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与艺术清单一起云游“小众”博物馆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这可是国际博物馆协会于1977年发起并创立的,今年是第47个“国际博物馆日”。近年来,博物馆也成为新的热门打卡地,体现着人们知识探究及审美方式的转变。《我的艺术清单》就预约了两座“小众”博物馆,探秘其中。
景泰蓝制作的108道工序
中国景泰蓝艺术博物馆负责人、高级工艺师姜亦波先生和景泰蓝高级技师宋宝萍、梁军,都有着几十年景泰蓝制作的经验。他们带来的景泰蓝作品尽显规格之高,有曾赠送给联合国的“国礼级”的作品,更有工艺美术设计家、教育家常沙娜当年设计的作品,精美的景泰蓝作品让演播室秒变“殿堂”,熠熠生辉。
景泰蓝的学名叫“铜胎掐丝珐琅”,几位老师讲解景泰蓝制作工艺的时候,还会时常用到一些专业术语:制胎、掐丝、点蓝、磨光……但要想真正弄明白这里边的道道,没个十几年功力还真达不到。掐丝就像在铜胎上刺绣,点蓝就像在作画,同时景泰蓝制品要经过几次火烧,取“火里求彩(财)”的好意头,每道工序都有讲究、有寓意。
当然,节目当中展示的只是冰山一角,更多作品您还得亲自去博物馆欣赏。中国景泰蓝艺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除了那些巧夺天工的作品,更是那些传承多年的“匠心”。它最近几年成为“网红”地,除了展品本身的精美,更有接地气的工坊体验,让美不仅在殿堂,更在我们的指间。
大学里的博物馆
北京服装学院校园内,除了一般院校所拥有的教学楼、宿舍、食堂等标志性建筑,竟然还有一座博物馆——民族服饰博物馆。里面陈列着各种别具一格的民族服装和服饰。
馆长田辉,副馆长袁宗刚,馆员刘育红、高丹丹带着馆藏的宝贝来到演播室,给观众们一一讲解着件件“冷门”展品的前世今生。
一件轻便柔韧、质感独特的衣服,居然是赫哲族用鱼皮为材质缝制而成的,正宗的“铁锅炖大鱼”同款原材料;原料靠“打捞”,老手艺人一年也不一定做出一件,研究服装的老师苦等一年,亲自“监工”拍摄全过程。
一件由上千根细小竹枝编制而成的竹衣,居然是古代官员们为了上朝时保持仪态端庄而贴身穿的隔汗内衣。
云南的拼布女装,一件衣服“东拼西凑,众家取材”,精致的纹样是各家祖传的“密码”,主打撞色,绝不撞衫。
一位身着苗族黄平地区盛装的小姐姐,这是她在读北京服装学院研究生之前按照祖传的手艺亲手缝制的衣服,有祖辈的传统,也有传承的信心。
还有充满巧思的小荷包,老师亲手制作的小型织布机,“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服饰纹样,无不渗透着服装的自然之美、思想之美和情感之美。
一起在央视频&央视网上回顾吧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