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世界热作产业的明珠!茂名荔枝璀璨之路
什么是茂名荔枝?
全世界最大连片荔枝种植基地,种植面积139万亩,全球每五颗荔枝就有一颗来自茂名;
古树保存最完整,在柏桥村荔枝种植园,树龄超500年的荔树有39棵,其中1000年以上的古树有9棵,成为活的荔枝博物馆;
中国荔枝产业大会会址、国家荔枝种质资源圃、中国荔枝博览馆,三大国字号平台形成“三位一体”;
最具优势的产业集群,产业链条完整,系统提升协调发展;
区域公用品牌一年比一年响亮。令茂名干部群众尤为感奋的是, 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茂名高州根子镇荔枝种植园考察,对乡亲们靠发展荔枝等特色产业过上了殷实的生活给予点赞肯定。
茂名荔枝已到了集中上市季节。谭家富 摄
5月20日,中国国际热作产业大会暨第七届中国荔枝龙眼产业大会在“荔枝之乡”广东茂名召开。参会嘉宾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代表纷纷点赞茂名荔枝,感谢大会主办方提供了个学习取经的鲜活现场,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驻华代表屈四喜表示,值得把茂名荔枝产业的发展经验推广出去,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提升热区农业作物的生产能力和带动效应。
5月20日,中国国际热作产业大会暨第七届中国荔枝龙眼产业大会在“荔枝之乡”广东茂名召开。谭家富 摄
斯里兰卡国家农业部副部长莫汉·德席尔瓦在会上发言。谭家富 摄
“我非常喜欢茂名。茂名是一座整洁的城市,以荔枝闻名。”斯里兰卡国家农业部副部长莫汉·德席尔瓦在参观荔枝之乡后表示,对斯里兰卡和茂名乃至中国的热作产业合作前景充满信心。
农业价值实现
“土特产”成农民“金果果”
乡村产业发展的“金标准”,是带动农民增收。
回望茂名荔枝这五年,是在省委、省政府的指导下,广东深入推进“12221”市场体系建设,茂名荔枝破局谋变的五年。
茂名市90%的乡镇生产荔枝,80%的农户种植荔枝,年产量约占广东的1/2、全国的1/4、世界的1/5。
2019年启动“12221” 事出有因,又适逢其时。前有2018年广东荔枝大丰年却卖难在先,后有连续三年疫情带来的市场不利影响,但茂名荔枝作为广东荔枝大部队里的重要成员,成为抗疫抓经济的“坚强果”,农民的“致富果”。
2019年当年即扭转市场颓势,特别是2020年以来,茂名荔枝鲜果销售总收入连年增长,年年上新台阶。
2020年,茂名荔枝鲜果销售总收入达到69.2亿元,同比2019年增长35%;
2021年,茂名荔枝鲜果销售总收入达到71.2亿元,创造了新峰值;
2022年,茂名荔枝在减产6%的情况下,荔枝鲜果销售收入81亿元,同比增长13.34%;出口总额达10300万元,同比增长121.22%;电商收购均价13元/斤,最高达18元/斤。销售、出口、电商等多项数值同比大幅增长。全产业链产值110亿元,新增就业岗位15万个,荔枝主产镇人均收入高于全市30%。
荔农乐开怀
在高州市根子镇柏桥农创园的展厅里,各类精深加工的特色农产品琳琅满目。农创园园长林常珍说,全村农产品加工年产值达1亿元,带动就业3000多人。
果农都自豪地说,现在种荔枝、当荔农有钱赚、有尊严,出自老百姓之口的 “荔枝尊严”被广为传播,成为乡村振兴的热词。
茂名着力写好“土特产”的大文章,实现把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农业价值极大彰显。
产销联动创新
强链补链三产融合发展
作为全球最大荔枝产区,每年荔枝上市季,尤其适逢大年丰产时,如何将荔枝卖出卖好,都是一次考验。
由省农业农村厅牵头,以“12221”为抓手,省市县镇村农业系统直面“最难的事”,从破解卖难开始,拓市场、打品牌、促提升,一年接着一年干。整合各单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大数据平台、组织经纪人采购商、进产区和走销区方面,做早做新做实,推动荔枝品牌迅速崛起壮大。
高州根子镇柏桥村是省级“一村一品”荔枝生产专业村。
茂名党政干部抓市场亲力亲为,成立由市长任组长的荔枝产业高质量发展小组,下设9个专责小组,市领导亲自谋划、牵头统筹,各部门协同配合,围绕“优结构、强冷链、促加工、拓市场、创品牌”的发展思路,把荔枝产业高质量发展纳入区(市)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内容,按照分级负责原则进行考核,加大督导考核力度。
先后出台《茂名荔枝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3)》《茂名市荔枝产业提升行动方案(2022—2025)》等方案,抓细抓实任务清单,形成各级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配合的工作合力。其中,《茂名市荔枝产业提升行动方案(2022—2025)》写入茂名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和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列入2022年重点督办事项。
配套出台《茂名荔枝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行动方案》《茂名荔枝品牌发展规划》等文件,为茂名荔枝区域公用品牌打造奠定良好基础。坚持把荔枝产业作为涉农统筹资金中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范围,做到政策优先、预算优先、项目优先、资金优先“四个优先”,为荔枝产业保驾护航。
中国荔枝产业大会会址、国家荔枝种质资源圃、中国荔枝博览馆,三大国字号平台形成“三位一体”
这几年,茂名荔枝推介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另一方面,紧抓RCEP机遇出口覆盖五大洲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茂名市荔枝出口基地20个面积约10000亩,2022年茂名荔枝出口5156吨,同比增长77.18%,创历年新高。
茂名荔枝。
抓保鲜促加工,茂名已在全省率先建成“田头小站”226个,田头预冷使荔枝保鲜期普遍延长三天以上,运用硫熏、气调、包装等保鲜技术,完善物流体系,大大提高运销效率。2022 年5月,广药王老吉广东荔枝(茂名)产业园正式投产,建设荔枝原浆加工厂,年产荔枝原浆1.44万吨,年产值约4亿元,创造500个就业岗位。如今,茂名全市荔枝加工产品达30多类,让“一年四季吃上荔枝”成为现实。“以茂名为中心,300公里直径范围的荔枝产量超过全国的60%,将茂名荔枝产业发展经验推广出去,有助于全国荔枝产业发展。”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陈厚彬说。
中国荔枝产业大会会址,每年一度的荔枝产业大会在此举办。
文化保护传承
品牌强农促城乡融合发展
就在中国国际热作产业大会暨第七届中国荔枝龙眼产业大会前夕,茂名市委书记庄悦群深情撰文写道,“茂名人自古爱荔枝、种荔枝,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荔枝文化深深扎根这片广袤土地。”
早在2018年在从化推动发起“果树定制”的他,2022年在茂名全市推广壮大荔枝定制模式,荔枝从按斤卖到按棵卖,通过定制,吸引更多消费者来到茂名,摘荔枝,游茂名,消费当地特色美食,以一业兴带百业旺。截止5月15日,今年茂名全市荔枝定制超1.7万棵树。
2022年,茂名创新荔枝营销,在开展“荔枝定制”基础上,深挖荔枝文化,开展包含荔枝认养、文创产品、景点游览及民宿餐饮等内容,着力培育以荔枝为主题的“农旅文创一体化”产业集群,打造出“大唐荔乡一天游”“赏花叹蜜品荔之旅”等荔枝主题旅游线路,积极发展“荔枝 + 旅游”模式,充分展示茂名荔枝以“古”扬名的产业特色与文旅优势。
荔枝古树“千手观音”
一棵古树就是一段历史。茂名荔枝古树众多,500年以上的古荔枝树有1000多棵,100年以上的达1.9万棵。茂名为每棵古树量身定制管护措施,整理编写荔枝古树的故事,挖掘宣传与管护并重。据悉,《茂名市古荔枝树保护条例》即将出台,首开专门为古荔树保护立法的先河。
成就个人发展
新农人新业态共生共荣
任何一个产业能够长青,关键在于能否吸引、留住年轻人。荔枝销路打开,古老产业看到曙光,自然吸引年轻人追随,这是一种“双向奔赴”。
蓬勃发展的电商正是这些年轻人带来的新业态。近几年,茂名持续发力荔枝线上销售渠道,开展农村电商培训超2万人次,培育打造了一批本土网红,持续开展“十万电商卖荔枝”行动,以荔枝为代表的农产品电商取得显著成绩。统计显示,2022年茂名荔枝电商收购均价达13元/斤,最高甚至达到18元/斤,电商销量6.46万吨,电商销售额达21.6亿元,较2021年增长近20%。
十年前,陈小敏从广州返乡投身荔枝产业,开拓荔枝电商新赛道,用镜头讲述荔乡故事。如今,陈小敏拥有了一家荔枝销售公司,每年荔红蝉鸣时,除了筹备荔枝销售工作,他还组织采购团队、品控团队深入田间。2022年荔枝季,他在短视频平台1个月卖出荔枝超3万件,排到全平台第四名,以行动证明荔枝种好,更能卖好。
新农人陈小敏和他的团队
高州市丰盛食品公司负责人何达为则转型荔枝新零售。近日,荔枝红上枝头,何达为的电话也整日响个不停,“茂名荔枝品质得到大家认可,往年洽谈过的客户纷纷回头,编制今年的购销计划。”2008年接触农产品电商,2012年辞职回家专职“卖荔枝龙眼”,何达为是茂名荔枝电商的见证者、先行者、创新者。如今,他开启社团销售,在上海、嘉兴等地建立了大型前置仓实现业务升级。
茂名荔枝产业“群雁归巢”效应显现:“农二代”大学生李金瑾、“荔枝妹妹”品牌创始人黄冬梅、荔枝出口先锋车活益、电商先锋何以锋,还有脱下西装变身“果农”的管理学人才朱焱宗、葛志勇、何辉亮,90后荔枝博览馆讲解员何雄兵等,他们带着知识和技术投身家乡荔枝产业建设,“新农人天团”成为荔枝之乡一张活力四射的名片。
纵观茂名荔枝产业这五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市场工作为突破口,“12221”统领创新实践,实现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茂名荔枝的“光芒”将辐射更多的乡村产业。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品牌研究中心主任胡晓云说,茂名荔枝是“一颗荔枝产业中最闪耀,最迷人的明珠,正向世界展示着独特的光芒”。
原标题:《世界热作产业的明珠!茂名荔枝璀璨之路》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