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张清丰为什么不去当官?

2023-05-24 21:5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漫议关于隋孝子张清丰的几个话题

□赵建刚

清丰县因隋孝子张清丰而得名,是全国唯一以孝子命名的县,被国家民协命名为“中国孝道文化之乡”,并在清丰设立“中国孝道文化研究中心”。

2019年,清丰县委县政府将每年农历的三月二十八日定为“孝子张清丰纪念日”。今年的5月17日是第四个“孝子张清丰纪念日”,笔者撷取了与张清丰相关的几个话题,逐一予以解析,以便大家共同探究张清丰的历史原貌和相关资料,有助于人们深入了解张清丰,亦求教于方家。

(三)

张清丰为什么不去当官?

从上期的分析我们知道,孝子张清丰大约生活在公元540年到604年之间,也就是说张清丰大约30岁之前应该生活在东魏和北齐。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清丰县境这一带属于东魏管辖,东魏权臣高欢掌权,皇帝是傀儡。公元550年,高欢之子高洋废掉了东魏傀儡皇帝孝静帝,建立北齐。高洋统治北齐9年,于559年死去。577年北周灭掉了北齐。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年号“开皇”。

北齐高洋墓出土的陶俑

东魏、北齐经过高欢父子的治理,从制度架构和综合国力等方面冠于当时的南北三国,并且形成了重视儒学教育的社会风气。

北齐文宣帝高洋虽然是个有名的荒唐皇帝,但是他在整顿吏治、完善法律、文化教育、军事经济等方面颇有建树。登基之初,他任用了父亲高欢留下的一大批精明强干的文臣武士,这些人有从旧有勋贵的后人之中提拔的,也有从看仓库的小吏等寒士中不拘一格降人才而用的。他后期虽然昏暴无常,但北齐朝政却没有因此崩溃,正是因为有这些人在支撑着国家的正常运转,形成了一个史所罕见的“主昏于上,政清于下”的局面。尤其是在文化教育方面,高洋十分重视儒学教育。高洋曾下诏封孔子后子孙为崇圣侯,食邑一百户,并在鲁郡为孔子修治庙宇,对孔圣人表现得褒崇之至。又下诏让天下各郡县与各诸侯封国都好好兴修学校,广招天下俊杰,大兴儒学之风,敦促国子监的学生们好好研习《礼经》,又把高澄当年所运东汉蔡邕的石经五十二枚都移置学馆,以此来彰显他对礼乐之风的推崇。

汉代石经残字拓片

北齐在北魏各项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完善,比如法律制度、土地制度、文化制度和政治制度,都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后来的隋唐等朝代,很多都是继承了北齐的制度设计。

《通典·食货志》记载,唐朝开国100多年后的天宝年间,人口数量才达到隋朝大业5年的数量,以此证明短暂隋朝的兴盛。著名历史学家黄永年教授认为,之所以有隋朝的短时间的兴盛,是由于“以山东魏齐之经济文化,与关陇武力相结合之所致”。也就是说,中国历史上的隋唐盛世的根基之一就在高欢父子经济文化等顶层遗产。

所以,生活在北齐的张清丰应该受到过很好的儒学教育。而孝道文化是儒学文化的根基和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儒学教育是张清丰孝道思想的根源。

隋文帝杨坚画像

隋朝建立以后,开启了统一中国、结束乱世的新希望。作为饱读诗书、矢志治平的儒生,张清丰应该积极入仕、实现抱负啊。当隋朝朝廷“累召”其做“孝廉”登堂入室之时,他又为什么坚定地拒绝了呢?这要从当时的皇帝隋文帝杨坚说起。

杨坚的父亲杨忠是关陇军事集团重要人物,征战途中36岁杨忠和妻子吕苦桃在一个酷暑的夜晚于冯翊般若寺生下了第一个孩子杨坚。由于天气炎热,加上年轻的杨忠夫妇没有育儿经验,杨坚生下不久就奄奄一息了。这时,寺院里有一个叫智仙的尼姑说,这个孩子只有在寺院里养着才能成人。于是,杨坚从小就在寺院里长大,智仙为杨坚取一乳名叫“那罗延”,梵语含金刚不坏之意。她还经常教导杨坚:“儿当大贵,从东国来;佛法当灭,由儿兴之。”杨坚对这位亦母亦师的智仙尼姑感情很深,亲昵地称她为“阿阇犁”,梵语意思是导师。直到西魏政权稳定之后,13岁的杨坚才从寺院里回到父母身边。所以,佛教在他的人生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当时,长期处于乱世,朝中重臣大多通过马上拼杀成功上位,读书无用的论调盛行,儒学在三教中地位最低。心中有牢固佛教心结和读书无用观念的杨坚建立隋朝做了皇帝以后,把这些思想落实到执政理念中。

杨坚生活13年的般若寺

著名学者陈寅恪在《武曌与佛教》中指出:“隋文帝代周自立,其开国首政即为恢复佛教。此固别有政治上之作用,而其家世及本身幼时之信仰,要为一重要原因,则无疑也。”再加上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武灭佛”之一的北周武帝灭佛崇儒,杨坚取北周而代之,大兴佛教也有收买人心的动机。

601年,杨坚以“学校生徒多而不精”为由,下诏废除京师的郡县的大小学校,只保留京师国子学,且学生限额70人。就在当天,杨坚又颁舍利于诸州,建造寺塔5000多所。这样,全国以教书为业的儒生们失去了经济来源,有的儒生甚至沦落到了沿街乞讨的地步,以至于隋朝末年许多儒生参加到推翻隋朝统治的起义军中。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从小就受到儒学教育的张清丰,肯定不会与当时的朝廷合作。所以张清丰决心坚守儒学孝道,以孝守儒,秉持自己的气节,避开朝廷的昏庸,甘愿在民间受苦,即使处境困难,也不为了权势而改变自己的志向,保持高尚的节操,以自己终身的实践,完成自己的志向。人们看到的是卖烧饼的一介平凡布衣,而他内心有着一颗赤诚高洁的意志;人们传颂千年的平凡孝道故事背后,是一个儒生矢志不渝的坚守。这应该就是张清丰“隋开皇中,征孝廉不就”(《隋孝子张公祠碑》)的根本原因。明朝吕时中在《张清丰孝子祠》碑文中称赞张清丰“持一节避乱隋,甘心于绳枢瓮牖之间,如广漠大叔,无所困苦,神龟曳尾,泥涂自快,其以完志而终其身也。”张清丰“征孝廉不就”是保持儒生气节,以孝守儒。

张清丰的孝道行为之所以被人们传诵了一千多年,就是因为他不是盲目偶然的行为,他的孝行背后是厚重的孝道思想在支撑。

张清丰孝道思想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纯洁性。他的孝行没有功利目的,不是为了博得虚名,不是为了获得利益。无论是名利的诱惑,还是在儒学没落、儒生受排挤打压情况下,都丝毫没有动摇张清丰坚定的信仰和执着的孝行,而是默默践行自己的孝道思想,这是修心之举。二是气节性。他把实践孝行与坚守气节结合在一起,以孝守儒。三是持久性。他的孝行不是一朝一夕的突发之想,没有埋儿卧冰般的惊世之举,而是把心中神圣的孝道落实一日一餐一饭、日日月月年年,化为自觉的行动,以至于有了流传千年、至今盛行的每顿饭必将“锅尖”敬于家中长辈的“清丰规矩”。张清丰孝道思想穿越了一千多年的历史时空,成为中华民族孝道精神的重要内容和具体体现,为我们践行孝道行为指明了方向。

正是由于张清丰心中有儒生气节,所以他的孝行在当时受到普遍尊重,人们把他所在的村庄称作“清丰店”,并建立了“隋孝子张清丰门阙”。170多年后的唐大历七年(772年),就是因为划定的“四乡”内仍存有“孝子门阙”遗迹,藩将田承嗣在“清丰店”置“清丰县”。

下期请看:张清丰的“孝子门阙”是什么样的?

原标题:《张清丰为什么不去当官?》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