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大唐第一战地记者

2023-05-23 12:1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安史之乱不仅改变了大唐的气运,更催生了大唐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他与曾经当过永王幕僚的李白不一样,与王之涣、王昌年龄、岑参等边塞诗人也不一样。

杜甫从不曾呆在军中,奔赴过战场。

他离战场总是有一定距离,但总能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判断战事的背景和意义。

1

公元751年,39岁的杜甫还漂泊在长安街头。

蓦然间他看到一幅天愁地惨的送别图景:这是大唐一支整装待发的军队,却全然没有“不斩楼兰誓不还”的霸气,相反完全是一幅哭哭啼啼的“倒霉”模样。

送行而来的爹妈媳妇,一把鼻涕一把泪,哭声之高,直冲云霄。

彼时还不太懂的杜甫有点懵:我大唐之兵甲,不是天下无双的么?怎么士气如此低落?

不止于此,诗圣在那些年,还看到了很多强拉壮丁和强征租税的丑行。

于是,一首布衣论政的名诗横空出世。

(卡片:

《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这是杜甫写给普通人民群众的第一首诗,完全是血泪控诉。

全诗开头,悲壮的声情和巨大的场面便令人震撼。

此诗说的,其实是天宝年间的南诏之战,彼时大唐王朝日渐骄横,不再尊重周边少数民族。

王昱、张虔陀、鲜于仲通等官员,处理民族问题简单粗暴,导致南诏之乱,派兵镇压,又被南诏王打得损兵折将。

但主政的李林甫、杨国忠却没有一点反思之意,反而持续对南诏高压用兵。结果可想而知,前前后后唐军损失20余万。

兵员不足,怎么办?强拉壮丁呗!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派盛世图景下的震天哭闹。

大唐表面繁荣下的暗流涌动,已经溢到台面之上。

可这份来自小民的忧心,有谁能理解呢?

对于人间炼狱,那些锦衣玉食的上位者是看不到、听不见的。

杜甫不同,他不是冷眼旁边的读书人,而总是与行人的感情打成一片。

一边是咸阳桥惨绝人寰的《兵车行》,另一边则是华清池莺莺燕燕的奢华景象。

《丽人行》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微盍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上面这两首诗,是不是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

他大胆揭露战争发生的原因,就是统治阶级穷奢极欲,无所作为,让底层群众生不如死。

这样的大唐,不出事才怪。

2

公元755年,改变一切的安史之乱爆发,仅仅半年时间,“固若金汤”的潼关失守,玄宗皇帝和他的高级属下仓惶出逃。

杜甫这样的小官员,成了弃子。

绝望之下,杜甫写下诗篇。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回大地,草木葱茏,但眼前的实际情况是“国破家亡”。

打仗三个月,连物流都停了。

除了忧伤和愤慨,一个普通干部似乎什么也做不了。

写下这首诗的时候,杜甫已经成了安史叛军的俘虏,和他一起被俘的还有一个大诗人,王维。

但两人的待遇截然不同:王维官职较高(给事中)、名气更大,所以被叛军重点照顾。

而杜甫只是个小小的库管(右卫率府兵曹),几乎没什么人在乎他,这使得杜甫有机会脱离叛军。

长安陷落后,杜甫天天盼着政府军反攻,军事题材的诗也越写越多。

当听说李嗣业前来勤王救困,杜甫满怀期望地写道:

《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

“四镇富精锐,摧锋皆绝伦。

还闻献士卒,足以静风尘。

老马夜知道,苍鹰饥著人。

临危经久战,用急始如神。

奇兵不在众,万马救中原。

谈笑无河北,心肝奉至尊。

孤云随杀气,飞鸟避辕门。

竟日留欢乐,城池未觉喧。”)

看得出来,杜甫对于平叛还是很有信心的,他认为只要真正的大唐精锐出手,平复叛乱、挽救中原,没有问题。

真的是这样吗?

3

杜甫的愿望落空了。

随着战事的持续胶着,政府军战争力持续疲软。

尤其是邺城之战中唐军的大败,老杜曾经的满心希望,逐渐变得缥缈绝望。

公元759年,短暂省亲的杜甫,在从洛阳到华州的途中,看尽了人间惨剧。

在新安,他看到的是——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

曾经繁华无比的神都洛阳,如今却要依靠一群刚成年的“短小中男”来守卫。

为什么?

因为此时的新安县,早就“县小更无丁”。

如果说新安县还算是抽丁,在石壕村则变成了赤裸裸的抓丁。

甚至连年迈的老太太也不放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为了尚在襁褓中的孙儿,老妇只能无奈地选择了牺牲自己。

这一别,大概率就是生死诀别。

但遭逢乱世,作为普通人的老妇、老夫,甚至杜甫自己,只能无奈地叹息。

杜甫目之所及的当然不仅仅是这些,这场战争改变了太多的人和事,他还看到了新婚夫妇之间的生死诀别。

《新婚别》: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他还看到了老翁暮年从军的现实。

《垂老别》: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还有想还乡却无家可归,只能被重新征兵的老兵。

《无家别》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若不是战争,杜甫所见的本该是新婚夫妇蜜意缠绵的蜜月,本该是暮年老人其乐融融的天伦时刻,本该是老兵荣归故里的锣鼓喧天。

人世间,苦也!

4

在回家途中,抵达潼关时,杜甫终于看到一丝希望,因为官军正在修复险峻的潼关。

看起来,这些官军已经从之前战败的气馁中恢复了斗志,失而复得的潼关正在被加固成为钢铁堡垒。

《潼关吏》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在这首诗的结尾,杜甫还在劝诫守关士兵:慎勿学哥舒。

这里的哥舒自然指的是哥舒翰,作为曾经大唐的传奇,哥舒翰可能是唐朝历史上被点赞最多的将军。

其中最著名的当数“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多么威武雄壮!

李白、杜甫都为哥舒翰写过赞歌。

其中杜甫是这样写的。

《投赠哥舒开府翰二十韵》

“今代麒麟阁,何人第一功。

君王自神武,驾驭必英雄。”)

麒麟阁可是唐朝最厉害的军人才可入席的地方。

可就是舒翰这样的无双名将,在桃林一战中,被叛军打败生擒。

这一战的失败固然是哥舒翰晚节不保,但究其原因,其实是杨国忠的怂恿和唐玄宗的威逼,强迫哥舒翰出战。

军事问题,说穿了还是政治问题。

杜甫明着在说“慎勿学哥舒”,但在内心里,他说的却不一定是倒霉的哥舒翰,反而可能是瞎指挥的杨国忠和唐玄宗。

上梁不正如此,哪还有什么国运可言?

就连远离中原,作为大后方的四川,在战争的影响下,也是很惨很惨的。

《天边行》

“天边老人归未得,日暮东临大江哭。

陇右河源不种田,胡骑羌兵入巴蜀。

洪涛滔天风拔木,前飞秃鹙后鸿鹄。

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

可恶的安史之乱还没结束,吐蕃骑兵也开始入侵巴蜀。

这无尽的离乱岁月,到底什么时候结束啊?

5

也不是没有好消息。

在无限期盼中,杜甫终于听到了政府军的好消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里说的收复河南河北,是指公元762年的唐军的一场大胜。

当时唐朝启用仆固怀恩,引回鹘兵迎击叛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第二年,消息传到了杜甫耳中。

听闻战胜的消息,杜甫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脱口唱出了这首七律。

六七年来胸中的郁结发泄无余。

公元762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唐军终于击败安史叛军。

但也就在这一年,唐玄宗、唐肃宗先后驾崩,而离世的还有杜甫一生的偶像——李白。

公元763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自缢而死,其部将李怀仙将其斩首,举白旗投降,安史之乱终于结束。

尽管没有战争了,可是医治战争带来的心理创伤,却需要很长时间。

因为伤得太深太重。

杜甫曾经连写九首诗,描写一个士兵从军西北边疆的艰难历程和复杂感情。真实反映了战争给兵士和百姓带来的苦难。

这里只列举第六首,也是最著名的一首传世之作。

其主题是反对连年对外用兵,祸害生民。

《前出塞九首》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老杜很善于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心理,塑造了一个来自草野的淳厚朴实、勇敢善战的士兵的生动形象。

在短短几首诗里,展现了士兵矛盾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他在诗中展出的民族观和战争观,被很多人高度评价,认为优于当时所有边塞诗。

胡笳戌鼓、烽火燧烟、使臣来往、军旅回防等景象,已经在他脑子里生根。

杜甫还写了一首诗来反思战争。

《蚕谷行》

“天下郡国向万城,无有一城无甲兵!

焉得铸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

牛尽耕,蚕亦成。

不劳烈士泪滂沱,男谷女丝行复歌。”)

铜铁应当做成犁、锄,服务于和平生活,现在却做了杀人的武器、防身的铠甲。

这些兵甲应该回炉重铸而为犁、锄,使天下田土皆得耕种,才是物尽其用的人间正道。

真正的盛世,并不需要建功立业、可歌可泣的烈士。

男耕女织、岁月静好,这就足够了。

可惜,这些美好的图景,似乎只存在一代诗圣的梦幻之中。

因为安史之乱,大唐的风光盛世,从此一去不返。

原标题:《大唐第一战地记者。》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