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古人对破碎、残缺的审美意趣

2023-05-25 11:2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在中国传统审美意趣中,“破碎、遗憾”是一种美。甚至是一种更高境界、更有生命感、更自然的美。

对于哥窑最早的记载,要溯至元末孔奇所写的《至正直记》:乙未冬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者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之。会荆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辨也。

宋 哥窑胆式瓶 故宫博物院藏

至明嘉靖年间,哥窑产自龙泉之说渐渐流行。较被世人所接受的说法出自于明人陆深的《春风堂随笔》:“哥窑,浅白断纹,号百圾碎。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处州人,主龙泉之琉田窑,生二所陶青瓷纯粹如美玉,为世所贵,即官窑之类,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窑。这种“哥窑出龙泉”的说法一直被世人当作主流,直到20世纪50年代的考古工作得到进展。

宋 哥窑青釉鱼耳炉 底部有乾隆诗《咏哥窑炉》
故宫博物院藏

在深入的研究中,考古工作者们发现从北京元大都、上海青浦元代任氏墓等遗址中发现的哥窑器特征与出土龙泉地区的哥窑器特征并不相符,反而更贴近于杭州凤凰山老虎洞元代地层出土的瓷片标本特征。

明代人文地理学家王士性在其《广志绎》中所述“官、哥之窑,宋时烧之凤凰山下”的说法相吻合。

谈及“哥窑”,目前能被冠以这个称呼的瓷器至少有三种:「传世哥窑」、墓葬或窖藏出土的「哥窑型瓷器」、以及「龙泉哥窑」 。后世提到哥窑时,一般默认指「传世哥窑」,即历代宫廷流传下来的哥窑瓷器。

南宋 哥窑灰釉葵花式洗 故宫博物院藏

哥窑瓷器器身遍布纵横交错的纹路,观感上很像是“碎了”。并且碎得还很彻底。其小而细的纹路呈浅黄色,被人们称为“金丝”。大而粗的纹路则呈灰黑色,被称作“铁线”。

金丝铁线,星罗交织,遍布哥窑器身,形成一种瓷器碎了又重新拼合的奇特观感。这种对破碎、残缺的审美意趣,恰如《宋瓷中的中国文人精神》所写:“可能是一种更深刻的美。

传世哥窑再传世,只为伴与今日人。五大名窑瓷器站在中国瓷史的顶峰,历史的真相众口纷纭,而“物”是确定的,可确见者如形、色、质、美。

釉质滋润,釉面由米黄至偏青色,釉面呈现酥莹凝腻的光泽。

聚沫攒珠,釉层肥厚,显微镜下釉内气泡细密如颗颗小水珠一般满布器身而大小不一。

其釉面润泽如酥,釉中气泡密集,显微镜下查看,犹如“聚沫攒珠”。其原理在于:这些气泡能使摄入釉层的光线发生散射,致使釉面呈现柔润如玉的质感。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