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波兰新媒体艺术小组 panGenerator:将比特和原子交融
将比特和原子交融
这两年,波兰新媒体艺术小组panGenerator热度很高,他们的许多作品在社交媒体上被大家疯狂转发。比如,改造了交响乐团旋转楼梯的《Spiralalala》,艺术家由上至下沿着楼梯形状安装了轨道,轨道的顶端,有一个可以装入球体的麦克风。观众放入球体,发出声音,球体旋转坠落,沿途还伴随着一道道光迹。
每一次互动,声音、速度和光三位一体,一栋楼的螺旋楼梯因此变成一个大型空间声音转换乐器,甚至成了一件乐器。整个过程也被记录,观众可同时从屏幕上进行观看。
螺旋楼梯本身的美感也加持了这件作品的流通量。对于这个表达来说,根本不用附加多少概念说明,也无需语言相通,人们能立刻感知到几种形式叠加后产生的审美通感,通感正是直接进入形式美的路径。
这是一件聪明的作品,但绝不是panGenerator的全部。作为新媒体艺术小组及设计团体,panGenerator最开始由Piotr Barszczewski(前成员)、Krzysztof Cybulski、Krzysztof Golinski 和Jakub Kozniewski创立,从名字 “panGenerator”(泛生成器)里已经知道,数字技术必然是他们创作的必要条件之一,他们宣称,要模糊艺术、设计和工程之间的常见界限。
《Spiralalala》装置现场图 @panGenerator
panGenerator另一件被讨论的作品,叫《hash2ash》,是为华沙国家民族志博物馆(The National Ethnographic Museum in Warsaw)的展览所作,同样是一个互动装置,通过手机自拍后的肖像会在在1×1米的大屏幕上以数字粒子呈现,你盯着这张放大的自拍照,片刻后,你的自拍逐渐像流沙一样散开,同时真正的黑色砾石也落在屏幕底部,物理上的粉碎与数字模拟上的消散完美同步,观众有那么几个瞬间会认为屏幕上的“自己”正是由这些沙砾组成的。
随着参与的人越多,屏幕下方会渐渐堆砌出黑色的土丘,像是个体风化后的微型纪念碑,关于过度放大自我的一次玩笑。数字技术进步,我们已经习惯地把储存方式转向数字化,这种便捷不仅带来了自我形象的普遍过度制作,而且背后同样存在对技术故障、文件格式过时而丢失数据的恐惧。无论是过去存在于岩壁和纸张上,现在存在于数字电流中的记录,它们都不会永存,这是存在物的无常。
从上面两个项目,大体能窥视到panGenerator的创作方向与方式:融合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并探索如何将观者的互动纳入其中,找到某种连接方式,形成动态的、有形的体验,用他们的话来说,要与主流那种“现代艺术”的习惯做法相反,与静态、封闭和不可接近的传统相反。
《hash2ash》The National Ethnographic Museum in Warsaw 展览现场图 @panGenerator
这样粗略一看,panGenerator似乎是新媒体艺术中那些常见的、为新技术和信息流而欢呼的家伙们。并且从新媒体艺术的主流来看,不少作品的技术性远远越过支撑它的观念,或者说,观念总是老生常谈,新的技术和媒体手段则像羽绒,想要把这个简单框架撑满。不过panGenerator想做的事,可能恰好相反。
panGenerator成立于2010年,从一开始就拥有编程技术和工程学上的优势,几位成员都有广泛的学科背景,从雕塑、音乐、心理学到计算机、人机交互等学科,前成员Piotr Barszczewski甚至被他们称为研究机器人方面的硬核专家。
这是他们完成一系列作品和设计项目的前提,但许多技术和新知识仍然需要他们在创作过程中自学,这些经验同样被他们用在一些工作坊中,来教授更年轻的创作者们如何展开工作。panGenerator常接受文化机构和商业品牌委托的大型互动装置,也创作实验性的、带有批判性的艺术创作,这个趋势在近几年越来越明显。
《Spiralalala》装置现场图 @panGenerator
2021年,他们参与了华沙国家民族志博物馆举办的严肃展览“ICONS”,在展览访谈中,很明确地谈到这一变化。在成立初期,他们是一帮信仰技术的年轻人,某些方面有点天真,但依然相信技术可以解决许多问题。那几年,触摸屏智能手机的全面上市和应用,是社会变化的分水岭,带来了整个移动应用程序和大量初创公司的出现。一个蓬勃的时期,年轻人很容易感受到技术所打开的全新局面,并怀揣希望。
但十来年过去,我们已经清楚看到智能化带来的许多“陷阱”,并深陷其中。从积极信仰到悲观反思,panGenerator这十年的创作慢慢转变了指针,偶尔玩一点冷幽默。而这种反思仅仅是针对技术或者新媒体的泛滥吗?
《hash2ash》The National Ethnographic Museum in Warsaw 展览现场图 @panGenerator
在“ICONS”的展览中,除了上面提到的《Hash2ash》外,另一件一下击中观众的作品叫《Infinity》,意味着“无限滚动”,这正是社交媒体的一种机制,屏幕无休止地滚动,在大脑中不断引发渴望,无尽的新信息不断出现,然而这些信息其实毫无目的和生产性,滚动的屏幕只是纯粹的感官体验,一种罪恶快感,引发了某种催眠。
panGenerator于是把这种催眠般的感官体验变成一个放大的、强化的互动装置,卷轴一般的屏幕向上延伸,但其承载的信息却并非如古代卷轴一样有始有终,人要滚动屏幕的话,需要在屏幕前跪下,而下跪的装置来自教堂跪拜祈祷的形式,以此让观众被迫形成信仰的姿态,屏幕的光映在观众扬起的脸上。
《Infinity》“ICONS”展览现场图 @panGenerator
“无限滚动”来得轻易。因为智能化带来了便捷,这便捷同时压榨了人的心灵,心灵的扁平和轻浮又引发焦虑,却轻易不愿放弃这种快感。panGenerator在聊到这件作品时说,新一代的青年尤其沉浸在虚拟现实中,一直是下意识地、自发地行动(无论他们是交换、滚动还是使用云来保存数据),我们正是通过我们的行为,展示了我们对数字世界的态度。
坏角色不是智能手机,也不是技术。甚至也不是某个平台。在九十年代初,那些拿着遥控器不断切换,一动不动盯着电视的一代,也曾经被看作“电视儿童”,这几十年来,屏幕不断地接近我们,有人完全被吞噬,也有人跳了出来。所以技术谈不上积极或消极,它是我们的愿望、情感和性格特征的加速器和放大器。
《Infinity》“ICONS”展览现场图 @panGenerator
panGenerator的几位艺术家在访谈里说,站在新媒体艺术家这条队伍中,他们应该比其他人更清楚新媒体在创作中的矛盾与危机。这些年,随着“新媒体艺术家”越来越多,技术在艺术中被滥用了吗?显然是的。
三位年纪不同的panGenerator成员,被重要的博物馆和媒体艺术节委托作品,项目经常出现在艺术、设计和技术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媒体上,获得过许多创意产业奖项,最近一次是数字文化类别的“Paszport Polityki”奖,他们是新媒体艺术家中的佼佼者,回到一开始的疑问:新媒体艺术家,在信息的洪流里,究竟会选择扮演什么角色?
《Infinity》“ICONS”展览现场图 @panGenerator
每一个艺术家都循着自己的本能和体验行事。他们开始利用作品观察着这种两面性,并确认了如何让一个虚拟的图像跟现实进行映射,如何让概念在技术的辅导下、将其结果物理化,这在创作中至关紧要。
panGenerator看到了VR、XR、MR,然后又是NFT的轮番登场,但他们并不看重这些新出现的事物,很大一个原因是在这些相关技术里,他们感到物理性的缺失,而我们首先是物理地存在着,尽管艺术的方式和核心随着历史而演变,但人性为首的部分,应该是创作里最不该撼动的界线。
《Spiralalala》装置现场图 @panGenerator
越善于在比特世界中畅游,可能越容易发觉洋流下隐藏着不可逆转的危机。
panGenerator的几位成员甚至开始有意避免在作品里加入互动,而这些是他们在艺术小组成立初期认可且拿手的事。因为这十年的创作和学习,panGenerator确立好了自己的方向,以及自己的边际。这在他们的自我简介里凝成一句话: “blending bits & atoms together”——将比特和原子交融,这意味着绝不可看轻世界的真实性。
采访最后,三位新媒体艺术家提及马上要开始休假了。“不会带电话,也没有网,就是度假。”他们说。
NOWNESS :《Infinity》使用了天主教徒祈祷时用于跪拜的桌凳,在波兰展出时,有观众因此感觉到冒犯吗?
panGenerator :有些遗憾地说,在波兰并没有,也很少有观众像中国观众这样,直接将《Infinity》联系到神或者上帝。(笑)虽然在艺术中“冒犯”通常很有效,但引起争议并不是我们这件作品的主要目的,我们希望能通过在长条屏幕前制造非常态的、不舒服的跪姿,从而唤起人们对自己与社交媒体之间关系的反思。
《Infinity》“ICONS”展览现场图 @panGenerator
NOWNESS :是否在某种程度上将自己的艺术看作波兰风格?受到过哪些艺术风格的影响?
K. Cybulski :我们不会有意识地提及我们的“波兰”身份,我们的灵感很广泛,并不会局限于某个特定的国家或文化背景。
K. Golinski : 有时我们的观众也会因为我们来自波兰感到惊讶。
J. Kozniewski :如果非要说受到了哪种风格的影响,那肯定是极简主义。
《Spiralalala》装置现场图 @panGenerator
NOWNESS :如果没有任何限制的话,想完成一件什么样的作品?
K. Golinski :想做一件从太空中都能看到的大尺寸作品。
J. Kozniewski :中国长城不就是吗?
K. Golinski :(开始打开卫星地图查看)不对,我没有看到长城。
K. Cybulski :(笑)艺术就是专注于自我,不要考虑其他因素。
J. Kozniewski :“无约束、无限制”的想法让我害怕,如果我可以做任何事情,那么我会先找到一个限制,然后在其中做事。
《Spiralalala》装置现场图 @panGenerator
NOWNESS :你们的不少作品都需要观众的参与。交互是创作的核心特点吗?
panGenerator :“周围”这个概念在我们创作中很重要,所以我们的作品通常不是完全虚拟的,而是会包含一些实体。有时我们也会将观众的思维用作交互的一部分,那也可以是一种实体。
很多年前(大约2015年),我们在波兰开始做新媒体艺术时,几乎没有人知道什么叫“新媒体艺术”,我们当时也的确专注于互动,与艺术品的互动可以为观众带来更有效的体验。但现在随着“新媒体艺术”的泛滥,互动开始成为“新媒体艺术”必备的标签而被滥用,这让我们很警惕。现在我们也在尝试创作不包含互动的作品。
《Spiralalala》装置现场图 @panGenerator
NOWNESS :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治愈你?创作/艺术会是其中之一吗?
J. Kozniewski :专注于做某事,感受“心流”,对我来说编程,写代码时都很治愈。
K. Cybulski :早上的咖啡和艺术创作都会让我感受到治愈。
K. Golinski : 除此之外,和家人一起,和孩子们在一起,很治愈,孩子们总能提供给我不同的视角。有时在森林里散步,接近自然,感觉也很治愈。
撰文:韦坤劼
采访/编辑:姜雪
排版:SHAN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