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博物馆里的“美好生活+”
渴望“创意”的博物馆
国际博物馆日见闻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由此可见,博物馆的可持续性发展,以及其为创造美好生活贡献的力量,正被大众所关注。
博物馆是展现一个区域文化的重要窗口,是承载历史的重要平台。如何让“窗口”更亮、让平台更宽,这需要充分依托历史资源,大开“创意之门”。
创意,已经成为延展博物馆文化的“核心名词”。
近年来,焦作市博物馆不断拓宽宣传、展示渠道,充分发挥文化窗口作用,积极打造城市研学基地,节假日客流量节节攀升。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前后,市博物馆开展了“文化赋能·文博下乡”系列活动,走进小区,普及文物知识。通过分享会、文博展示,让市民在家门口感受了一场文博盛宴。
小朋友在沁阳市博物馆体验拓印文化。
放在几年前,在焦作市博物馆开展“垃圾分类”这样的主题活动,几乎是一件无法想象的事情。而5月18日,市博物馆便邀请焦东路小学的师生们在博物馆里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垃圾分类秀”。
现场,焦作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向师生们讲解了可持续性的内涵以及垃圾分类知识,又围绕垃圾分类组织了许多小游戏。与此同时,市博物馆还推出了“我们的节日——5·18国际博物馆日溯源展”“字字珠玉——博物馆里的学问”,以及“纸上生花”趣味剪纸展活动。
此时的市博物馆变成了研学欢乐的海洋,一改往日“板起面孔”讲文物的模样。
市博物馆组织学生们开展剪纸活动。
鉴宝通道打开,不少市民带着看书的“宝贝”前来咨询。大家纷纷赞叹:“原来,博物馆里藏着这么多有趣的秘密!”
近两年来,沁阳市博物馆不断靠创意“出圈”。先是围绕青年群体喜好,创造衣服、饰品、文具等文创产品,后又依托文物IP,打造了系列表情包,一时间刷新了人们对博物馆的认知。
国际博物馆日前后,沁阳市博物馆特邀汉服小姐姐们夜游该馆,赏灯、观展、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之美。汉服之美与古建之美、文物之美相得益彰,吸引许多游客走进博物馆,享受文化生活。
沁阳市博物馆邀请汉服小姐姐们走秀。
现场,古今文化交融,游客在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指导和讲解下,了解拓片的发展历程,亲自体验拓片的制作过程。汉服小姐姐们挥动霓裳与游客合影留念,还与小朋友们玩起了投壶等小游戏,欢乐无限。
红纱灯映照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圣塔,仿若历史“活”了一般,带着红光走进了每个人的身边。
在国际博物馆日,武陟县博物馆的活动也同样精彩。该馆邀请汉服小姐姐们表演,同时又让工作人员穿上汉服现场为游客讲解文物知识。
汉服小姐姐们在武陟县博物馆参观。
该馆陈列大厅里,“文明曙光 远古家园”“古怀禹绩 周武兴城”“风云际会 近畿之地”“百工集萃 文华武胜”“烽火河山 红色印记”等主题陈列展,吸引了众多游客。文物与汉服小姐姐们“站”在一起,似乎穿越而来。
武陟是文物大县。目前,武陟县博物馆馆藏文物15类,藏品总数3970件,基本陈列主要以武陟县地域出土、流传的商、周、汉代青铜器、陶器和明、清、民国时期的瓷器为主。内容涵盖了生活实用品、礼器等,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缩影。
武陟县博物馆小姐姐的汉服秀。
武陟县博物馆馆长许艳红说:“我们正在将武陟县博物馆打造成武陟重量级的旅游目的地。”
无不透着“创意”,可“创意”似乎还不够。
焦作是文物大市,文物资源十分丰富,可做的文章同样十分广博。有人认为,依托文物资源,将历史与现代审美需求、文化生活需求相结合,打造一批又一批的文物IP,才能激活焦作的文物资源。
也有人认为,博物馆要走出去,却不是带着展板走出去,而是带着文化走出去,一件件文物都在解析历史,解析千百年前古人的文化生活,让这些文化生活“活”起来,才是保证中华优秀文化可持续性传承的源动力。
创意,需要站位高远。创意,需要瞄准市场。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来自焦作各博物馆的“创意”似乎刚刚萌芽,每次活动的背后蕴藏着这些博物馆对于“创意”的深深渴望。
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玮萱 报道
原标题:《博物馆里的“美好生活+”》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