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又美又强,这所985高校发Nature
5月17日,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侯旭团队副教授郑靖与合作者的科研成果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上发表。成果显示,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像“变色龙”般的新型活性胶体材料,通过控制光可以使它呈现变化多端的图案与色彩。这项新技术比传统的变色材料更加可靠和便利,为活性智能材料的设计开辟了新的方向。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郑靖副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香港大学唐晋尧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侯旭教授对本研究给予大力支持并参与论文讨论修改,香港科技大学李志刚教授、童彭尔教授和香港大学王宇锋教授参与文章讨论,陈靖远博士、靳亚康博士、温言博士、牧一江博士、吴昌进博士参与了该论文的部分工作。
近年来,光驱微纳米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研发活性材料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人们可以通过改变入射光的光强、波长、偏振等因素而精准调节粒子的速度与运动方向,并透过改变局域化学梯度场改变粒子间的有效相互作用。这为实现活性粒子的智能化,进而实现群体智能提供了重要的契机。
基于此,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种波长选择性TiO2活性胶体系统,其中活性胶体粒子用光谱特征染料编码,形成光致变色胶体群。粒子-粒子的相互作用可以通过结合不同波长和强度的入射光来灵活调节,从而实现可控的胶体聚集和分离,为研究微纳粒子的相行为和结构演化动力学提供了理想的模型。
受自然界中光致变色现象启发,研究团队进一步通过混合青色、品红和黄色胶体形成动态光致变色墨水,并在宏观上实现了光致变色。
这项新技术比传统的变色材料更加可靠和便利,为彩色电子纸和自供电光学伪装等应用提供了一种更加简便的方法,有助于促进人类对人造活性材料的“群体智能”的理解,并为活性智能材料的设计开辟新方向。
近年来,具有“厦大特色”的标志性成果不断涌现,这既是各学院各学科师生协同努力、矢志创新结出的硕果,也是厦门大学服务“国之大者”、构筑一流学科交叉生态的必然结果。
以化学学科为例,亚洲首座无噪音超精密加工和表征实验室建成、国际首台面向能源化学研究的可调谐红外自由电子激光用户型大型科学装置面世、嘉庚创新实验室获批设立、新增1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团簇化学教师团队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研究成果“温和压力条件下实现乙二醇合成”入选202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这是厦门大学化学学科蓬勃发展的五年。
同时,强大的科研平台也为厦大的科技创新注入不竭动力。学校设有300多个研究机构。其中,国家(全国)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5个,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国家高端智库(培育)1个,教育部集成攻关大平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5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药监局重点实验室1个。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3-05873-4
原标题:《又美又强!985高校,发Nature》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