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国纪检监察报:有地方落实中央决策越往下越“冷”
日前,中央第十一巡视组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党组、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党组的巡视反馈意见指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有“温差”。
甘肃省华亭县、和政县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县在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方面弄虚作假、增加贫困户负担;5个省的9个市县有37个污染防治项目未按期开(完)工或建成后闲置;福建省、重庆市59家单位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违规设置地域限制条件……审计署6月30日发布审计公告明确指出,一些地方和部门在落实脱贫攻坚、污染防治、“放管服”改革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些地方和单位在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越往下越“冷”,摆花架子、做样子,或拖延或敷衍,导致工作落实力度层层衰减,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自欺欺人的不作为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落实,从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工作方面讲,就是抓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工作部署和措施要求的落实。然而,在一些单位和部门,特别是基层领导干部身上,上热下冷的“温差”现象却仍时有发生。
遇事一“拖”再拖,把上级要求“疾风暴雨”拖成了执行时的“绵绵细雨”。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习惯用“拖字诀”解决迫在眉睫的大问题,寄希望于把“热浪”拖成“冷饭”,以为时间一长、热度一降,就能“相安无事”。
“不存在违法掩埋化工废料问题。”两年前,中央环保督察组将江苏省泰兴化工园区有关企业在长江岸边非法掩埋化工废料问题移交当地处理时,泰州市有关部门如此反馈上报。两年后,群众关于掩埋化工废料问题的举报又起。中央第四环保督察组到达泰州当日便调来挖掘机,对群众举报区域随机选点进行试探性挖掘。仅仅数铲之后,半米左右的沙土层之下就现出黑色的化工废料,刺激性气味强烈。
“明知违法大量掩埋化工废料,却无动于衷;明知已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却对督察组百般隐瞒。”生态环境部点名批评了江苏泰兴环境污染整改问题。
搞花拳绣腿“表面落实”的也不在少数。一些单位部门的领导干部表面上对落实决策部署态度坚决,拍着胸脯表态,但落实工作时,却不拿出实际举措,不下真功夫,反倒在各类工作检查中费尽心思做表面“包装”。
内蒙古自治区于去年9月启动了全区脱贫攻坚交叉检查工作,各旗县抽出20人左右的检查组对贫困旗县进行交叉检查,但有些地方干部却打起了歪主意。
“你说认识我,我就帮你搭牛棚。”自治区某旗在检查前把上千名干部派到村里,教老乡回答问题,有扶贫干部如此嘱咐贫困户记住自己的名字。不仅如此,为应付群众满意度测评,检查组当天抽完需要入户的村子后,这些干部还连夜给需要入户的贫困户发钱。平时不做功课,临考“恶补”,表面上是完成了扶贫工作,实则都是“只开花不结果”的假象。
比起假落实、不落实,搞“选择性落实”则是更多“懒政”者善用的“欺骗手段”。今年3月,湖南省怀化市委巡察组向该市规划局党组反馈了巡察“回头看”意见,其中就指出市规划局党组对市委要求整改的问题选择性整改、敷衍整改:市委市政府多次要求规划解决好随意调整容积率、小产权房等历史遗留问题。该局党组特别是主要领导认为不是自己任上的事,强调客观原因的多,从自身找原因的少,就谁牵头处理该问题局党组成员也是相互推诿,不但不能为市委市政府排忧解难,反而添堵添乱。
有学者提出,正是由于某些地方的单位部门在落实重大决策部署中“挑肥拣瘦”,容易落实的就落实,遇到历史遗留问题等难解决的“硬骨头”就退避三舍,致使政策“最后一公里”遇阻,政策红利流失。
“中梗阻”和“跑偏漏”
政令执行“中梗阻”“跑偏漏”,贯彻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热下冷存在“温差”的问题并非新近有之,老问题为何屡屡出现新变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杜治洲认为,缺乏履职担当是最重要的内因。一些地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人政治站位不高、思想认识不足,行动上出现偏差。
甘肃省委原书记王三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他看来,对中央的决策部署、政策措施,开一次会就是贯彻,发一份文就是执行,造一篇“高大上”的总结报告就是落实。2014年至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对祁连山生态保护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批示后,王三运每到一地都强调环保问题的重要性,提起要求更是“口号响当当”。但在实际工作中,他既没有到问题严重的地区去调查研究,也没有认真督促相关部门抓好整改落实,更没有对相关领导干部进行严肃问责。面对持续恶化的祁连山生态环境,王三运还信誓旦旦地说:“该做的批示我批了,该开的会我开了……我已经努力抓落实了。”
本领不强、业务能力不过关因素也不可忽视。对此,福建农林大学廉政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陈建平认为,当前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全面进入新时代,对党员领导干部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也有了更高要求,但有些党员领导干部在贯彻落实上还是习惯于过去的旧框框、老套套,因此在遇到新形势,面临新难题时,分析不出原因,拿不出对策,一定程度上也造成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不着地、见不着效。
有些领导干部在抓重点工作时存在功利思想,仅仅因为某些长远规划落地见效不快,其“功不在当下”,就弃之如草芥,转而投入到对自身政绩与提拔“有益”的项目工作中去。
“花了上百亿财政资金的全市工程,市长说上马就上马,既没有开市民听证会讨论,也不听专家学者的意见,到处开挖,处处都是工地、条条道路都堵车。”谈起多年前江苏省南京市委原副书记、原市长季建业在任上耗资达180亿元主推的全城雨污分流工程,仍可以听见南京市民的抱怨和意见。而该市住建部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干部也坦言,城市污水处理厂和主管道这些“大动脉”没建好,小街小巷的“毛细血管”就全面铺开,就算建好了也没法立刻投入使用。
“从公布的案例来看,除少数领导干部自身问题外,一些地方和部门之间存在的特权思想、本位主义,也导致彼此步调不一致或协调不力,从而出现‘末梢漏斗’现象。”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区监委主任金晓东说,“政策落实‘一直在路上’,人民群众的期盼成了空盼。”
政策落地需“恒温”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本轮中央巡视反馈后,各被巡视地方、单位一把手相继召开会议,专题研究落实中央巡视组反馈问题的整改工作,明确要求深入查找和解决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中存在的问题,在强化整改落实上见真章、动真格、求实效。有学者认为,上述被巡视地方、单位反应迅速,从一把手抓起,坚持问题导向,向内刮骨疗毒的举动,为各地消除政策落地“温差”作出了示范、提供了榜样。
河南省社科院政治与党建研究所副研究员马建新表示,当前面临着改革攻坚期、经济调整期、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的叠加效应,履职尽责、做好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特别是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剩下的多是难啃的“硬骨头”,迫切需要广大干部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敢于担当的精神和勇气,直面矛盾和问题,主动作为,大胆开拓。
一些地方正在进行有益尝试,如重庆市铜梁区研发运用工作清单管理大数据平台,深入治理党员干部“软、懒、散、瘫”,提高干部执行力。该区党委书记唐小平说:“破除‘温差’,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应主动扛起责任,把优化政治生态与激发干部状态结合起来,创新管理办法,提升党员干部工作实效,确保政策在基层一线落地生根。”
完善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对不担当不作为者严肃问责,让埋头苦干者、勇于担当者“上”,让为官不为者、敷衍了事者“下”,同样显得重要。
(原题为《“温差”,政策红利的“绊脚石”》)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