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不善之地”:脱欧十字路口之英国的移民政策(下)

KY
2018-08-07 10:26
来源:澎湃新闻
思想市场 >
字号

随着移民政策的变化,通常依赖国际学生“金主”的英国大学也“敌意”渐浓。根据内政部的统一要求,一些学校自2015年起便开始大力推行出勤打卡制度(tap-in system),监控非欧盟的国际留学生的出勤情况,纠查不符合出勤率规定的国际留学生并报告给内政部移民管理部门,严重者甚或会被取消学生签证并驱逐出境 。更有甚者,一些国际学生反映,他们在必要时须向学校告知他们的假期行程和安排,这显然侵犯了学生在居英期间应有的自由流动和出行的权利。来自埃塞克斯大学(University of Essex)的受访学生李麦子告诉笔者,她在假期期间收到学校的邮件,要求她必须向学校汇报其外出旅行的行程。学校的举动激怒了麦子,她感到自己遭遇了学校不公正的对待:“这一系列对国际学生的监管让我觉得英国其实并不欢迎我们来这里学习,这里的大学一方面从中国及其他国际学生那里收取高额的学费,一方面却要求我们跟公司上班一样出勤打卡,并通过这种糟糕的打卡制度监视着我们的一举一动。我个人认为,这本身就是一种对国际学生的歧视。”

事实上,大学中这种打卡制度受到了教职工的广泛抵制。很多教师拒绝在上课期间记录学生的考勤,而学校的管理层甚至曾考虑对这些“反对者”做出惩罚。伦敦大学学院(以下简称UCL)便是一例。今年7月初,UCL巴特莱特建筑学院(The Bartlett School of Environment, Energy and Resources)的教职员工收到来自学校方面的威胁邮件和短信。他们被告知,如果他们不向学校按时报告国际学生的考勤及其他情况,他们或将面临校方2万磅的巨额罚款。此事一出,更加激化了UCL教师团体和工会组织对学校这种严厉的移民监管措施的反对。他们随即给UCL校长写信表达自己的愤怒和不满,称这种学校内部的移民监管政策不近人情并带有歧视性质。 同时,UCL学生会也开始就这种严厉的检查措施对在校的国际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参加调查的400名国际学生的样本中,有高达83%的学生认为学校对待国际学生的新政策是带有歧视偏见的。 UCL学生会中一名学生事务官马克∙克劳福德(Mark Crawford)批评学校这种监管国际学生的新规是“荒唐,多余,从学术上讲,是反智的”。他认为,这种检查程序是把大学老师的工作变做一种边境检查,学生会希望学校尽快重新评估推行这种监查制度的必要性。 很快,迫于师生的压力,UCL通过官方发言人向老师们道歉,并称从未采用过移民抽查手段(immigration spot checks)来检查国际学生,但同时声称,根据内政部的要求,不会改变对国际学生的监管政策。事后,一些老师继续在媒体上表达自己的愤怒,并把这种学校内部的政策变化归结为是保守党政府“不善之地”移民政策的强制推行。巴特莱特学院教务长阿兰∙潘恩(Alan Penn)指出,这种移民政策根本上就是错的、可憎的,是极具歧视色彩的。 显然,大学校园里交付高额学费的国际留学生也成了内政部移民部门的打击对象。如果这样下去,等于告诉国际学生:英国不欢迎他们前来就读。那么英国庞大的教育产业还能继续维持下去吗?这将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UCL学生会调查问卷结果(上)。UCL校方发给教员的关于2万英镑罚款的邮件(下)。

同时,内政部还通过一些大学将这种监控的目标扩大到非欧盟的国际教师和博士生身上。例如伯明翰大学(University of Birmingham)和萨塞克斯大学(University of Sussex)要求其国际雇员上报其每周的工作出勤率和一定时期内的日常行踪,否则他们将面临被驱逐的风险。更有甚者,根据一些教师的叙述,萨塞克斯大学校方威胁称要对不在办公室工作的国际雇员进行“家访”(home visits),以确保他们处于工作状态。 众所周知,大部分大学教师除负担其校内的教学任务外,大部分时间都用于进行自己的研究工作。内政部通过各大学强加于国际雇员身上的种种无理要求是对他们应有的自由流动权甚或学术自由的侵犯。

根据最近修改的移民法规规定,自2015年起,越来越多国际博士生被要求向学校频繁地上报他们的学术进度。一名英国某校毕业的博士小凯告诉笔者,自2015年以来,他所在的大学每个月都要向他的邮箱里自动发送催促提交学术进度报告(progress report)的官方邮件:“在我们大学,进度报告是由导师在和博士生见面进行学术讨论之后负责撰写的。刚开始,我只是以为导师没能按时提交报告,邮件才会发到我这里的。后来发现,这样的邮件每个月都会收到,而且是自动发送的。往往开头都是‘根据学生签证管理章程’(according to Tier 4 visa regulations),这其实就是变相告诉你移民局有权驱赶任何不听话的人。刚开始我收到这些邮件的时候,觉得非常讨厌,后来在我毕业以后(同时学生签也已经过期了)我还能收到同样的邮件,这就有点让人觉得可笑了。”在采访的同时,小凯着重讲述了他在留学期间遭到的学校的不公对待,原来在2015年底,他在外出搜集资料时,收到学校要缩短他学生签证的邮件,因为学校认定他已经自行离开了英国。这使得小凯十分愤怒,并不断向学校及院系各个部门申诉。事后,虽然学校以工作失误为由向他致歉,但小凯依然坚持认为这是一种不当的行为,并侵犯了他的合法权益。他告诉笔者:“后来了解到,这仅仅只是内政部通过学校恶劣对待国际学生的一个小小的案例。在保守党政府的移民政策下,这个国家就是要通过制度的不公义来赶你回家,让你感受到作为外国人这里是不欢迎你的。面对这样无理粗暴的行为,我们留学生必须要与这些不公做斗争,以保护自己的权益不受侵犯。”

小凯外出搜集资料时收到学校要缩短他学生签证的邮件截图。

移民政策的微妙变化,和政策实践中体现出来对“非我族类”的敌意,同样也阻碍了中英两国的商业及文化交流的发展。根据香港南华早报的报道,英国签证政策的改变,移民部门的层层关卡及人浮于事导致了一些中国企业代表(如华为)赴英受阻,不能按期开始其在英国子公司的工作;甚至某些中国政府的工作人员也因签证问题被英方刁难。例如,一名上海市政府的官方代表被英方“恐吓”,如果她在居英工作期间返回上海与家人共度中国新年,将无法再次入境英国。 另外,一部分在英的中国公民也成为了内政部移民部门错误打击的对象,他们中的一些人受到了移民局执法者的粗暴对待。

今年5月在伦敦发生的一起针对中国公民的搜查事件在当地华人社区间造成了极大的震动:曲子萱(音译),现年29岁,中国籍公民,2010年获奖学金赴英留学。2014年,曲向内政部签证办理中心申请延长其学习签证,但因内政部当时取消了对托业英语考试(TOEIC)的认证并决定延迟处理一批与此英语资格认证有关的签证案例,她的签证申请也随之石沉大海。此后的四年间,申请的悬置给她的生活带来了诸多困难和不便,她变成了一个没有身份的人。因护照被内政部所扣留,她既无法和她的英籍爱人邓肯注册结婚,也无法返回中国探亲。他们曾两次去信内政部索要曲的护照复印件,没有得到内政部门的任何答复;通过律师询问曲的申请进度,内政部工作人员也三缄其口。毫无办法的他们只能再次交纳高额的费用去签证中心进行签证的二次办理。可是,今年5月1日凌晨5点30分,六名移民局警察 “突袭” 了曲子萱在伦敦的家。在没有出示任何搜查强制令的情况下,警察展开了长达25分钟的室内搜查,并强行认定曲是非法移居者。最后,在搜查队发现一张签证中心的签证办理预约单后,他们才承认这次搜查是一场误会,并迅速离开了曲与其未婚夫邓肯在伦敦的居所。 然而,这样粗暴的 “突袭” 搜查给曲和邓肯留下的只有泪水和伤痛。所幸的是,5月16号,曲的签证申请顺利地通过了,但同时内政部门却没有因为其低下的办事效率和粗暴的强制搜查向曲做出道歉。事后面对媒体的采访,邓肯依然怒气难消,他明确表示这种对他未婚妻的粗暴行为是“不善之地”政策所导致的。

这种保守党政府主导的“不善之地”的移民政策的实施,不仅给一些个体的中国公民造成了创伤,而且对当地华人整体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也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众所周知,伦敦中国城一直是当地文化地标之一,也是英国华人社区的代表,因其地道的中华美食享誉欧洲,每年吸引不可计数的游客和食客光顾,是伦敦旅游和本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助力。2018年上半年,移民局警察根据内政部打击黑工的指示,对伦敦中国城进行了7次检查。 根据伦敦华埠商会(London Chinatown Chinese Association,LCCA)的反映,起码三次是针对黑工的行动。 一些华人商户认为,这种频繁的检查给他们的生意造成了不便,也有损中国城的公众形象。

7月2日,内政部官员与华埠代表就双方的合作沟通机制进行了会晤,并欢迎华人向其部门工作及执法多提建议。 然而三天之后,大批的移民局警察“突袭”了位于中国城的喜洋洋餐厅,在其员工在就餐时,“像袭击恐怖主义分子一样”抓捕了5人。 在其搜捕过程中,一名华人中年女性躺倒在执法警车前,试图阻止警察的抓捕行为,此举随即造成了一场小规模的警民冲突。根据华埠商会的情况通知,商会代表及其他华人在安抚华人民众情绪的同时遭到了移民局警察的粗暴对待。商会称,这次长达一个多小时的警民对峙是“伦敦华埠首次发生群众与纪律部队对峙的严重事故”。

华埠商会组织伦敦中国城游行的海报。

事情发生后,华埠商家,社区和个人纷纷指责移民局警察对待华人华工粗暴恶劣的执法态度和行为。一些华埠代表视这次“突袭”为内政部对华埠的挑战,并指责其抛弃了之前与华埠之间的互信共识。从法律角度上讲,一些专业人士认为,移民局警察5日的“突袭”还带有营业牌照检查的性质,根据英国相关法律,移民局警察可以在牌照检察官的陪同下搜捕非法移民,但他们不能单独对商家进行牌照检查,这是越权违法行为; 同时,移民局警察对华埠的多次搜查中都没有出示官方下发的强制搜查令,这种粗暴的搜查行为有时是不符合英国法律程序的。 总而言之,大部分华人并不反对移民局打击黑工的行动,但希望这种搜查行为合乎英国法律,而非只是根据错误情报进行的“撒网式搜捕”(fishing raids,又称钓鱼执法)。面对这种质疑,内政部回应道,他们对华埠的搜查和“突袭”都是根据线报展开的合法行动。即使没有出示搜查令,移民局警察的行动也是经过移民局高层授权的。

但在英国华人看来,内政部的回应完全回避了问题的核心——即移民局对待华人的粗暴执法。华埠商会发言人约瑟夫∙吴(Joseph Wu)怀疑针对华埠的搜查行动是保守党政府推行的 “不善之地” 政策的一种体现。在他看来,在内政部眼中,华埠就是一个 “好欺负的对象” (easy-target),可以任意进行搜查。 其他华埠商家代表也批评内政部的回应不能让人信服。一些商家认为,移民局的频繁搜查并不是根据可靠线报进行的,他们有时只是来华埠排查所有他们想盘查的人,有时候连前来就餐的顾客也不放过。他们的行为等于变相告诉顾客,华埠是罪恶滋生的地方,直接地损害了华埠商家的商业利益。

显然,伦敦华埠和各大华人社区无法忍受此次移民局警察带有歧视性质的执法行为。7月24日,通过华埠商会的组织,几乎全部的伦敦中国城商家开始罢市,将近一千名在华埠工作的华人及其他支持者组成了游行队伍,由中国城步行至内政部办公大楼抗议内政部移民部门针对华埠的粗暴执法。据各个媒体及参与者提供的信息,游行者高举“还我公道”、“抗议粗暴执法”等标语牌,同时高呼抗议口号,和平地向内政部前行。在长达两个半小时的游行中,华埠商会一直在维护队伍的秩序和安全,整个游行过程井然有序。同时,其他华人社区及社团,如全英华人社团联合总会,浙江同乡会等,也派代表参加了此处游行;一些英国政治家及反歧视组织亦表达了对华埠罢市游行的支持。这次游行也是继2007年和2013年后,在英华人再一次为维护自身的权益,用罢市游行的方式来发出自己的声音(2013年华埠也曾因英国边境检查署 [UK Border Agency] 短期内频繁的 “突袭” 检查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罢市示威) 。

以上事例说明,近些年来,特别是在保守党执政的这八年间,受政府“不善之地”政策的驱使,在英华人和居英的中国公民成为内政部执法部门进行移民检查的重点针对对象。不可否认,英国的确存在大量中国籍非法移工的存在,但其成因复杂,不能对所有黑工现象简而论之(关于英国及欧洲中国非法移民的情况可参考英籍华裔作家白晓红的《散沙》一书,繁体中文版由台湾行人文化出版社出版)。也应看到华埠商家的运营之艰辛,受到移民政策的影响,很多中国餐厅出现了“用工荒”的现象。由于内政部一再更改用工签证的要求,很多华埠餐厅已负担不起雇佣华人厨师的费用,考虑到成本问题,他们不得不铤而走险,转而使用黑工。一些商家抱怨称,他们无法响应内政部雇佣英人优先的号召,因为培养本地厨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让他们熟悉中国的饮食文化和做菜方式,这无疑增添了他们的经济成本和负担。就此而论,笔者同意大部分英国华人与商家的担忧。一方面,英国是法治社会,对于打击黑工,希望内政部移民部门严格遵守英国法律执行,按照法律的程序步骤,文明执法,但不能越权越界执法,或借执法之机,歧视和粗暴对待华人,污名化华人使其成为非法移民现象产生的替罪羊。另一方面,各华人社区团体需要积极参加英国政治事务,发出华人自己的声音,来影响甚至改变英国政府的政策制定,真正使本地华人成为一支英国社会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综上所述,保守党政府“不善之地”的移民政策早已在英国社会中各个方面产生了其负面的作用。结合当前英国政治的大环境——即脱欧的势在必行和极右势力的死灰复燃——来看,笔者担忧,英国社会会在制度不公和极右运动的助长下,愈发对 “非我族类” 的少数族裔和外国公民产生更加强烈的敌意。因此,只有在英的各个族群及社区为争取各自的权益团结起来,共同对抗制度不公和种族主义,才能真正地改变这种 “不善之地” 局面的存在。当然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做出真正改变,还要看英国社会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以上照片由ChHo提供。

(文中小凯为化名。本文作者KY系英国埃塞克斯大学博士生,居英多年,学业之余专注英国政治观察。)

    责任编辑:朱凡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