散的家庭。一场隐藏在各自心中的心结似乎呼之欲出......
随着电影市场的发展,观众期待看到更多元化类型的电影。这种多元化不仅仅是指风格的千门百类,也表现在同一题材不同表现形式的挖掘。人与人之间的牵绊和联系,是电影中常常表现的主题。它们以或具象或抽象的形式被呈现出来,但导演方亮却选择将鬼神这样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把真实的感受建立在不真实的亡灵上。
方亮作为90后的导演、编剧,毕业于香港演艺学院电影电视学院电影制作MFA,在读期间师从舒琪、丁雲山等学习并进行剧情片创作。在完成处女作《造访》之前,他持续不断地进行纪录片创作与不同形式的文学创作。其创作的纪录片《工厂男孩》关注到在中国经济转型时期,90后年轻工人的生活遭际。
纪录片的创作培养了他对细节真实性的重视,而短片的拍摄使得他的叙事能力得到不断地积累。《造访》最开始诞生于短片《寻找吹唢呐的人》,因为他想去找一找父亲葬礼上那个手上纹有“人生如梦”的唢呐艺人。随着这样个人表达的短片创作的增多,最终融汇成了长片《造访》。其自我记忆、家庭关系与当下社会的创作母题也在这部作品中延续。
显然,《造访》便是他个人化表述的一个集中体现,影片中的人物都由其家人本色出演。当谈及这部作品与个人之间的联系时,方亮如是说道:“桥段很多都是编剧的,情感是真的。”
对于创作这部影片的初衷,方亮说道:
“自从父亲去世后,我好像很少在外地梦见他,是不是我离开家后他的灵魂追不上呢? 他大概在等我回家。而我在回到家后,他会不会思念心切,一直在梦里缠着我不放? 我确实会经常回家后梦见他,在梦里,那种真实度就好像是他的人生改写了结局一样,竟然没有死去。然而,我梦见的他却总是病态的,奄奄一息。也许是现实经历太过深刻,现实中的我也会跑去梦里,告诉正在做梦的自己,醒来吧,那只是梦,梦里的我于是不甘心,试图醒来证实,结果醒来一看,父亲依然已经去世。但,他临死前,我们都没好好互相告别。于是我产生了用电影造梦的动机,渴望用梦来一场对谈。于是有了这个故事。”
真实的情感往往最能够打动观众,但单纯地进行个体经验的表达,却很难达到这个效果。因此方亮在原本的家庭故事基础上,又进行了提炼加工。在影片最后,一个明显的亡灵视角向观众传达,父亲在彻底告别人世之前想要与家人做最后的告别。导演采用这意象化的方式,使得结局更加开放,也为影片增加了一份神性和多义性。
影像的多义性带给了我们更多阐释空间。当问到父亲到底有没有回来呢?导演并没有给出很明确的回答,而是反问道:“有时候错过的东西再给你一次机会,还是会错过吧?”
我想,对于这个问题,每个人都会产生不一样的答案,这个答案将很大程度上基于你过去的经历与感受。
在一次采访中,方亮对“造访”做了自己的阐释,造访的人物不仅仅是去世的父亲回到家庭再做一次告别,另一方面也是影片中的“我”离家打工,再回到家所产生的陌生感,以及与家庭成员交流的受阻。
因此导演对回忆的探寻并未止步于《造访》,其第二部作品《去看大海》入选了今年FIRST创投会提案电影计划。作为《造访》的前传,《造访》讲述了男孩从工厂失业回家发生的故事,而《去看大海》讲述了男孩出去到工厂寻找未来的故事。相信这两者间的情感连接也会为我们解读文本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造访》获得了FIRST最佳导演提名。关于外界对FIRST走出去的电影“小制作低成本”的固有认知时,方亮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FIRST的可贵之处,就是她看到的不是资金在影片中的作用,她更多地看到的是电影中年轻人的精神,才气,和锋芒。
方亮相信:“什么阶段做什么事情,用心做,自己心里有方向就好了。”对于影片的结果,他坦言:“随缘就好”。
这部讲述去世的父亲回到家庭与家人作最后一次告别的故事,发生在湖南洞庭湖边的一个总在下雨的小地方,让我们一起去到那里,睡觉做梦。至于其它,随缘就好。
何政:此生再不归太行,除非梦中
中国|2018|彩色|91分钟|剧情
导演/编剧|何政
摄影|侯琛昱 剪辑|陶立海 魏佳斓
美术|刘永珩 音乐|孙浩
音效|单筱宇 孙文欣
剧情简介:
故事发生在太行山下的一个城市。压抑的家庭和乏味的生活让高中生太行偏离了正轨,抽烟、逃课成了他的家常便饭,唯一让他开心的事情就是骑着借钱买来的摩托车兜风。太行新认识的女孩偷走了他用来还债的钱,导致他被追债的混混抓走;警察局李队,一直在寻找多年前重伤他的毒贩,巨大的身心的创伤,对他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他不放过每一个嫌疑犯,但依然没有破案线索。
地域的烙印几乎是创作者无法割舍的,无论你在世界上走了多远,经历了多少,当你迷茫困顿的时候总会想要再到出发的原点去看看。在这个你所熟悉的的原点上,重新出发去寻找你对这个世界的感受与故土的联系,这往往最安慰、最真实,就像是福克纳的家勒帕斯小镇。
但这样的表达并不总是甜蜜的,对于生长在欠发达地区的人来说,或许回到过去意味着面对过去封闭压抑的成长环境,或者不愿承认的某个自我。但是当外部的环境也没能满足自己的期望时,回忆又似乎成为了我们所能拥抱的最后一缕残阳。这样的矛盾下激荡出来的情感,必将深沉而丰富。
同为90后的青年导演何政,生于河北石家庄,2017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毕业后留在上海生活。专注于在家洗衣做饭,偶尔担任导演、编剧、摄影、舞台多媒体视频等工作。
对于为什么这样自我介绍,何政调侃道:“这句话其实是自嘲啦,因为各种限制,毕业时并没有完成最终版的《太行》,毕业之后的一年里,我只能憋在家里想办法一点一点完成后续的工作,运气好的话找一些其他工作赚钱。因为点外卖很贵,就决定自己做饭。那段时间就每天在家里打扫房间、研究炒菜,结果大家都觉得做的不错,我发现自己相比拍电影,可能做饭更有天赋。还好最后完成了《太行》,当时好几个朋友开玩笑让我去做个厨子。”
何政导演对生活从容的态度,也反映在他表现《太行》中小镇人民生活时,采用的既客观又贴近的观察视角。在一个普通的工业城市出生并长大,被闭塞且压抑的环境所控制,被离奇又荒诞的命运所折磨,从迷茫叛逆的青春变为妥协的后半生,这可能是很多人一辈子无法摆脱的梦魇。
我们习惯于将这类影片冠以反映边缘人的题材,并且今年竞赛影片的剧情长片中有百分之六七十也是主要表现中国小镇,边缘人等问题。但当我们与他讨论影片题材时,何政导演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我并不觉得《太行》的主人公是边缘人,他恰恰是是万千城镇中最普通的一员,太行的生活,是太多人曾经经历和正在经历的。”
何政希望一方面把很多平淡的生活片段真实的还原给观众,另一方面也将那些有趣的少年心气进行理想化浪漫化的放大。
也正是因为导演将这个群体定义为大多数的普通人,所以在呈现这部影片时表现地更加平和,且尽量做到客观。同样,在对故事背景的选择上,何政也保持了相对中立的态度:“大学四年我都在构思关于自己家乡的的故事。我觉得银幕上关于北方城镇的表达有很大的缺失,要不然就太过于“穷乡僻壤”,要不然就太过于“繁华都市”,很多人都在讲一个曲折的故事,而我更想表达的是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深处的情感爆发。”
但有趣的是,同样是对个人情感的关注以及对生活现实主义的呈现,导演方亮在用亡灵这样超现实的形式表达的同时,也格外注重场景道具的真实还原。
何政在谈到自己所采用的现实主义题材时说:“因为所谓的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生活,这是我们每天都在观察和体验的,它可能一直都是创作者最直接最真实的表达方式,也是最容易让观众找到共鸣的方式。可以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些反现实主义的元素,比如在视听语言或者叙事方法上进行一些有趣的尝试。”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影片《太行》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加入了很多超现实的表达方式,包括关键的人物和道具。除此以外,影片的最后导演还安排了男主角裸奔的情节来增加戏剧张力。这些超越现实的表达方式,代表着一个导演的创作习惯和艺术认知。
影像表达的个人化,使得电影艺术在题材故事受限的情况下,仍旧保持着久经不衰的魅力。这样的艺术魅力,并不在于创作成本的大小。甚至在资本之外我们看到一个青年导演的创作动力和源泉是更加纯粹的,这也使得我们的发现成为可能。只有被发现,才能获取更多地养分去成长。
对于去年才刚刚从上戏毕业的何政来说,FIRST的平台意味着一个不错的开始。当面对“小制作低成本”这个很多青年创作者的发展瓶颈时,他如是说:“因为FIRST针对的是青年创作者的,而“小制作低成本”是很多青年创作者必然要经历的一个过程,在这个所谓的艰苦创作环境中,会让你积累很多宝贵的经验。有些创作者可能一直很享受“小制作低成本”,但是如果被“小制作低成本”所限制,影响了其作品水平,必然是很尴尬的。大部分人肯定希望自己获得更好的资源和创作空间。”
我们相信从FIRST走出去的何政,经过生活和创作的积淀,将会有更多优秀的作品带给大家。
我们热爱着电影艺术,因为它使个人表达的形式更加丰富,使人们获取情感价值的方式更加直接。
它将创作者的思想汇聚成海,让我们每个人都变成了拾贝人,寻找海岸上的点点光辉。FIRST是浩瀚大海中的一片纯净海岸,等待着每一位热爱电影的人的到来。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