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举报风波背后异军突起的插混市场:比亚迪一家独大,后来者短兵相接

澎湃新闻记者 吴遇利
2023-05-26 22:12
来源:澎湃新闻
10%公司 >
字号

长城汽车(601633.SH,02333.HK)举报比亚迪(002594.SZ,01211.HK),让外界再度关注竞争愈加激烈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下称“插混车型”)市场。

5月25日,长城汽车发布声明称,4月11日,长城汽车向生态环境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递交举报材料,就比亚迪秦PLUSDM-i、宋PLUS DM-i采用常压油箱,涉嫌整车蒸发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问题进行举报。

对此,比亚迪汽车官方发布声明称,反对任何形式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并保留法律诉讼的权利。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这场举报的背后,是插混车型市场激烈竞争的现实。

视觉中国 图

为何在举报一个多月后发声?

在社交媒体上,有网友注意到了长城发布声明的日期。从长城汽车发布的声明来看,早在4月11日,长城汽车就已经向相关部门递交举报材料,而长城却选择时隔一个多月后发布声明。

巧合的是,5月25日当天正是比亚迪宋的新款车型宋Pro DM-i冠军版正式发布的日期。该车型售价区间为13.58万元-15.98万元,相比老款车型价格进行了下调,配置方面进行了升级。

早在比亚迪释放该车型发布会信息时,业内就已经预期到,在今年车市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改款的宋Pro DM-i一定是“加量不加价”。

在受到冲击的竞品中,长城旗下的哈弗枭龙与宋Pro DM-i冠军版有着较强的可对比性。就在10天前,哈弗枭龙刚刚上市,售价区间为13.98万元-15.68万元。二者同为插混产品,且是SUV市场入门级车型,在售价上也几乎完全对标。

新车暂无销量数据支撑,不过被举报的比亚迪秦PLUS DM-i、宋PLUS DM-i两款车型,正是中国插混车型市场上的两大“常胜将军”。

依靠插混版车型,秦和宋这两款车型在销量排名中长期霸榜。乘联会零售销量排行榜显示,比亚迪“秦”和“宋”分别为4月轿车零售销量排行榜和SUV零售销量排行榜的第一名。

插混市场:“不够电”却受消费者欢迎

其实自2021年起,比亚迪就靠着插混和纯电“两条腿走路”崭露头角,2022年以来,比亚迪在插混市场上呈现出一家独大的态势。根据中汽协数据,2022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市占率达到了27%,同比增长近10个百分点。

销量快报显示,2022年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为185.74万辆,同比增加212.82%。其中插混车型销量为94.62万辆,占比过半,同比增幅高达246.69%。

与此同时,中国新能源市场上的插混车型渗透率迅速攀升。2022年以来,插混车型增速明显高于纯电动车型。2022年中国纯电动汽车销量为536.5万辆,同比增长81.6%,同期插混汽车销量为151.8万辆,同比增幅达到151.6%。比亚迪在其中占比超过六成。

插混车型(PHEV)和纯电车型(BEV)市场份额变动,来自乘联会。

插混车型采用电能作为主要的驱动方式,燃油作为辅助的发电和驱动能源。相较传统燃油车,插混车型油耗低、使用成本更低、废气排放量相对更低,同时提高了行驶静谧性与舒适性;相较纯电动汽车,因电池较小,购买成本更低,更重要的是没有里程焦虑。

长期以来,其实插混车型一直因为“不够电”而不被看好,但消费者“用脚投票”拉动了插混市场的快速扩大。

2022年,被业内人士称作是“插混元年”,插混车型对燃油车出现明显分流作用。当年4月份,插混车型在新能源车市场中的销量占比首次突破20%,达到24.8%。

图片来自乘联会,注:比亚迪由于销量过高,以右轴为准;其他车企均以左轴为准。

从销量数据可以看出,吉利汽车、长城汽车等在跟进比亚迪加速发展插混产品。赛力斯、理想汽车也在推动插混市场(增程式被归类为插混)的增长。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从盈利能力来看,一方面,插混车型以SUV车型居多,而SUV车型本身利润较轿车车型更高。另一方面,插混车型电池容量远小于纯电车型,车企调价空间更为充分。在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中,比亚迪和理想是为数不多实现了盈利的两家企业。这也是车企纷纷杀入插混赛道的重要原因之一。

插混汽车是过渡时期的特殊产品,不过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其还有5-10年的生命周期。汽车行业权威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就曾表示,到2025年插混汽车或将达到发展峰值;到2030年,其销量和市场占比将开始下降,2035年以后或将式微。

    责任编辑:孙扶
    图片编辑:施佳慧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