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深一度|传承一代代人吃苦的精神,国羽生生不息

澎湃新闻记者 蒲垚磊 发自苏州
2023-05-21 17:44
来源:澎湃新闻
运动家 >
字号

国羽决赛入场。本文图片 CFP

第13次,国羽捧起了苏迪曼杯的奖杯。

从1989年首次参赛至今,这34年,国羽留下的是一段引人入胜的传奇。

回顾往昔,国羽的创业史和打拼史浸透了一辈又一辈人的汗水,但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有一种精神始终未变。

就像亲历了第一届苏迪曼杯的梁金雄所说,“这是一项非常需要吃苦的运动……中国队传承的,就是一代代人吃苦的精神。”

梁金雄(左)与张军(右)。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在本届苏迪曼杯期间,中国羽协举办了一个特殊的活动,那就是为新华社记者梁金雄举办的一个“退休仪式”。

这是他退休前报道的最后一项大赛,而在本届苏迪曼杯的所有文字记者中,他也是亲自现场采访过1989年首届苏迪曼杯的唯一一人。

回忆起首届苏杯的情况,一些细节仍然能够清晰地浮现在他的脑海——比如当时雅加达的比赛场馆没有空调,加上灯光的发热量也特别大,有欧洲运动员光是坐在场内看球,都被热到昏倒。

但让他印象更为深刻的,还是1995年苏迪曼杯,国羽历史首次捧得这项赛事的冠军。

“孙俊在男单项目上赢下了关键的一战。而且那时候苏杯和世锦赛是连着的,体能很难及时恢复。”

苏迪曼杯作为男女混合的团体赛,一直被视为判断一个国家羽毛球整体实力的标杆,所以那第一座苏杯冠军,对于国羽来说有着无可置疑的重要意义。

石宇奇。

从那以后,国羽成为了霸主级别的存在。直到今天,国羽13次夺得苏迪曼杯冠军的数字,也堪称一骑绝尘——夺得苏杯次数第二多的韩国队,也不过只有4次而已。

除此之外,1995年苏杯决赛击败印尼队夺冠,对于中国羽毛球来说也有着别样的特殊意义。

事实上,中国羽毛球的发展,和印尼有着相当程度的渊源。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正是有了王文教、陈福寿、汤仙虎、陈玉娘等羽球水平出众的印尼华侨的归国,中国队才进入了学习世界羽毛球顶尖水平的快车道。

这些毅然回国的归侨,培养出了包括李永波在内的为数众多的优秀弟子,而这些弟子又成为了中国羽毛球不断发展前行的重要角色——国羽的荣誉,也由此得到传承。

在1995年之前,国羽曾两次在苏迪曼杯输给印尼,其中就包括1993年的苏杯半决赛。但从1995年的决赛胜利开始,国羽在苏杯保持了对印尼队的全胜。

本届赛事上,国羽也是在八强战中击败印尼。从曾经的学习者,到如今成为苏迪曼杯历史纪录的引领者,国羽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脉络清晰可见。

陈雨菲。

吃苦的精神,一直没断过

在国羽的发展过程中,没有一帆风顺。

但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人们能够看到的,是一辈又一辈人的传承。

比如1995年苏迪曼杯,就是李永波在担任国家队总教练后,拿下的第一个世界冠军。如今,李永波的弟子张军成为了中国羽协主席,成为了国羽的“掌门人”。

又比如,当年为国羽首夺苏迪曼杯立下汗马功劳的孙俊,如今则成为了国家队男单组的教练。在他的指导下,石宇奇、李诗沣等选手正努力扛起国羽男单新的大旗。

“王文教传给李永波,李永波传给张军,这些都是我经历的,也都是我看到的……这些交接的过程都很顺利,因为他们传播的羽毛球的理念都是相同的。”梁金雄告诉澎湃新闻记者。

在他看来,在数十年传承中一直没有被遗忘的核心,就是那份吃苦的精神。

张军(右)。

“这是一项非常需要吃苦的运动。对战双方最后能不能顶得住,全靠平时的积累,平时不刻苦训练,到了那个时候就打不动,动作就会走形。”

“中国羽毛球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先进的东西,先进的训练方法。而且我们能吃苦,中国队传承的,就是一代代人吃苦的精神。这个东西不会被丢掉,我相信即使在未来张军交接给下一代,也会同样传承这一份精神。”

不怕吃苦的精神,的确已经刻进了中国羽毛球队的基因当中。

国家队每周六天半的训练量,在其他很多国家选手眼中堪称高强度,但正是有了这样的日常,国羽这支队伍才得以长期保持在世界前列。

同时,选手们也都在主动对自己提出高要求。

比如本届苏杯半决赛,即便陈雨菲因为身体原因状态不佳,她依然坚持表示“这不是输球的理由”,而把原因归结到自己的失误过多上,“回去之后,还要总结比赛中没做好的地方。”

调整过后,决赛对阵今年三次不敌的韩国选手安洗莹,陈雨菲果然拿出了不一样的状态,以2-0的比分完胜对手,为国羽锁定胜利。

谌龙拥抱妻子。

来自前辈“专家组”的帮助

刻苦与勤奋,是中国羽毛球队多年以来从未丢掉的优良传统,但除了传承这份精神之外,“老人”与“新人”之间,还有更多细致而充满温度的扶持。

比如,国家队邀请“专家组”到队里进行辅导这个做法,就是这种扶持的体现。

“专家组”就是曾经在国际舞台上取得过佳绩的退役运动员,来到队中给现役队员提供指导。比如当下,谌龙、蔡赟等已经退出国家队的奥运冠军,就担任了这样一份工作。

谌龙透露,他们给新生代选手的帮助,会更多集中在分享比赛经验和提供心理辅导的层面。而这些经验所带来的帮助,也是实打实的。

“比如说赛前的和场上的经验、场上的节奏、包括微妙的一些技术。”在和澎湃新闻记者谈到自己从前辈身上得到的具体收获时,男单选手李诗沣表示。

女双选手贾一凡也说,在听到很多来自前辈的提点时,会有一种“一语惊醒梦中人”的感觉。

“其实高水平对决到最后,不一定就是技术上的问题,更多是心理上的问题,比如关键分怎么处理,追分的时候要怎么办……优秀的前辈们会给我们提供这方面的建议。”已经退役的女子名将汤金华告诉澎湃新闻记者。

“前辈来队里跟我们对练的时候,也会在无形中教会我们很多东西。”这种前辈帮助后辈的习惯和氛围,早已存在多年,成为了中国羽毛球队的传统之一。

国羽全队。

在交流中,当说到为什么中国羽毛球队能够在数十年的时间里,一直保持在世界一流水平,并一次次在苏迪曼杯这样的团体赛事中捧起奖杯时,女子羽毛球名宿王晓理提到了三个字——凝聚力。

“像我们这么优秀的团队,都是大家一代一代打下来,慢慢积累的,但是我希望这能给年轻队员一种底气,而不是成为很重的包袱。有了大赛的机会,就是要去尽情展示自己才更有价值。”

正如王晓理所言,每一代国羽选手,都有过被前辈帮助的时刻,因此当自己可以去帮助下一代的时候,也会义无反顾。这是一种传承,更是一种责任。

“只有我们整个团队强了,才会在这个世界上拥有一席之地。”

在一辈又一辈人的努力与奉献之下,这支荣誉之师,注定生生不息。

    责任编辑:腾飞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